重读:浸润心灵、丰盈情感的阅读程序

    段红

    【摘? ?要】重读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格。为帮助学生爱上重读,教师要创设适于学生重读的氛围,帮助学生选择适合重读的文章,教给学生重读的方法,在反复实践中培养学生重读的意识,并逐步养成自觉重读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重读;阅读教学;方法

    英国作家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写道:“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当笔者带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这句话时,有学生笑了起来,说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一本书读上一百遍,怎么可能?也有学生指出,这不是夸张,而是运用了古诗中“虚指”的手法。作者读书不是真正读了一百遍,而是读了好多遍……即便这样,还是有学生认为一本书翻来覆去地读很多遍是不太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于是,笔者当场在班里做了一个关于“重读”的小调查,从调查中发现了以下问题:(1)为了完成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会把阅读的重点放在读更多的书上,而没有时间反复地读一本书。如果一本书反复看,有时还会招来教师、家长的责怪。(2)由于课内阅读的需要,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被动式的重读;在比较自由的课外阅读中,在阅读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进行的重读相对比较少。(3)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以3遍为临界点。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能基本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情节了,不想再反复读下去。

    在这个新书层出不穷、阅读量成为标杆的时代,要求學生执着于一本书的阅读,确实稍显苛刻。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相信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着终身研究一本书的学者?如何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领略一篇文章的旨趣?如何让学生主动地、有选择地重读一本书呢?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为什么重读?——探寻重读的意义

    美国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说:“最有价值的阅读是重读。”重读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格。许多经典名著都是能让人们重读一生的。鉴于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爱上重读,养成适时、适度重读的好习惯,从而体会“重读”这一阅读程序的多元性、开放性和趣味性。

    (一)带着问题重读,学会思考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导语中引用了宋朝陆九渊的一句话:“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句话提示学生在阅读时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学会质疑,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重读,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的说明文,学生读一遍就可以了解大致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在反复重读后提问。有两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为什么科学家要做三次实验?为什么夜航的飞机有“一红一绿”两盏灯?学生带着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后,最后得出“三次实验的方法不一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和“飞机夜灯的颜色不同能提示来去的方向差异”这两个解释。

    (二)带着发现重读,深化认知

    重读能让读者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生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重读前后,同一个读者对同一本书的关注点会有所不同,由此产生的阅读发现非常值得交流,因此重读可以实现“屡读屡新”。

    学生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后,去读了《红楼梦》整套书,发现王熙凤的惊艳出场和最后草席裹尸的悲惨结局有着天壤之别。在觉得不可思议,为此扼腕叹息的同时,学生重读了课文中描写王熙凤珠光宝气的打扮和见风使舵、虚情假意的做派的片段,并在交流中有了“因果报应”的感悟。学生认为王熙凤最后的悲惨结局是由她自己一手造成的,她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有的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凤姐的性格决定了她最终的命运。”

    多么深刻的见解!重读后对人物评价的深刻化正是重读效果的最佳体现,可见重读带来了新的认识。

    (三)带着资料重读,走近作者

    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时,学生都能理解课文表现了作者小时候在菜园里和祖父一起种菜、玩闹时那种自由自在的快乐。

    教师告诉学生,要读懂《祖父的园子》,了解作者萧红的生平尤为重要。当学生了解了萧红的成长环境以及她的坎坷经历,特别是她的不幸婚姻之后,再重读《祖父的园子》,就会明白课文中流露的“欢乐”已经荡然无存。他们感悟到在小萧红欢乐无比、自由闲适的言行背后,其实是长大后的萧红因为痛苦的现实生活而产生的对童年生活的无限追忆和怀念。

    因此,了解作者生平后再重读课文,能够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心情,更深入地、多角度地理解文章内容,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怎么样重读?——掌握重读的方法

    读完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教师请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一个女生说:“现在读这篇课文的感觉不一样了。小时候读,觉得小姑娘的幻想很丰富,是个童话;现在读,觉得心里沉甸甸的,是个悲剧。”读者的年龄、阅历和经历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不仅“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读者心中也会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这就是阅读中读者和作者的情感差异。那么如何开展重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读情节,丰富内容理解

    反复地读同一本书,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由此产生的差异感受非常值得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介绍了猴王孙悟空奇特的来历和他发现水帘洞、敢于担当、自封为王的情节。当学生阅读完整本《西游记》,再回过头来重读这个课文片段,就把后来孙悟空身上的那种嫉恶如仇、敢于斗争、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和他“出世”时的表现联系起来了。学生在写阅读感悟时,这样写道:孙悟空的出生和后来的降魔除妖,两者是有关系的;孙悟空的抗争精神是与生俱来的……学生通过重读,对孙悟空这个人物的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有了重新认识。

    (二)重读细节,领悟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刷子李》的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就运用了细节描写。这是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以及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把“刷子李”这个人物写活了,写神了。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重读这些细节,把这几个细节与曹小三的心理活动进行对比。学生对“用细节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这种写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表现出了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重读关键句,引发情感共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课文关键语句的重读,体会文章的情感,使其受到精彩语句的感染,达到与作者同忧喜、共憎爱的阅读效果。实践证明,对重点句段进行重读,能渗透道理,帮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像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第六单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样的课文,作者的情感体验就在文章的结尾句段中,明显而又含蓄。说它明显,是因为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文章的中心句。说它含蓄,是因为要把文章蕴含的道理讲明白并不那么容易。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体悟之前尝试多次重读,如自己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师生接读、去掉重点词语比较读等。反复重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揭示文章蕴含的道理。

    综上所述,创设适于学生重读的氛围,帮助学生选择适合重读的文章,教给学生重读的方法,在反复实践中培养学生重读的意识,并逐步养成自觉重读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310006)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