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乐园
温乐娣 胡映东 戴伟斌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儿童的自然游戏群体正在逐渐消失,自然游戏空间正在减少,这不利于儿童的身心成长。本文从儿童自然游戏和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着手,尝试将二者结合,创立一个适合儿童游乐的乡村旅游项目,以达到让城市儿童回归自然,激发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目的。同时尝试从整体概念、外部环境、项目组成、设计原则四个方面,总结基于儿童游乐的乡村旅游项目的特点,并通过宝水村乡村乐园的设计案例进行论证,为未来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儿童自然游戏;游戏环境;乡村旅游项目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natural game groups of urban children are gradually disappearing, and the natural game space is decreasing,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growth.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s natural games and rural tourism, tries to combine the two, and found a rural tourism project suitable for children's pla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etting urban children return to nature, stimulating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trie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projects based on children's play from the aspects of overall concept, external environment, project composition and design principles, and demonstrates through the design case of Baoshui Village Country Park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future rural tourism projects.
[Key words]Children's nature game; Game environment; Rural tourism project
一、 兒童自然游戏和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儿童自然游戏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村落逐渐现代化,邻里交往日益减少,自然环境也被车水马龙的城市街景所替代。人与人的情感联系变少,传统游戏的环境也在慢慢消失,儿童则难以通过群体游戏去学习社会交往,这样的成长环境是有缺憾的[1]。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传统游戏多以儿童为对象,以玩耍为目的,形式多样、场地丰富、内容多元、时间随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孩子们利用自然环境和随手可得的材料,创造了数不清的游戏形式,如跳房子、拾子儿 、翻花绳、滚铁环、弹球儿、荡秋千等。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很难再从这种自然游戏中收获快乐。(图1)
游戏场所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密切,自然氛围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但是,现代的游戏场热衷于创设人造场景,而忽视儿童成长所需的心理与精神需求。城市儿童普遍缺乏与大自然互动、挑战自我的机会。
居住环境与交往方式的改变、高科技植入并控制行为、家长与社会对儿童的过度保护、自然环境的恶化与游戏场所的消失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消失。(图2)
(二)乡村旅游的现状
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乡村资源为依托,以推动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乡之间的互动,对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旅游并未走入寻常百姓人家,形式单一,进入21世纪,随着市民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野趣、体验农事、休闲娱乐等精神需求的增长,山水田园逐渐被认同和接受,形式也由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型旅游升级。据《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4月底,全国有9.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93万家,大规模园区超过4.1万家,年接待游客近8.4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3200亿元。但开发模式单一也是不争的事实,“农家乐”占据大半江山。盲目和过度开发使乡村物质和文化基础遭到破坏,不断复制和城市翻版的开发模式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二、儿童游戏与环境的研究现状
(一)儿童游戏与游戏环境的研究
游戏源于生活,亦随社会而发展,受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能反映时代的特点。胡福贞在《中国古代儿童游戏今析》中认为,充分认识与科学对待我国古代儿童游戏的价值,对发展和完善当代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有重要意义[2]。吕逸在《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研究》中系统阐述了古代儿童游戏的产生、发展、种类、特点和意义,指出了中国古代教育中游戏精神正在逐步丧失,借鉴古代游戏思想对现代游戏进行筛选和改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3]。战局的动荡并没有影响社会和有识之士对儿童的关注。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写“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从当时的绘画、散文或人物传记中也可以看出,如在丰子恺漫画中可以看到孩童戏耍的场景;从冰心散文中亦可感受到对儿童纯真的赞美。
城市化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但城市中儿童游戏群体却迅速减少,活动时间缩短。游戏地点转向室内,场地也逐渐缩小,儿童活动的自然性大大降低,高科技产品成为主要的游戏载体。刘焱、王丽等在《建国以后儿童游戏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原因分析》中以“北京市区儿童游戏”为样本,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儿童游戏发展变化的特点进行研究,认为必须要认识和把握游戏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并加强游戏方面的研究与宣传 [4] 。罗红英、罗湘林在《去压之下的乡土儿童游戏——当代乡村儿童游戏发展困境的反思》中,对比了人民公社时期乡土儿童游戏的盛况与现代社会承受巨大压力下乡土儿童游戏的衰退,呼吁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回归游戏生活,就需要借鉴去压环境下乡土儿童游戏的发展经验[5]。索长清,王静等在《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价值、现实失落及其重建》中阐述了儿童游戏现实的失落,如电子游戏和玩具对传统游戏形式产生的冲击,以及城市化和少子化对儿童游戏群体的传承带来的重重阻碍[6]。张诗函、陈世联在《论儿童游戏核心元素的嬗变》中梳理了现代儿童游戏在场地、目的、方式和材料等方面的变化,呼吁现代儿童游戏应该回归自然和本真[7]。总之,近现代的研究都表明,室内化、电子化、商品化的趋势及传统乡土儿童游戏的衰退对于城市儿童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儿童游戏回归乡土与自然十分必要。
(二)儿童游戏与自然环境的研究
鲍鲁泉认为出于安全等原因而选择让儿童游戏场地与自然隔离,会影响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知识的正常获取,进而对大自然产生冷漠感,阻碍儿童环境伦理的形成。刘东兰在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儿童游戏环境的现状后,指出我国的儿童游戏环境基本上还处于“沙坑+滑梯”的模式;但是日本早已打破了这种固定的游戏环境,注入乡土文化并给孩子们提供行为和心理所需的创造性空间;美国则更注重加入具有挑战性和激发儿童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参与场所。孟昕在研究儿童自然式体验游戏场地的理论与现状后,认为针对自然环境的简单场地设计,即可帮助儿童与自然建立更亲密的联系。在未来,贴近自然,富有冒险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的儿童游戏环境将成为趋势。罗红英及罗湘林认为乡村是承载乡土游戏文化的载体,在山林湖泊和村落环境中获取合适的场地和游戏材料相对容易。
三、基于儿童游乐的乡村旅游项目
(一)概念与优势
基于儿童游乐的乡村旅游模式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以农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载体,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其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自然资源为依托,为儿童创造自然游戏、释放天性的游乐产品。(图3)
对于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而言,亲身体验自然游戏有助于充分感知自然、感受乡土文化、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增强社交能力、培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和勇于冒险的优良品德;对农村而言,新模式充分尊重农村现有的自然环境、房屋设施和传统民俗,避免大兴土木,以低投入创造高收益。由于现在市场上缺乏以儿童为对象的乡村旅游产品,其市场前景广阔,也为吸引年轻人留在家乡从事农林相关的生产活动,为农村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全社会而言,通过基于儿童游乐的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城乡交流。从娃娃抓起,促使全社会形成关爱农业、关心农民、关注农村的良好氛围。
(二)外部环境营造
政府、社会与家庭协力,观念、契机和金融共进,是乡村乐园不可或缺的要素:1.社会理念传播,强调自然游戏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2.政府扶持,给予优惠政策,开设旅游交通专线为普通家庭服务;协助项目宣传,提升品牌价值和公信度;旅游主管部门加强监督引导,确保儿童权益。在规划设计之前,应了解当地现行的政策规章,探清扶持力度和运作模式,在乡镇、村委会协调帮助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3.学校教育宣传,大城市已非常重视孩子的全面教育,在安全的前提下学校多组织学生集体出游,推广体验式课堂。4.家庭思想转变,避免对儿童进行过度保护,引导孩子参与到自然游戏和实践性的农事活动中去。[8]
(三)游戏项目构成
适合农村的儿童自然游戏可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游戏类
利用和改造地形、房舍,因地制宜,合理设置乡土乐园、水趣园、丛林迷宫等农村特色游戏。项目基于泥土地或原始的追逐场地,而不过多依赖器械,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玩耍的天性,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平坦开阔的场地为儿童提供追逐打闹、滚铁圈、扔沙包等群体游戏的空间,还兼做村民逢年过节的集会广场;台地设置表演小剧场,供儿童自由表演和对阵玩耍;小树林可以组队进行丛林探险,学习认知植物昆虫等自然知识。
2. 攀爬玩耍类
结合地形地貌,农舍矮墙设置绳梯、绳网、隧道等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培养意志力和冒险精神;在地形平坦处设置木制秋千、梅花桩、独木桥、沙坑等游乐设施。
3. 農事体验类
设置农产品种植与采摘、传统手工体验、农具体验等项目,认知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传播祭灶王、婚配嫁娶等优秀民俗文化,并鼓励亲子参与。
4. 教育科普类
以自然和人文环境为教学素材,设置科普类项目,包括动植物认知、民俗文化体验、学习科普标牌等。
(四)规划与设计原则
1.可达性原则
服务对象决定了区位选择,规划与设计中应注重儿童到达的便捷性,同时也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减少城市文化对其氛围和心理的直接影响。此外,应考虑所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首选大中城市的近郊,其次是距大城市稍远但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区 。[9]
2.主题性原则
以乡村乐园为主题,以儿童为主要服务群体,使其具有鲜明的儿童乡村旅游特点。以农村生产生活场景为依托,让丰富多彩的儿童游乐项目来保证其生命力。但也应因地制宜,寻求差异和创新,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农事习俗、农耕文化等进行适当的侧重。
3.地域性原则
自然要素是儿童项目的基础,应结合当地自然地理和人文优势,利用原有场地和房舍,合理布局与设计,减少对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伤害。例如地形尽量顺应并延续场地肌理,抽取合适元素进行再设计;对不利部分适当改造,以堵、升、降、导等方式加以处理,构成多变有趣的立体景观 。[10]
4.多样性原则
刺激儿童多个感官,设置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项目。结合自然(地形、特色农耕)和人文(传统手工、特色风俗)等多种资源,引导儿童主动参与。
5.健康心理原则
营造适合儿童心理的环境与设施,让儿童放松、自然地融入游戏,培养良好的社交和文明礼仪以及耐心习惯。
6.安全性原则
农村环境复杂且多样,除了常规游戏设施安全问题,还应避免潜在的意外跌落、蚊虫咬伤、机动车等安全隐患,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医疗设施。
四、以儿童乐园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设计实践
项目选址位于北京近郊房山区蒲洼乡的宝水村,距离市中心直线距离仅60公里,但由于山路崎岖,车程约105公里。村庄三面青山环抱,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种类丰富。村落建造于地势较高处,沿山沟呈不规则状分布。宝水村是第四批历史古村落,保留有当地特色的石板房,新建和翻修的房屋也多采用传统的营造工艺和材料,形成了独特的村落风景。但是该村经济和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仅有的几处农家乐形式单一,受季节性波动大,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迁,空余下的老屋、场院和斑驳的石墙还在诉说它们的记忆。(图4)
基于上述因素,设计师希望乡村乐园一方面满足让孩子们动起来、主动接触大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唤起父辈儿时的美好记忆。通过旧房改造、场所营造、废墟重生和简易装置等方法,在尊重场地的基础上实现“轻改造”,用原生态、低成本、小构件来构筑参与度高的游戏场地。
(一)乐园选址
选择空地、废墟和三合院三类场地,用以改造成不同用途的游乐场地。起伏的地形能接纳多样化的活动,营造开敞、半开敞和封闭等空间氛围。(图5)
(二)游戏设置
设计之初,以群体性、参与性和自然性为原则,筛选保留了许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游戏项目;其次,在保留原有地形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取泥土地、矮墙、石板、木头等常见元素,以自然游戏、攀爬玩耍、农事体验、科普品尝为主题,起草集乡间玩趣、观赏游憩、农田劳作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乐园策划草案。在规划设计中,强调儿童主体地位,站在儿童的视角关注其身心需求和感受,在布局场地、游乐项目和景观小品时避免程式化、过度唯美主义的设计。
四个主题遵循一定的游览顺序,既可按图索骥,也可自由探索。儿童的兴趣常是不连贯和随机变化的,因此,不同区域间应相互开放,儿童可任意穿梭其间,增添随机性和趣味性的丰富路径。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分享和等待,这既可以增强交往的机会,也可以提高社交能力。(图6)
1.攀爬玩耍区
选取一处老房子残墙为基地构建攀爬乐园,以简单的木架模块组合多种模型(图7)。2m见方的木架模块,使用当地木材,节点则采用榫卯连接。孩子们窜上爬下、登高望远,身影隐没在残墙之后,也呼应了远处起伏的山势。残墙围合下的自由流线,可触及的区域都是他们探索和欢快玩耍的世界。第一、二小主题分别是绳网和绳梯,随意攀爬,玩法多样,下方沙坑可保护儿童的安全(图8、9)。后两组小主题为水池与种植的搭配组合,儿童可从水池中取水,灌溉一旁的农作物,让游戏与农事活动亲密融合。
2.农事体验区
由东向西的三组院落依次改造为木匠铺、石磨坊和裁缝店(图10)。改造拒绝布景式的旅游风貌:正房重新规划了生活区和工作区,对外游览的同时兼顾村民的居住私密性。儿童参与手工制作小木车和小帆船等木制玩具,拉动小石磨、观看当地老式织布机、手工编织围巾、袜子和绣鞋垫。
3.科普品尝区
作为游戏之旅的补给站,零食店和旧书铺里摆放长辈儿时常爱的健康零食和纸质小人书,追忆过去也传播健康的休闲方式。房舍和设施的安全至关重要,墙体改造采用改良夯土技术,具有易用、耗水量小等特点,提升原墙体防水、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全面评估潜在的安全隐患,必要的地方设置防护栏杆或防護网。农事体验类的农具按照儿童尺度进行特殊制作,并设有专人看护。
结语
近年来,基于儿童游乐的乡村旅游项目已成为一种趋势。该项目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大兴土木。以小投入获得大效益,以小游戏获得大乐趣。希望能通过后续实践逐步改进,如提高亲子参与、培养探索精神、独立意识和冒险精神等。去功能化、开放的乡村游乐项目带给儿童自主、丰富、动态、有趣的游乐世界,畅快玩耍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解读其所处的空间和世界。相较于功能化、模式化的游戏设备,乡村乐园无疑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乐趣无处不在的精神家园。乡村乐园,承载着新生命的成长,也延续着历史的脉络,在举手投足间让乡村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苗雪红.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传统的失落与当代的重建[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9-11.
[2]胡福贞.中国古代儿童游戏今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1):98-100.
[3]吕逸.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6:3-32.
[4]刘焱,王丽,沈薇.建国以后儿童游戏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原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9(4):23-27.
[5]罗红英,罗湘林.去压之下的乡土儿童游戏——当代乡村儿童游戏发展困境的反思[J].搏击(体育论坛),2015(8):15-17.
[6]索长清,王静,但菲.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价值、现实失落及其重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14-17.
[7]张诗函,陈世联.论儿童游戏核心元素的嬗变[J].幼儿教育,2017(721):12-14.
[8]林丹.青少年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J].商业经济,2013(20): 51-52+76.
[9]张海.教育农园的发展与规划设计研究——以安徽耘泰新乡村综合体“教育农园”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 2013:34.
[10]张靖悦,周建华,周文韬.观光农业园中儿童游乐活动项目规划探究——以和乐村花漫水乡综合乐园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版), 2015(5):179-184.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儿童的自然游戏群体正在逐渐消失,自然游戏空间正在减少,这不利于儿童的身心成长。本文从儿童自然游戏和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着手,尝试将二者结合,创立一个适合儿童游乐的乡村旅游项目,以达到让城市儿童回归自然,激发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目的。同时尝试从整体概念、外部环境、项目组成、设计原则四个方面,总结基于儿童游乐的乡村旅游项目的特点,并通过宝水村乡村乐园的设计案例进行论证,为未来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儿童自然游戏;游戏环境;乡村旅游项目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natural game groups of urban children are gradually disappearing, and the natural game space is decreasing,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growth.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s natural games and rural tourism, tries to combine the two, and found a rural tourism project suitable for children's pla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etting urban children return to nature, stimulating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trie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projects based on children's play from the aspects of overall concept, external environment, project composition and design principles, and demonstrates through the design case of Baoshui Village Country Park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future rural tourism projects.
[Key words]Children's nature game; Game environment; Rural tourism project
一、 兒童自然游戏和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儿童自然游戏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村落逐渐现代化,邻里交往日益减少,自然环境也被车水马龙的城市街景所替代。人与人的情感联系变少,传统游戏的环境也在慢慢消失,儿童则难以通过群体游戏去学习社会交往,这样的成长环境是有缺憾的[1]。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传统游戏多以儿童为对象,以玩耍为目的,形式多样、场地丰富、内容多元、时间随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孩子们利用自然环境和随手可得的材料,创造了数不清的游戏形式,如跳房子、拾子儿 、翻花绳、滚铁环、弹球儿、荡秋千等。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很难再从这种自然游戏中收获快乐。(图1)
游戏场所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密切,自然氛围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但是,现代的游戏场热衷于创设人造场景,而忽视儿童成长所需的心理与精神需求。城市儿童普遍缺乏与大自然互动、挑战自我的机会。
居住环境与交往方式的改变、高科技植入并控制行为、家长与社会对儿童的过度保护、自然环境的恶化与游戏场所的消失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消失。(图2)
(二)乡村旅游的现状
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乡村资源为依托,以推动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乡之间的互动,对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旅游并未走入寻常百姓人家,形式单一,进入21世纪,随着市民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野趣、体验农事、休闲娱乐等精神需求的增长,山水田园逐渐被认同和接受,形式也由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型旅游升级。据《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4月底,全国有9.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93万家,大规模园区超过4.1万家,年接待游客近8.4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3200亿元。但开发模式单一也是不争的事实,“农家乐”占据大半江山。盲目和过度开发使乡村物质和文化基础遭到破坏,不断复制和城市翻版的开发模式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二、儿童游戏与环境的研究现状
(一)儿童游戏与游戏环境的研究
游戏源于生活,亦随社会而发展,受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能反映时代的特点。胡福贞在《中国古代儿童游戏今析》中认为,充分认识与科学对待我国古代儿童游戏的价值,对发展和完善当代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有重要意义[2]。吕逸在《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研究》中系统阐述了古代儿童游戏的产生、发展、种类、特点和意义,指出了中国古代教育中游戏精神正在逐步丧失,借鉴古代游戏思想对现代游戏进行筛选和改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3]。战局的动荡并没有影响社会和有识之士对儿童的关注。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写“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从当时的绘画、散文或人物传记中也可以看出,如在丰子恺漫画中可以看到孩童戏耍的场景;从冰心散文中亦可感受到对儿童纯真的赞美。
城市化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但城市中儿童游戏群体却迅速减少,活动时间缩短。游戏地点转向室内,场地也逐渐缩小,儿童活动的自然性大大降低,高科技产品成为主要的游戏载体。刘焱、王丽等在《建国以后儿童游戏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原因分析》中以“北京市区儿童游戏”为样本,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儿童游戏发展变化的特点进行研究,认为必须要认识和把握游戏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并加强游戏方面的研究与宣传 [4] 。罗红英、罗湘林在《去压之下的乡土儿童游戏——当代乡村儿童游戏发展困境的反思》中,对比了人民公社时期乡土儿童游戏的盛况与现代社会承受巨大压力下乡土儿童游戏的衰退,呼吁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回归游戏生活,就需要借鉴去压环境下乡土儿童游戏的发展经验[5]。索长清,王静等在《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价值、现实失落及其重建》中阐述了儿童游戏现实的失落,如电子游戏和玩具对传统游戏形式产生的冲击,以及城市化和少子化对儿童游戏群体的传承带来的重重阻碍[6]。张诗函、陈世联在《论儿童游戏核心元素的嬗变》中梳理了现代儿童游戏在场地、目的、方式和材料等方面的变化,呼吁现代儿童游戏应该回归自然和本真[7]。总之,近现代的研究都表明,室内化、电子化、商品化的趋势及传统乡土儿童游戏的衰退对于城市儿童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儿童游戏回归乡土与自然十分必要。
(二)儿童游戏与自然环境的研究
鲍鲁泉认为出于安全等原因而选择让儿童游戏场地与自然隔离,会影响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知识的正常获取,进而对大自然产生冷漠感,阻碍儿童环境伦理的形成。刘东兰在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儿童游戏环境的现状后,指出我国的儿童游戏环境基本上还处于“沙坑+滑梯”的模式;但是日本早已打破了这种固定的游戏环境,注入乡土文化并给孩子们提供行为和心理所需的创造性空间;美国则更注重加入具有挑战性和激发儿童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参与场所。孟昕在研究儿童自然式体验游戏场地的理论与现状后,认为针对自然环境的简单场地设计,即可帮助儿童与自然建立更亲密的联系。在未来,贴近自然,富有冒险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的儿童游戏环境将成为趋势。罗红英及罗湘林认为乡村是承载乡土游戏文化的载体,在山林湖泊和村落环境中获取合适的场地和游戏材料相对容易。
三、基于儿童游乐的乡村旅游项目
(一)概念与优势
基于儿童游乐的乡村旅游模式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以农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载体,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其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自然资源为依托,为儿童创造自然游戏、释放天性的游乐产品。(图3)
对于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而言,亲身体验自然游戏有助于充分感知自然、感受乡土文化、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增强社交能力、培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和勇于冒险的优良品德;对农村而言,新模式充分尊重农村现有的自然环境、房屋设施和传统民俗,避免大兴土木,以低投入创造高收益。由于现在市场上缺乏以儿童为对象的乡村旅游产品,其市场前景广阔,也为吸引年轻人留在家乡从事农林相关的生产活动,为农村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全社会而言,通过基于儿童游乐的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城乡交流。从娃娃抓起,促使全社会形成关爱农业、关心农民、关注农村的良好氛围。
(二)外部环境营造
政府、社会与家庭协力,观念、契机和金融共进,是乡村乐园不可或缺的要素:1.社会理念传播,强调自然游戏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2.政府扶持,给予优惠政策,开设旅游交通专线为普通家庭服务;协助项目宣传,提升品牌价值和公信度;旅游主管部门加强监督引导,确保儿童权益。在规划设计之前,应了解当地现行的政策规章,探清扶持力度和运作模式,在乡镇、村委会协调帮助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3.学校教育宣传,大城市已非常重视孩子的全面教育,在安全的前提下学校多组织学生集体出游,推广体验式课堂。4.家庭思想转变,避免对儿童进行过度保护,引导孩子参与到自然游戏和实践性的农事活动中去。[8]
(三)游戏项目构成
适合农村的儿童自然游戏可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游戏类
利用和改造地形、房舍,因地制宜,合理设置乡土乐园、水趣园、丛林迷宫等农村特色游戏。项目基于泥土地或原始的追逐场地,而不过多依赖器械,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玩耍的天性,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平坦开阔的场地为儿童提供追逐打闹、滚铁圈、扔沙包等群体游戏的空间,还兼做村民逢年过节的集会广场;台地设置表演小剧场,供儿童自由表演和对阵玩耍;小树林可以组队进行丛林探险,学习认知植物昆虫等自然知识。
2. 攀爬玩耍类
结合地形地貌,农舍矮墙设置绳梯、绳网、隧道等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培养意志力和冒险精神;在地形平坦处设置木制秋千、梅花桩、独木桥、沙坑等游乐设施。
3. 農事体验类
设置农产品种植与采摘、传统手工体验、农具体验等项目,认知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传播祭灶王、婚配嫁娶等优秀民俗文化,并鼓励亲子参与。
4. 教育科普类
以自然和人文环境为教学素材,设置科普类项目,包括动植物认知、民俗文化体验、学习科普标牌等。
(四)规划与设计原则
1.可达性原则
服务对象决定了区位选择,规划与设计中应注重儿童到达的便捷性,同时也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减少城市文化对其氛围和心理的直接影响。此外,应考虑所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首选大中城市的近郊,其次是距大城市稍远但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区 。[9]
2.主题性原则
以乡村乐园为主题,以儿童为主要服务群体,使其具有鲜明的儿童乡村旅游特点。以农村生产生活场景为依托,让丰富多彩的儿童游乐项目来保证其生命力。但也应因地制宜,寻求差异和创新,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农事习俗、农耕文化等进行适当的侧重。
3.地域性原则
自然要素是儿童项目的基础,应结合当地自然地理和人文优势,利用原有场地和房舍,合理布局与设计,减少对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伤害。例如地形尽量顺应并延续场地肌理,抽取合适元素进行再设计;对不利部分适当改造,以堵、升、降、导等方式加以处理,构成多变有趣的立体景观 。[10]
4.多样性原则
刺激儿童多个感官,设置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项目。结合自然(地形、特色农耕)和人文(传统手工、特色风俗)等多种资源,引导儿童主动参与。
5.健康心理原则
营造适合儿童心理的环境与设施,让儿童放松、自然地融入游戏,培养良好的社交和文明礼仪以及耐心习惯。
6.安全性原则
农村环境复杂且多样,除了常规游戏设施安全问题,还应避免潜在的意外跌落、蚊虫咬伤、机动车等安全隐患,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医疗设施。
四、以儿童乐园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设计实践
项目选址位于北京近郊房山区蒲洼乡的宝水村,距离市中心直线距离仅60公里,但由于山路崎岖,车程约105公里。村庄三面青山环抱,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种类丰富。村落建造于地势较高处,沿山沟呈不规则状分布。宝水村是第四批历史古村落,保留有当地特色的石板房,新建和翻修的房屋也多采用传统的营造工艺和材料,形成了独特的村落风景。但是该村经济和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仅有的几处农家乐形式单一,受季节性波动大,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迁,空余下的老屋、场院和斑驳的石墙还在诉说它们的记忆。(图4)
基于上述因素,设计师希望乡村乐园一方面满足让孩子们动起来、主动接触大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唤起父辈儿时的美好记忆。通过旧房改造、场所营造、废墟重生和简易装置等方法,在尊重场地的基础上实现“轻改造”,用原生态、低成本、小构件来构筑参与度高的游戏场地。
(一)乐园选址
选择空地、废墟和三合院三类场地,用以改造成不同用途的游乐场地。起伏的地形能接纳多样化的活动,营造开敞、半开敞和封闭等空间氛围。(图5)
(二)游戏设置
设计之初,以群体性、参与性和自然性为原则,筛选保留了许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游戏项目;其次,在保留原有地形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取泥土地、矮墙、石板、木头等常见元素,以自然游戏、攀爬玩耍、农事体验、科普品尝为主题,起草集乡间玩趣、观赏游憩、农田劳作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乐园策划草案。在规划设计中,强调儿童主体地位,站在儿童的视角关注其身心需求和感受,在布局场地、游乐项目和景观小品时避免程式化、过度唯美主义的设计。
四个主题遵循一定的游览顺序,既可按图索骥,也可自由探索。儿童的兴趣常是不连贯和随机变化的,因此,不同区域间应相互开放,儿童可任意穿梭其间,增添随机性和趣味性的丰富路径。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分享和等待,这既可以增强交往的机会,也可以提高社交能力。(图6)
1.攀爬玩耍区
选取一处老房子残墙为基地构建攀爬乐园,以简单的木架模块组合多种模型(图7)。2m见方的木架模块,使用当地木材,节点则采用榫卯连接。孩子们窜上爬下、登高望远,身影隐没在残墙之后,也呼应了远处起伏的山势。残墙围合下的自由流线,可触及的区域都是他们探索和欢快玩耍的世界。第一、二小主题分别是绳网和绳梯,随意攀爬,玩法多样,下方沙坑可保护儿童的安全(图8、9)。后两组小主题为水池与种植的搭配组合,儿童可从水池中取水,灌溉一旁的农作物,让游戏与农事活动亲密融合。
2.农事体验区
由东向西的三组院落依次改造为木匠铺、石磨坊和裁缝店(图10)。改造拒绝布景式的旅游风貌:正房重新规划了生活区和工作区,对外游览的同时兼顾村民的居住私密性。儿童参与手工制作小木车和小帆船等木制玩具,拉动小石磨、观看当地老式织布机、手工编织围巾、袜子和绣鞋垫。
3.科普品尝区
作为游戏之旅的补给站,零食店和旧书铺里摆放长辈儿时常爱的健康零食和纸质小人书,追忆过去也传播健康的休闲方式。房舍和设施的安全至关重要,墙体改造采用改良夯土技术,具有易用、耗水量小等特点,提升原墙体防水、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全面评估潜在的安全隐患,必要的地方设置防护栏杆或防護网。农事体验类的农具按照儿童尺度进行特殊制作,并设有专人看护。
结语
近年来,基于儿童游乐的乡村旅游项目已成为一种趋势。该项目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大兴土木。以小投入获得大效益,以小游戏获得大乐趣。希望能通过后续实践逐步改进,如提高亲子参与、培养探索精神、独立意识和冒险精神等。去功能化、开放的乡村游乐项目带给儿童自主、丰富、动态、有趣的游乐世界,畅快玩耍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解读其所处的空间和世界。相较于功能化、模式化的游戏设备,乡村乐园无疑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乐趣无处不在的精神家园。乡村乐园,承载着新生命的成长,也延续着历史的脉络,在举手投足间让乡村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苗雪红.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传统的失落与当代的重建[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9-11.
[2]胡福贞.中国古代儿童游戏今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1):98-100.
[3]吕逸.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6:3-32.
[4]刘焱,王丽,沈薇.建国以后儿童游戏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原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9(4):23-27.
[5]罗红英,罗湘林.去压之下的乡土儿童游戏——当代乡村儿童游戏发展困境的反思[J].搏击(体育论坛),2015(8):15-17.
[6]索长清,王静,但菲.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价值、现实失落及其重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14-17.
[7]张诗函,陈世联.论儿童游戏核心元素的嬗变[J].幼儿教育,2017(721):12-14.
[8]林丹.青少年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J].商业经济,2013(20): 51-52+76.
[9]张海.教育农园的发展与规划设计研究——以安徽耘泰新乡村综合体“教育农园”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 2013:34.
[10]张靖悦,周建华,周文韬.观光农业园中儿童游乐活动项目规划探究——以和乐村花漫水乡综合乐园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版), 2015(5):17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