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序列走向有序实践:统编教材 单元设计的新导向

    【摘? ?要】统编教材致力从“语文知识的有序化”走向“语文实践的有序化”。从人文主题分类分布、语文要素螺旋分布、学习任务层叠分布和教师行为交融分布的特点展开分析,能帮助教师揭示分布序列背后的教材编写意图,科学地把握统编教材,使其转化为教学优势,实现教材对教学的有力引导与支撑。

    【关键词】单元设计;有序实践;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致力从“语文知识的有序化”走向“语文实践的有序化”,试图推动语文学习基于知识客观性基础上的“主观建构”,而其重要的载体就是单元设计。因此,语文实践的有序化,构成了统编教材单元设计的重要特色。

    综观统编教材的单元设计,对于语文实践形成统摄的元素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构成语文实践内涵的元素是学习任务和教师行为,分析此四者在统编教材单元设计中的分布特点及意图,有利于科学地把握统编教材,促使其编写意图转化为教学优势,实现教材对教学的有力引導与支撑。

    一、人文主题的分类分布

    有人认为人文主题实际上对教学并没有产生指导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虚化的,或是悬置的,无法转化为语文实践活动。这种观点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是对人文主题的误解。人文主题对于单元而言,常常是一种暗示,一种情境,一种背景性的存在,一种对读者的吸纳与导引的力量,它难以承担显性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等。为此,统编教材在人文主题之外另设单元语文要素,使人文主题回归其本质。人文主题追求视野开阔,把文学、语言、自然、哲学、人物、科学、传统、阅读等各个方面内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其不同的形态进行区分,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观点类人文主题

    所谓观点类人文主题,即呈现一个明确的结论性质的见解、主张和态度。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第五单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些导语的表达方式明确、肯定,单元中的课文常常鲜明地指向并印证这些观点。这类人文主题指导下的单元,选文在某一个方面具有相似的特点,如主题、内容、写法等,所以课文“类”的特色很鲜明,旨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开展类比。

    (二)对话类人文主题

    对话类人文主题会提供一个话题,一个对话框架,或者一个空间。这个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就是一个话题;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是一个对话框架,让学生在读书与串门之间感悟联系;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则是一个关于鲁迅的阅读空间。对话类的人文主题相比于观点类的人文主题,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模糊性,也能更好地涵盖单元内文本的不同的表现内容。这类人文主题指导下的单元,往往文本的差异性很大,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这是有意为学生提供与差别化文本对话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对话能力和语用能力。

    (三)建构类人文主题

    建构类人文主题,其实主题性并不强,它一般表现为一个带有号召性的启示。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花一鸟总关情”,关乎什么情,并不明说,有待于学生建构;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用诗意的语言揭示情与景的交融。这些人文主题,都期待学生通过自己的建构,形成认识,提升人文素养。这类人文主题指导下的单元,常常在较大范围内选文,在艺术方向与审美趣味上比较一致,但是在情感表达、写作方法、语言风格上会有差异,正是通过细微处的比较,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二、语文要素的螺旋分布

    语文要素的分布不仅要考虑语文能力的覆盖范围,同时还要考虑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其分布呈现螺旋上升的形态。

    (一)单元内的纵向分布

    语文要素在单元内,呈现出纵向分布的特点。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语文要素为“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第一篇《王戎不取道旁李》为精读课文,以短小的文言文作为例子,让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来学习“简要复述”。这个设计的巧妙在于学生只要理解了课文,就能比较轻松地讲述这个故事,复述的难度较低。第二篇《西门豹治邺》仍为精读课文,要求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根据填空内容简要复述——这是运用支架,之后安排选做作业,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呈现故事,让学生在演出、比较中感悟复述。第三篇《故事二则》为略读课文,由学生自主完成简要复述。口语交际为“讲历史人物故事”,仍旧暗合“简要复述”的要求。

    (二)单元间的错位分布

    在单元之间,尤其是一册内,单元各语文要素之间不重复,有意识地进行错位安排,其优势在于既可从不同角度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可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当然,无论如何变化,语文要素始终围绕语言文字运用来安排,既有不同个性面貌,又有内在课程逻辑。

    (三)册别间的呼应分布

    在不同册的教材中,语文要素会出现相同方向但不同要求的现象,表现出前后呼应的关系,持续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与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与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与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至于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等,也都体现了语文元素的前后呼应。

    语文要素的螺旋分布,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的积累性强,语文能力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这启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单元内各篇课文不同的功能定位,课文的教学并不是教师可以随意发挥的,而是为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服务的;其次要把握语文要素教学的度,不提高或降低要求,要有较长远的视野,认识到语文要素的前后联系,做出长远的教学安排。

    三、学习任务的层叠分布

    语文实践在教材中最直接的表现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具有基础性强、持续性强的特点。教师需要在基础性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予以持续的关注、跟进,同时,又要通过专题性的学习任务培养专项技能,通过延伸性任务拓展学生视野,培育语文兴趣。

    (一)基础性任务:递减递增并存

    基本的语文能力,如听说读写等,是需要由基础性任务来培养的,在单元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即使课后的练习有所提示,也是比较零碎的,并不系统。可见,基础性任务需要教师根据课文进行开发与设计,它表现出递减与递增并存的特性。在一个单元中,基础性任务的数量是递减的,越到后面,基础性任务越少,要让位给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语文要素,所以基础性任务首先表现为递减;同时,从单元间的关系来看,教师要有意识地承接前阶段学生积淀的语文能力,将其滚动累积到下阶段的学习中,逐步提高基础性任务的要求,所以基础性任务又表现为递增分布。

    (二)专题性任务:前导学后导练

    专题性任务是为落实单元要素而开发的指导性的学习框架。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单元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三首》与《少年中国说(节选)》情感充沛而外显,可查的时代背景资料十分丰富,导学的色彩很浓;《圆明园的毁灭》文字比前面两课浅近,但是练习明显增多,链接的资料大量增加,学生自主练习的分量开始加重;《小岛》篇幅明显增加,教材只提出一项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练。由此可见,统编教材中专题性任务是前导学,后导练,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延伸性任务:先小结后补充

    延伸性任务主要集中在“语文园地”。一般先安排“交流平台”,它把选文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等集中起来,是对单元的提升性认识,也是对单元学习过程的回顾与“点睛”。“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是针對语文基本能力的练习,但这是一种脱离语境的训练,是对基于课文情境的学习的补充,发展学生多元的学习能力。“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则是对阅读的补充,前者常常是古诗、成语之类短小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后者则为整本书阅读的导引。因此,先小结,后补充,构成了延伸性学习任务的分布特点。

    四、教师行为的交融分布

    统编教材单元设计注重语文实践的特色,旗帜鲜明地提出“读书为要”,明显增强实践的力度,客观上将促使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型,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讲解过多和指导过度,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在统编教材中始终与学生的语文实践交融在一起。

    (一)指导的支架化

    过去,教师的指导相对比较细碎。统编教材初步实现了教学行为的转型,即转向为学生实践提供支架。这种转型,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得到较大的学习空间,减少被教师牵引着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学行为逐步由讲解转为学习指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深度学习。

    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课后提供了结合“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的任务。这是一个框架性的学习建议,教师只要稍作细化,如“从上述三个角度,看看作者如何用外貌、动作、语言来描写闰土,从中你感受到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即可使其成为一个学习支架。

    (二)评价的个别化

    学生的语文实践离不开教师的评价。因此,统编教材强化语文实践后,教师评价须随之强化,且须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个体评价。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为略读课文,教材提示语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再结合资料与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见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极大地增强了。教师须将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转而成为学习的评价者,看看学生给每件事加的小标题如何,给学生作出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反思。

    (三)拓展的有机化

    过去,语文课程的拓展尤其是课外整本书的阅读,随意性较大。这种随意性表现为:一方面,学生课外阅读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指导,常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即便重视课外阅读,也常常囿于自己的视野与好恶,个人色彩过于浓重。统编教材注重统筹考虑课内与课外,做到拓展的有机化。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中国古代寓言》及外国寓言,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中外神话,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中外民间故事,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中外成长故事。这些拓展,文学母题明晰,视野极广,中西交融,与课内学习联系紧密,可以使教师的指导有理据,有方向。

    参考文献:

    [1]鲍国潮.统编教材单元设计的三维度[J].教学月刊,2019(9).

    [2]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3]温儒敏.“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EB/OL]. [2019-09-30].http://www.pep.com.cn/czyw/czyw/001/201608/t20160825_1376881.html.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31203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