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情境中提升活动组织能力

    李红英

    活动组织能力是教师重要的专业素养之一,其水平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借助具体的教育情境细致打磨,逐渐把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学前教育目标及教育策略与方法融会贯通,适宜地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游戏、生活中。

    活动组织能力不是运用教育技术、教育策略或教育方法的单一能力,而是教师基于自身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游戏观、环境观等基本观念,根据学前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在特定的活动情境中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采取适宜的方式方法,推进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促进其学习和发展的一种综合素养。

    活动组织能力是教师重要的专业素养之一,其水平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借助具体的教育情境细致打磨,逐渐把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学前教育目标及教育策略与方法融会贯通,适宜地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游戏、生活中。换言之,具体的教育情境,才是教师活动组织能力生长的土壤。对此,笔者就如何在教育情境中提升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浅谈几点看法。

    一、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在一次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选区后,有些区域满员了,有些区域却很冷清。看到这种情形,带班老师耐心“引导”,把四个幼儿“分流”到“坛子铺”。这几个幼儿拿起一个坛子,开始在上面涂颜料。老师在旁边指导他们使用诸如“一圈一圈刷”“上下来回刷”“一半一半刷”等方法涂色。十几分钟后,底色涂抹工程结束,教师又指导这四个幼儿添画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本次区域活动就结束了。

    在上述案例中,经过教师引导,各个活动区域人数均衡,幼儿被引导到“坛子铺”后,活动现场秩序井然,气氛热烈。然而,幼儿在“坛子铺”的活动于十分钟后戛然而止,并未展现深入、持续的探究和学习。

    不同活动区域人数不均衡时要不要分流?是保证各区域人数的相对均衡,还是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教师选择了前者。这意味着,在价值判断的天平上,活动的均衡有序与幼儿的兴趣需要,教师倚重了前者。这种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结果,不仅使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且也直接导致其探究过程浅尝辄止。教师在组织游戏、教学、生活等活动时,都会遇到上述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及时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尊重幼儿的自主性,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在活动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基本标准,也是组织开展所有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二、明确教育目标,规划活动内容与流程

    阳春三月,正是远足的大好时节。大班幼儿来到附近的公园踏青。在老师的带领下,幼儿背着水壶和各种零食,排着整齐的队伍,开心地走进公园,一会儿近观含苞待放的海棠,一會儿远眺金灿灿的油菜花田。之后,教师带领幼儿来到一片空地,铺好野餐垫,孩子们就座后开始分享和品尝零食。一番吃喝之后,教师引导幼儿分组上厕所,整理场地。接着,教师物色了适合的场地,对班级、小组、个人进行拍照留影。最后,孩子们重新整理队形,排队返回幼儿园。

    上述远足活动实际上是一场开心的“零食分享会”和一次难忘的“户外写真拍摄活动”。本次远足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活动中有哪些环节可以落实目标?教师为幼儿组织的任何一个活动,都不应该是漫无目标的例行公事。在活动实施前,教师应该审慎考察本班幼儿的能力和经验基础、兴趣点及发展需要,并据此制订适宜的活动目标。有了明确、适宜的活动目标,就可以根据目标规划活动内容及流程。幼儿园教育活动,无论是目的性、计划性较强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是相对灵活、松散的游戏或生活活动,在实施之前,都应该有一定的活动目标。无论这种目标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有了它,活动才有主线和灵魂,才不会散乱无章。总而言之,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和活动指向。

    三、盘整一日活动,提升课程意识

    在小班数学活动“小鱼吹泡泡”中,教师要求幼儿按照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顺序给圆形泡泡排序。尽管教师反复讲解、指导,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幼儿不能正确完成教学材料中的排序操作。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该班幼儿到操场上玩“捞小鱼”游戏。

    从一日活动的安排来看,上午两个活动都跟“小鱼”有关,内容之间产生了关联;活动性质也一动一静,符合动静交替的原则,似乎无懈可击。但从活动效果来看,幼儿在集体教学中获得的经验,尤其是遇到的问题,并未在随后的游戏活动中予以运用或解决。有三分之一的幼儿不能按照圆形大小进行排序,说明他们还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也意味着教师应该在随后的活动中丰富这一经验。例如,在幼儿玩“捞小鱼”的操场地面上,就有五个不同颜色组合而成的同心圆图案,塑胶跑道旁边的绿化带中有大大小小的圆形花坛,班级的积木建构区有各种大小不一的圆形积木,这些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圆形,都是可以帮助幼儿丰富圆形经验的资源。但是,该教师对此视而不见,没有引导幼儿观察,也没有组织幼儿用这些圆形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

    上述案例说明,教师应该对一日活动或半日活动随时进行盘整,使教学、游戏和生活活动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使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更好地推进幼儿的学习进程。换言之,教师应对一日生活加以盘整,提升“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一日生活的组织中,及时发现身边的教育资源,设计并生成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

    四、夯实学科素养,推进活动深入开展

    在大班科学区域中,一名幼儿突然发现墙上印有一个亮亮的光斑,他好奇地看来看去,才发现原来是自己手上的镜子刚好在阳光照射的地方。他大声叫道:“你们快看呀,墙上有个光宝宝,它还可以动来动去。”同时,该幼儿不停地晃动着自己手上的镜子,使墙上的光斑来回跳跃。另一名幼儿见状,也拿起另一面圆圆的小镜子,开始在阳光下晃来晃去,果然墙上又出现了一块光斑。很快,科学区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幼儿,小镜子不够用了,有几个幼儿拿出了放大镜,试图制造出光斑,却没有成功。这引起了他们的讨论:为什么镜子可以照出光斑,放大镜就不行呢?区域游戏结束了,孩子们仍然在激烈地讨论。

    第二天,基于幼儿对光的探究兴趣,班级教师组织了集体教学活动“神奇的彩虹”,并用大量图片和视频展示了彩虹的形成原因,让幼儿知道了太阳光的七种颜色。针对“放大镜为何晃不出光斑”这一问题,教师没有给予后续回应,幼儿的相关探究活动也未能继续下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关注到了幼儿在科学区域中的某些探索行为,并给予了一定的活动支持,但由于该教师缺乏光学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其活动支持和材料投放缺乏针对性,未能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索。这意味着教师必须提升教育活动赖以开展的各种学科知识及素养。

    五、加强教育反思,提升活动组织成效

    午饭后,大班幼儿在教师的陪同下来到操场散步。几名幼儿在木质爬杆前停了下来,指着绳子问:“老师,这条绳子这么高(绳子断了一截儿),怎么爬上去啊?”教师反问道:“你们说有什么玩法呢?”一名幼儿思考了几秒后说:“哦,我知道了。”她抓起绳子往后退了几步,做出助跑的姿势,接着用绳子把自己荡到了另一头,就像荡秋千一样。由于绳子有一点偏,第一次荡回来的时候,该幼儿撞到了后面的柱子,绳子停住后,她自言自语道:“这个绳子歪了,会撞上去的。”于是,她用手拉着绳子下端,试图把绳子扯到正中间,但是没有成功。尝试了几次之后,该幼儿没有再继续。过了大约一分钟,她又开始爬旁边的柱子,试图爬到木架顶端把绳子拉过来。这时,老师过来组织小朋友们排队回去准备午睡了。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提问能给予及时回应,看似非常合理。通过与该教师进行交流,发现该教师原来设定的目标是:“通过户外散步帮助幼儿舒缓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为午睡做好准备。”按照这一预成性目标,该教师并未及时回应幼儿探究“抓着绳子荡的时候总是会撞到旁边的柱子”这一现象的行为,错失了形成新的生成性目标及教育内容的契机,使得活动指导缺乏应有的成效。

    对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园都会定期组织观摩教研,提倡并重视执教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借助这一途径,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理,对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教师也应加强教育反思,审查自己预设的教育目标与实际活动过程的匹配度,尤其是实际指导内容及方式的适宜性,从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活动组织成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