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

李岚 董婷婷 周旻慧
[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耕读传家”是小康农家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文章以南京漆桥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发掘当地极具特色的圩田农业景观和江南孔子后裔聚居地的人文特质,营造圩田湿地景观,在减灾保产、改善环境的同时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景观;同时复建孔氏宗祠和小学,建构有儒学特色的乡村教育体系,建设知书达理、乐耕安居的现代历史文化名村。
[关键词]乡村规划;耕读传家;农业景观;漆桥村
[Abstract]"Cultivation and Reading" is an ideal life picture pursued by Chinese agriculture society. The research takes Qiqiao villiage, Nanjing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local farming in polder fields and the habitation where the descendants of Confucius live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etland landscape of polder fields was constructed in order to prevent disaster, and it improves the environment and forms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Meanwhile, rebuilding the Confucius ancestral temple and the primary school constructes the rur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onfucianism characteristic. The morde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was created where the villagers were well educated, living in peace and enjoying their farming work.
[Key words]Rural planning; Cultivation and Reading; Agricultural landscape; Qiqiao village
“耕為务本”可安身立命,“读可荣身”可知礼立德,耕读是乡村稳定与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当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一般侧重于街巷格局保护、历史建筑修缮和景观空间改善等物质层面的规划设计,较少涉及具有乡村本质特征的农耕文化传承,乡村教育延续等问题,使得规划中历史文化名村乡村景观特色不突出、乡村人文环境难存续,失去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内涵。
一、孔圣族裔,鱼米之乡——漆桥概况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漆桥村位于南京市高淳区东北部,是江南孔子后裔的聚居之处。在历史上,这里曾是商旅繁荣的交通驿站、文风鼎盛的诗书之地、物产富足的鱼米之乡、风光秀美的水乡村郭。但在现代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漆桥村日渐衰败,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高耗能低产出、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水平低、传统文化特色式微、吸引力丧失、人口外流、老龄化严重与空间破碎衰败等问题,亟需通过规划设计加以保护改进。由于漆桥村独特的圩田农业和孔儒文化特色,规划以“耕”与“读”为主题,进行农业景观与文化景观相结合的特色景观规划,以期发掘漆桥地域特色和文化精髓,并加以传承发扬。
(一)区位分析
漆桥村位于苏、皖、浙三省交界处,交通便利,自古便是沟通苏杭、宣徽地区的驿路要冲。漆桥村西部为古丹阳湖形成的湖积平原区,东北部为茅山、天目山等平缓的低山丘陵[1]。村庄建成区和北侧地势高而平坦,东、西、南三面环水,为地势较低的圩田、蟹塘,周边自然景观良好。(图1)
(二)历史沿革
漆桥村历史悠久,汉代宰相平当父子为避王莽之乱,自长安迁居于此,并建造丹漆木桥,由此得名建村。元初,孔子后裔为避异族统治,举族南迁,其中一支,孔子五十四世孙孔文昱定居漆桥。漆桥孔氏知书达理、乐善好义,以宗族力量修缮漆桥,建设保安井、保平井。明正统九年(1444年),曲阜衍圣府给付印信执照,漆桥村成为受官方认定的江南孔氏聚居地,先后有118人取得功名,孔氏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漆桥村的主要姓氏。清康熙六年(1667年),曲阜衍圣公组织在漆桥建设阙里分祠,抗战焚毁前,一直为高淳四大宗祠之一。在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以前,漆桥已经成为建康府(今南京市)驿路上的重要驿站,是建康府南路的驿路要冲,北出建康,自漆桥向东南可达杭州,向南可达苏州太湖地区,向西南可达皖南,地位较为重要。元、明、清三朝,漆桥和漆桥街始终是“由金陵达吴越之东衢”(明高淳知县胡儒语)的驿路要冲,商业经济发展繁荣。驿道沿街店铺列肆、商家云集,漆桥河两岸高阁临水、帆樯林立,并以水陆交汇的漆桥桥头和南街一带最为繁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屯田练兵,宋代以后围湖造田之风始盛,至明清而不绝,村庄周围陈家圩、桥南圩、北头垾、对门垾等圩田陆续建成,圩田经济成为当地的特色。[1](图2)
(三)物质环境
漆桥村现存有大量明清历史建筑,其中区级文保单位5处,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29处,还有众多老字号;村内有一条长约500米,近2000年历史的古驿道(南街、北街),滨水道路南河沿、北河沿基本保留了明、清的状态;另有20余条历史街巷,街巷格局整体保留完整;漆桥河,基本保持原有岸线,平家池、娘娘塘等周边池塘近四类,驳岸生态景观优美;有古桥、古井、古树、河埠头等历史遗存,漆桥村至今仍然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淳朴的传统风貌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图3)
(四)社会环境
2014年,在漆桥村规划范围内共206户人家,常住人口641人,另有非户籍常住人口20人(以在本村开店的店主和店员为主)。目前村内孔姓族人580人,占总人口的90%以上,均匀分布在老街及周边的民居内,其没有明显的疏密区分。但村内常住居民的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65岁以上的人口约占30%左右。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在整个漆桥镇属于较低水平[2]。
二、引排并蓄,宜耕宜游——农业景观设计
(一)地理气候水文概况
漆桥地处古丹阳大泽东缘,游子山北麓,胥溪河沟通水阳江、青弋江与太湖两大水系,漆桥河绕村东南而过,古村东侧为朝阳圩大河,上游来自溧水枕头山南麓、龙墩河与栗山之水,下游经檀溪河入固城湖,水系连通,共同构筑了优质的水环境。漆桥村位于高淳区东北低山丘陵向西南河谷平原过渡的坡地,村庄建成区及其北侧地势高而平坦,东、西、南三面环水,为地势较低的圩田和蟹塘。(图4)
漆桥村属于亚热带过渡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占全年的11%,为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历史上约有一半年份发生冬旱,还常有寒潮和冷空气侵袭。春季冷暖多变,常有暴冷暴热天气出现,雨日占全年的31%,是全年雨日最多的季节,且多连日阴雨天气,最多长达25天,五月中下旬常有一段高温热害天气。夏季炎热多雨,平均气温27.1℃,七至八月为盛夏酷暑,日最高气温>35.0℃的天气平均每年21天。夏雨集中,常年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42%。每年在6月18日前后进入梅雨季,持续20天左右,梅雨期雨量占夏季雨量的56%,洪涝灾害多发生在这个时期。夏季易涝又易旱,或旱涝兼有,交替发生。秋季秋高气爽,九月中旬入秋后,冷空气逐渐活跃,降温迅速,金风送爽,天气宜人,九至十月常有10天以上的阴雨天气,并偶有暴雨或大暴雨出现[3]。(图5)
漆桥村最直接的水源为村北漆桥河,它上接龙墩水库,下连固城湖,全长17.8公里,河底高程4.8~6.0m,河底宽5~40m,下游河面宽30~60m,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漆桥镇在漆桥河沿岸原有10圩、3垾、1宕、1滩,自1954年起,开始不断并圩联圩。1972年起,漆桥河经过了多次清淤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村不断修浚深塘坝,兴建蓄水量2万立方米以上的“当家塘”,截至2000年,漆桥行政村共有大小塘坝2311个,总库容量60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0.83万亩。[4]
(二)农田水利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水资源稀缺,传统灌溉
低效。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只占世界总量的6%,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224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属于13个贫水国之一。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我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4000亿立方米,占全国年总用水量的80%,而农田灌溉系数只有43%(发达国家为70%~80%),传统漫灌模式的灌溉量超过实际需水量的一倍,甚至两倍以上[5]。
高淳区很多年份有因轻度干旱或者暴雨導致的灾害,目前高淳很多农田蓄排水体系均不完善且易受灾;同时,由于缺少排水蓄水设施,二至八月水稻生长旺季降水分布不均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而村民蓄排水防灾意识薄弱,也对农业防灾增产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性农田水利规划。
高淳人民很早就掌握了较先进的水利技术,公元前506年开凿胥溪河,公元前541年建相国圩,建设了大量沟渠、塘堰和圩田等,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防洪排涝。龙骨车、牛车等的运用也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人们挖井凿河以增加可利用的水利资源。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修堤复圩、整修塘坝,采用机械排灌。本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有传统、有规模,但仍存在水利设施不完善、设备老化及抗灾灌溉能力不强等问题。
漆桥村民目前大多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现种植灌溉模式仍以漫灌式为主,还有部分从事水产品如螃蟹养殖。漆桥村圩田灌溉体系不系统,灌溉用水量大,浪费现象严重,利用效率低;化肥使用量大,污染水体土壤;产业较为单一;大部分村民从事农业劳动,农田产量不高,人均年收入较低。
(三)圩田水利规划
圩田水利规划中,延续本地挖渠、设闸和堆堰的传统,将其系统化、科学化。堰、闸等水利设施如同嘴一样进行水流输入和输出控制调节,防患于未然。沟渠如同人的血液系统一样运送物资,系统节水。并引入WRSIS湿地系统,对水体进行净化的同时,起到节水增产、优化景观的作用。
沟通水系,将漆桥河水引入圩田,标出农田位置和范围,结合农田位置进行堰、闸等水利设施设置,沟通连接原有渠道和既有水塘,形成村东的一级灌溉渠(干渠)和村西一级排水沟(干沟),根据田地肌理与地势,完善深入二级(支渠)与三级(斗渠)灌溉渠与排水沟的布置,使各级沟渠均匀有效地分布到圩田中。从北部引入漆桥河水,利用地势北高南低的特点,顺应地形并增设围堰和电动水闸,对水位进行调节,从地势低洼的东南部排水入漆桥河故道。漆桥村东、西、南三面的大小水塘成为调节旱涝水量的载体。(图6、7)
沟渠断面根据降水量和用水量进行设计。将月平均降水量与各作物各生长阶段所需水分比较,发现最大差值小于最耗水作物水稻所需日最大水量的9.7mm,按此数据计算沟渠截面深度值。将月降水极值与各作物各生长阶段所需水分比较,比较结果发现,最大差值为五月的98.22mm/d,需要在一天内排出多余水量。全天排水量23418.73m,最小渠道排水速度需要为0.272m/s,才可以保证抗涝效果。计算可得坡度为0.43%,为便于建设和保证排水,坡度取0.4%。
堰是调节水流的水利设施,兼顾蓄水存水的功能。漆桥村历史上很少发生严重的旱灾(50年一遇),所以只需将满足日常灌溉排水要求作为考虑。在设计中,将漆桥村西、南、东三侧的圩田分为A、B和C三区,用分区水域面积和每日所需最大水量,并结合水稻耐旱天数,取单日计算结果乘以10得到每区堰的高度,依据此方法依次统计计算出A、B和C三区的堰高分别为10.6cm、3.54cm和18.56cm。
排水沟与灌溉渠的深度,截面形式设计依据如下:三级排水沟和灌溉渠的深度由沟渠长度和每日所需最大水量计算得到,然后将其与植物所需最大灌溉深度数据进行比较,取其中较大值,再加上土壤渗透量,叠加得到沟渠的深度,并进行有效截面的设计。二级灌溉渠的深度与截面与排水沟根据三级沟渠的总量进行设计,一级灌溉渠的深度与截面与排水沟根据二级沟渠的总量进行设计,依次类推,形成各级沟渠的具体设计。
(四)湿地景观规划
WRSIS湿地是由水生植物配置成的灌溉—排水—湿地综合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节水、净水、增产、景观等作用。据高淳区相关地区引入WRSIS湿地后的测试证明,从水渠入口到最后排入水塘分段取水样检测,TN、TP、TDP、NH4+-N及N03-N等污染物呈显著下降趋势,水质净化效果明显。湿地截滞悬浮物效率为2.08kg/m,可有效抑制藻类生长,同时湿地的引入使雨水利用效率提高至47.5%。湿地的引入还能使作物增产,以水稻为例,引入湿地后,水稻的平均每穗实粒数从134增加至163颗。因此湿地有助于良好农业景观塑造、增产节能,有助于村民发展农业旅游等多元产业,增加乡村经济活力。在田头水边多层次配置湿地植物,大量采用乡土物种,提高成活率并体现地域植物景观特色。(图8)
三、诗书礼乐,教育复兴——文化景观设计
(一)儒家文化遗产传承
漆桥古村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通过挖掘其历史文脉、地域特色,保护本来的建筑和肌理,在此基础上发扬与传承传统。除了保护古驿道的传统商业、整合并建立新的村庄公共活动空间,设计重点还聚焦于漆桥孔氏儒家文化的現代传承,通过重修孔氏宗祠、设计孔子学院和儒家文化主题公园等一系列设计,试图唤醒漆桥逐渐沉寂的儒家传统文化。(图9)
重修孔氏宗祠,形成崇祖祭贤的集中片区,整合利用破旧建筑,构建教育片区,增加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旅游功能。纪念孔氏先贤,塑造传统文化景观,打造和谐耕读乡村,发展孔子文化旅游,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礼教。
(二)乡村教育体系建构
复建漆桥村小学,可以使村中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解决目前上下学路程长的困难,将儿童和教育留在乡村中。将复建的幼儿园、小学和老年活动中心均衡分布在各个组团中心,改造闲置老建筑作为漆桥村历史陈列馆、读书会、儒学馆、书画院和农耕文化体验馆等具有特色的文化设施。
以老街为中心构筑村落主要文化教育主线,用孔儒文化特色街巷联通各个组团中的教育点,达到一种联系互通的关系,并把这些特色街巷两旁的房屋进行改造,使其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形成一个空间完整,普惠各年龄层级的乡村教育体系。(图10)
(三)驿道乡村旅游发展
据《漆桥乡志》记载,漆桥很早以前就形成了沿着驿道布置商业街和商市的格局。[6]驿道两旁商铺林立,是当时繁华的地段,典雅的阁楼矗立在古漆桥河两岸,众多船只在河道中往来穿梭,河中小岛上还出现了以保佑行船安全为主旨的娘娘庙和以保佑读书人视力为主旨的安墩眼香庙等宗教建筑。
为促进漆桥村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地区经济活力,规划设计中保留古驿道商业街,形成南北轴线,恢复原有的老字号商业。保护地区内原有的古街巷,完善街巷系统,机动车从东侧外围绕行,保护古村肌理。开辟多处公共活动空间,以滨水绿地、景墙公园及主题广场等多种形式的公共空间丰富场地形态,满足居民需求。除南北大街形成的驿道游览主轴外,形成滨水游览绿道,开辟水上游览线环线,搭建多线多点全面旅游的体系。
结语
文化名村规划应凸显乡村农耕方式、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特色,使乡村规划区别于城市规划。南京漆桥村乡村景观规划在研究漆桥村特色价值的基础上,将其规划成为圩湖成田的丰产之乡、孔氏聚居的诗礼之地及驿道商市的旅游之村。让科学、低耗和高产的圩田农业成为乡村复兴的推动力,让朗朗书声重新在村庄中响起,让农业文明在新的时代中找到自身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高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淳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57.
[2] 漆桥镇人民政府,东南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漆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R].2014:27.
[3] 南京市高淳区地方志办公室.高淳年鉴2013[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29.
[4] 高淳县水利志编纂委员会.高淳县水利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87.
[5] 郭春旺.以色列和埃及节水农业对我们的启示[J].甘肃农业,2008(1):14-17.
[6] 孔有志.江南孔家第一村·漆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4.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