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词

    王承清 崔立中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研究。在积极理念的指导下应当具有全新的心理健康观,包括积极观、幸福观、预防观、发展观、人本观。同时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宽阔的研究思路:创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实践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丰富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12-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为科学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众多的学者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提出了较为科学且适合我国实际的理论,在探讨该理论和实践的困境和问题时,也就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发展思路和未来趋势。林崇德教授呼吁我们要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隐含着可以将其归到“积极”这个关键词上面。而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念渗透、推广,必将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和积极因子,再次焕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青春活力。

    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

    (一)积极观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的一种伟大的尊重,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在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模式下,人们总是过分关注人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矫治,实践证明,仅是对问题的事后弥补,并不能使人们的现状有很大的改观,于是积极心理学紧抓“积极”字眼,倡导用积极的眼光和理念去面对人类自身及社会。

    (二)幸福观

    幸福指数是近年来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积极心理学注重从积极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三)预防观

    积极心理学既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这个负性层面,同时更关注对个体潜能的挖掘。积极心理治疗就是致力于激发人固有的积极力量,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个体自身的潜力和优秀品质来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它的核心是让当事人自己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已有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来达到摆脱各种问题的目的。

    (四)发展观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读,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力量,感受到成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因为只有看到自身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个体才能把握自身向上发展的方向。发展自始至终都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五)人本观

    积极心理学更看重的是人的价值和力量,强调个人内部潜力的发现与发展,并且相信个体拥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其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其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自我实现。学者吴增强认为,人文关怀应该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从哲学意义上来说, “人文关怀” 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发展的关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与完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积极理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词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消极倾向,需要注入积极因子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专家就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推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反思。姚本先认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个别化倾向、课程化倾向、德育化倾向。申继亮等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心理健康标准混乱、心理健康模式医学化等问题。

    从以上研究者的视野可以管窥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诸多瓶颈问题,那么如何更科学、更全面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研究者们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都相继提出了建议。林崇德首先撰文,倡导我们要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目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等进行了科学的解读。王希永提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充分发掘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的教育活动,达到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这一点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目标是一致的。此外,崔景贵指出,积极型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教育,将会成为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模式。

    上述理论探索本质上已经融入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积极心理学主张的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的理念不谋而合。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在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上面,在目标上要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问题的化解两个方面;在内容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在手段上要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适应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实际需要

    积极心理学为新时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从内部发展层面要求加强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很长时间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主的三级教育模式,这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曹新美等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而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的取向”中。正因为如此,积极心理学理念才成为指引学校心理健康模式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点。因为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和积极人格的完善,并提供个体发展的积极的环境支持。它看到的是“全人”,是有思想有感情并且个性突出的完整的人。学者陈旭、张大均据此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走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的整合模式,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应以促进学生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为基本目标;应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学生智能、个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容。但诚如有人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多内容、多途径、多方法、多层次、多模式的系统工程,因而我们要树立“大心理教育观”,坚持全员心理育人、全程心理育人和全方位心理育人。所以要看到各种理论模式的精华,努力做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用“两条腿走路”。

    (三)创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心理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传统消极心理学提供的技术与方法支持。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自我实现和完善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实现了心理学的价值平衡,它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在广泛吸收和继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精华的基础上,大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四)整合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回归了人本身的核心内涵,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的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这即是一种系统观与整合观。

    积极心理学在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层面上,并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合理继承、积极超越和发展创新,让教育者设法营造积极的课堂,围绕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来建构合理得法的教育教学体系,使学生乐意、诚恳、认真地接受干预措施,让学生在乐观和幸福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其信心增强,即便是在逆境中也会寻求积极的途径助人自助,实现自我。

    班华指出:我们所说的心理教育,主要是指主动的、积极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进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此值得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深刻领悟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0,(9):4~8.

    [2]林崇德.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5):110~116.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