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微控制器编程基础》课程建设
王海燕,栾伟峰
[摘 要] 混合学习模式将线上线下课程紧密融合,在打破时间、空间和对象限制的同时又能保证教学质量,为高职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思路。以《微控制器编程基础》课程为例,在剖析了现有混合学习模式的基础上,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一种适用于高职工科专业课的混合学习模式。
[关 键 词] 高职工科专业课;理实一体;混合学习模式;微控制器编程基础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173-0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在社会和教育意义上都占据着独特的优势,但网络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师生难交流等缺点。而传统课堂教学,虽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但也有能保证理论到应用的实现、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程度等优势。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互补成为当下学者和专家所关注的重点话题,混合式学习模式也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一、混合学习模式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或学习理念,将线上线下课程紧密融合。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混合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最典型的代表Singh认为混合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对适当的人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同时配合不同的个人学习风格,以使他们掌握适当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在国内,许多研究者对混合学习的定义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大都认为混合学习综合了传统学习合网络学习的优势,既发挥了教师基于混合学习的课程建设与研究引导、启发、监督作用,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混合学习也呈现出了多种模式:美国K-12教育采用了“转换式”“弹性化”合“菜单订制”式等混合学习模式;刘繁华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构建了“课程导入(目标与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混合学习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郭文革针对教育技术学基础的混合教学模式开展了探索,包括在教学式上采用“面授+网络”的混合模式,为课程建立了专门的“网络教室”。影响混合学习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因素有很多,特别是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及教学环境多样化等,这些因素导致对混合学习模式的要求更高。
二、混合学习模式下《微控制器编程基础》课程建设
(一)课程分析
《微控制器编程基础》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软件设计课程,以单片机为载体,实施C语言项目化教学,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
(二)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高职学生、企业技术人员及培训教师等,学生学习时间不固定,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达到的目标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教学活动,传统课堂较难调节。课程又强调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网络课堂较难实现。
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结合,既打破了学习对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完成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任务。
(三)教程建设内容
课程共安排五个基础项目学习领域,分别是C程序设计入门、编写第一个C程序(C程序结构、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等)、学生成绩输入输出(格式化输入输出)、按键控制电路设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花样彩灯电路设计(循环控制程序设计)。四个提高项目学习领域,包括数码管显示电路设计(数组的应用)、交通灯电路设计(函数的应用)。班级学生成绩排序(指针的应用)、学生成绩综合管理系统设计(预处理、结构体和文件的应用)及一个综合创新项目学习领域。课前,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菜单式选择学习项目的组合列入教学计划,为学生开通选定项目的网络课堂学习权限。学生在线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为学生制订相对个性化的网络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反思学习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面对面课堂中,通过网络反馈的数据,解决重难点问题,并合理安排实训项目。
同时,学生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感兴趣的课程拓展知识,小组讨论并与专家库的专家就课程问题进行探讨,最终完成相应的拓展任务。
三、总结
混合式学习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使学生由以教学互动为主导的课程教学走向了“以学习为中心”的主体教学,使学生学习与专业技能相对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又能够获得个人爱好的较大满足,给学生学习带来一系列完整的学习体验。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中,因技术和师资等原因影响,混合式学习模式仅在小范围内有一些尝试。随着“以学习为中心”的主体教学理念的倡导,对混合式学习方式的引入,也将展开一系列论证性思考与资源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小强,刘铭.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应用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6(5):72,77.
[2]賀媛婧.“云教室"应用模式探讨[J].软件导刊,2016(5).
[3]颜磊,祁冰.K-12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