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C建设刍议
齐勇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强调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MOOC建设的原始理念进行反思并探索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C建设;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理念原点:网络开放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定位
近年来,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强势崛起,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颇具时尚气息的概念,MOOC建设的首要前提是明确思政课与MOOC的关系,为MOOC精准定位。这里需要澄清一下几对关系:
(一)专业课与思政课培养焦点的区分:能力与价值
专业课培养焦点在于以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以专业实践和专业实操为有效手段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换言之,专业课程更强调教会学生“独立做事”,强调学生的“个体能力”。思政课则以学生的价值养成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为培养目标,其焦点在于“塑人”,强调学生的“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培养目标关系上,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专业课是让学生“学有所用”,而思政课是让学生“用之有方”。没有正确价值的规约,专业知识的滥用不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都是破坏性的。从个体生命角度而言,专业知识是大学生走入社会的必备生存技能,应该具有选择上的优先级。但从个体长远发展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思政课交给学生的价值、理想、人生观、世界观等无疑更具备逻辑上的优先级。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其他思政课的差异:思维、信仰与情怀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政课共包括五门课程,内容上各有其侧重点。除原理课外,其他四门课,或通过学生日常道德素质和基本的法治精神的培养、或通过国家民族近代史的教育、或通过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内涵解读,或通过对国内外时事热点的剖析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这几门课的共同点在于侧重于“摆事实”,原理课的独特之处在于“讲道理”。原理課是思政教育领域公认的最为抽象、最难讲的一门课,其理论性最强,逻辑性最严密,更注重对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强大阐释力,可以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社会现实中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最终确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可以说,原理课是其他几门思政课的思维基础和理论前提。
(三)网络开放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全面替代还是有益补充
对网络开放课程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应用的历史和现状加以考察,可以看到,网络课程的应用基本定位为三个角色: 首先,完全地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其次,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第三,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根据高校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依据上述网络课程应用层次划分,我们认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开放课程在性质上定位于第三个层次较为恰当,但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认为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是必要的方式。而将网络课程作为传统课堂全面替代的方式,更适合于面向高校之外社会公众的MOOC。这一定位也与教育部关于思政课运用网络开放课程的最新规定的基本精神相符合。
二、延伸思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运用MOOC的效果机制
(一)从教师“因材施教”到学生“因需择学”,实现了学习者学习内容和教师资源的个性化定制
思政课教师因班额、学时等等的限制使“因材施教”无奈的变成“择材而教”。SPOC和MOOC教学模式的引入,最大的优势在于实现了课堂的翻转,使教师“因材施教”的目标通过学生“因需择教”而得以取得实效。
(二)从教师“管理课堂”到教师“服务课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课程学习主体身份的真正翻转
网络开放课程的共享性、开放性,导致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极大增加,学生“因需择学”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因需择教”的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水平甚至个人魅力等方面对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答疑解惑,混合式教学可以实现教师角色从以“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导学” 为主。引导学生认识分析社会现实,通过各种渠道增强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从学生“我听你说”到学生“大家听我说”,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获得感
思政课与专业课相比,这种获得感的获得,不在于技能的传授,甚至也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心灵的触动、精神的震撼以及独立思维的培养。也有些教师盲目课堂形式创新,但是往往使课堂流于娱乐化,短线上课堂氛围虚假繁荣,但长远来看,学生没有实际收获,最终归于冷淡。
(四)从“单向灌输”到“任务引导”,鼓励学生运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查阅问题资料
将学生对手机等移动设备依赖的“屡禁不止”扭转为“因势利导”,促进了学生“即时知识学习”与“长效价值引领”的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是价值塑造。“认知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出发点,但又不是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的信仰体系。”在实际运用MOOC过程中,我们发现“知识传授”不如“任务引导”,围绕核心知识提出问题任务比直接铺陈理论更有吸引力,学生自己查到答案比教师告知答案更有成就感。
三、现实总结: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C教学的关键问题
在建设课程平台及运用MOOC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试点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在运用MOOC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常规性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所建设的MOOC的质量以及MOOC的生命力。
(一)原理MOOC的运用必须是互动式,而非观摩式
在建设课程平台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广泛调研,发现一些教师将MOOC教學仅仅理解为教学视频的录制与播放。也就是将传统的课堂搬到网络上,实际上,这种MOOC与传统课堂性质别无二致,而且往往因为缺乏课堂现场的有效监督机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不如传统课堂。我们认为,MOOC的核心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互动行为的构建,在于学生的亲身参与,而非简单的网上视频观摩。这一点可以通过“问题引导——任务压力——情境创设——阳性激励”等方式加以实现。就原理课而言,为突出理论的阐释力,在问题引导阶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问题意识培养: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教师答疑——诱导问题意识行成。二是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学生质疑——发现问题——自我寻找答案——思维创新能力提升。
(二)原理MOOC建设工作必须是持续动态性而非一劳永逸性
MOOC的生命力在于持续更新。这种更新不仅仅是内容,而且包括建设者的理念、课程的整体框架等。实践证明,因为学生的年代特征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专业课受这一变化的冲击不很明显,但思政课程面对这一变化,必须持续加以更新完善,否则就会导致资料匮乏、形式落后、案例过时、观念陈旧的问题,即便信息化的MOOC也不能外。
(三)原理MOOC内容必须追求“散、精”,而非追求“大、全”,但散而不断,精而不乱
所谓“散”,是指原理课要将知识点碎片化,不受教材的章节框架的束缚,结合MOOC学习的时间空间自由特点,以利于学生学习为原则。所谓“精”,是指原理课程不需要面面俱到,对强调思维性的原理课,MOOC作为引导性、互动性课程,内容应集中于课程重点、难点的阐释,以及学生疑问的解答。
(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以过程监控取代日常考勤,以客观考核取代主观评价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单纯的线上学习不能做到针对性的解答学生问题,必须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起来,协调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原理课教学的一种MOOC应用方式。线上学习辅以线下答疑,线下布置任务结合线上寻找对策,通过增强针对性从而提升实效性。前些年的新闻报道中,传统思政课堂中教师以日常考勤“凑”时间的现象曾被诟病。线上平台考核客观公正,效率极高,远远超越传统课堂老师主观评价的“人情分”“面子分”和“照顾分”的问题。
总之,通过第一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开放课程试点运行的实施,我们发现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课程的模式得到学生的肯定。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特点、教师的认识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重点解决,以推进《原理》课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深层次突破。
参考文献:
[1]唐召云,蒋晓明,匡利民.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空间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及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
[2]唐晶晶.试析“思政课”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创建与应用[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2,2.
[3]陈爱华.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5.
编辑∕杨波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强调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MOOC建设的原始理念进行反思并探索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C建设;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理念原点:网络开放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定位
近年来,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强势崛起,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颇具时尚气息的概念,MOOC建设的首要前提是明确思政课与MOOC的关系,为MOOC精准定位。这里需要澄清一下几对关系:
(一)专业课与思政课培养焦点的区分:能力与价值
专业课培养焦点在于以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以专业实践和专业实操为有效手段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换言之,专业课程更强调教会学生“独立做事”,强调学生的“个体能力”。思政课则以学生的价值养成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为培养目标,其焦点在于“塑人”,强调学生的“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培养目标关系上,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专业课是让学生“学有所用”,而思政课是让学生“用之有方”。没有正确价值的规约,专业知识的滥用不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都是破坏性的。从个体生命角度而言,专业知识是大学生走入社会的必备生存技能,应该具有选择上的优先级。但从个体长远发展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思政课交给学生的价值、理想、人生观、世界观等无疑更具备逻辑上的优先级。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其他思政课的差异:思维、信仰与情怀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政课共包括五门课程,内容上各有其侧重点。除原理课外,其他四门课,或通过学生日常道德素质和基本的法治精神的培养、或通过国家民族近代史的教育、或通过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内涵解读,或通过对国内外时事热点的剖析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这几门课的共同点在于侧重于“摆事实”,原理课的独特之处在于“讲道理”。原理課是思政教育领域公认的最为抽象、最难讲的一门课,其理论性最强,逻辑性最严密,更注重对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强大阐释力,可以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社会现实中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最终确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可以说,原理课是其他几门思政课的思维基础和理论前提。
(三)网络开放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全面替代还是有益补充
对网络开放课程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应用的历史和现状加以考察,可以看到,网络课程的应用基本定位为三个角色: 首先,完全地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其次,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第三,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根据高校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依据上述网络课程应用层次划分,我们认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开放课程在性质上定位于第三个层次较为恰当,但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认为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是必要的方式。而将网络课程作为传统课堂全面替代的方式,更适合于面向高校之外社会公众的MOOC。这一定位也与教育部关于思政课运用网络开放课程的最新规定的基本精神相符合。
二、延伸思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运用MOOC的效果机制
(一)从教师“因材施教”到学生“因需择学”,实现了学习者学习内容和教师资源的个性化定制
思政课教师因班额、学时等等的限制使“因材施教”无奈的变成“择材而教”。SPOC和MOOC教学模式的引入,最大的优势在于实现了课堂的翻转,使教师“因材施教”的目标通过学生“因需择教”而得以取得实效。
(二)从教师“管理课堂”到教师“服务课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课程学习主体身份的真正翻转
网络开放课程的共享性、开放性,导致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极大增加,学生“因需择学”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因需择教”的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水平甚至个人魅力等方面对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答疑解惑,混合式教学可以实现教师角色从以“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导学” 为主。引导学生认识分析社会现实,通过各种渠道增强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从学生“我听你说”到学生“大家听我说”,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获得感
思政课与专业课相比,这种获得感的获得,不在于技能的传授,甚至也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心灵的触动、精神的震撼以及独立思维的培养。也有些教师盲目课堂形式创新,但是往往使课堂流于娱乐化,短线上课堂氛围虚假繁荣,但长远来看,学生没有实际收获,最终归于冷淡。
(四)从“单向灌输”到“任务引导”,鼓励学生运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查阅问题资料
将学生对手机等移动设备依赖的“屡禁不止”扭转为“因势利导”,促进了学生“即时知识学习”与“长效价值引领”的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是价值塑造。“认知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出发点,但又不是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的信仰体系。”在实际运用MOOC过程中,我们发现“知识传授”不如“任务引导”,围绕核心知识提出问题任务比直接铺陈理论更有吸引力,学生自己查到答案比教师告知答案更有成就感。
三、现实总结: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C教学的关键问题
在建设课程平台及运用MOOC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试点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在运用MOOC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常规性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所建设的MOOC的质量以及MOOC的生命力。
(一)原理MOOC的运用必须是互动式,而非观摩式
在建设课程平台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广泛调研,发现一些教师将MOOC教學仅仅理解为教学视频的录制与播放。也就是将传统的课堂搬到网络上,实际上,这种MOOC与传统课堂性质别无二致,而且往往因为缺乏课堂现场的有效监督机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不如传统课堂。我们认为,MOOC的核心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互动行为的构建,在于学生的亲身参与,而非简单的网上视频观摩。这一点可以通过“问题引导——任务压力——情境创设——阳性激励”等方式加以实现。就原理课而言,为突出理论的阐释力,在问题引导阶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问题意识培养: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教师答疑——诱导问题意识行成。二是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学生质疑——发现问题——自我寻找答案——思维创新能力提升。
(二)原理MOOC建设工作必须是持续动态性而非一劳永逸性
MOOC的生命力在于持续更新。这种更新不仅仅是内容,而且包括建设者的理念、课程的整体框架等。实践证明,因为学生的年代特征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专业课受这一变化的冲击不很明显,但思政课程面对这一变化,必须持续加以更新完善,否则就会导致资料匮乏、形式落后、案例过时、观念陈旧的问题,即便信息化的MOOC也不能外。
(三)原理MOOC内容必须追求“散、精”,而非追求“大、全”,但散而不断,精而不乱
所谓“散”,是指原理课要将知识点碎片化,不受教材的章节框架的束缚,结合MOOC学习的时间空间自由特点,以利于学生学习为原则。所谓“精”,是指原理课程不需要面面俱到,对强调思维性的原理课,MOOC作为引导性、互动性课程,内容应集中于课程重点、难点的阐释,以及学生疑问的解答。
(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以过程监控取代日常考勤,以客观考核取代主观评价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单纯的线上学习不能做到针对性的解答学生问题,必须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起来,协调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原理课教学的一种MOOC应用方式。线上学习辅以线下答疑,线下布置任务结合线上寻找对策,通过增强针对性从而提升实效性。前些年的新闻报道中,传统思政课堂中教师以日常考勤“凑”时间的现象曾被诟病。线上平台考核客观公正,效率极高,远远超越传统课堂老师主观评价的“人情分”“面子分”和“照顾分”的问题。
总之,通过第一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开放课程试点运行的实施,我们发现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课程的模式得到学生的肯定。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特点、教师的认识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重点解决,以推进《原理》课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深层次突破。
参考文献:
[1]唐召云,蒋晓明,匡利民.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空间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及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
[2]唐晶晶.试析“思政课”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创建与应用[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2,2.
[3]陈爱华.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5.
编辑∕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