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窑南风古灶的保护研究
张碧娟
摘 要:石湾龙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早在唐宋时期石湾先民就已经开始用龙窑烧制陶器,至明清时期,石湾更是有107座龙窑的繁盛状况,龙窑可视为是人类建筑上的智慧结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龙窑作为煅烧工具逐渐被淘汰,石湾现只剩下三座龙窑——南风古灶、高灶和同庆灶。本文以南风古灶为例,对龙窑的柴烧价值进行研究,并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其今后的保护与开发应当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关健词:龙窑;柴烧;历史;价值;措施
1 南风古灶的历史沿革
南风古灶和高灶所在的石湾,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有着五千年制陶历史。龙窑南风古灶始建于1506年,明朝正德年间,这正是石湾陶业走向繁盛的时期。石湾人旧称窑为“灶”,南风灶的炉口对着正南方,窑尾有400年以上历史的榕树,夏天的时候凉风习习,所以得名“南风灶”[1],如图1所示。
据石湾《太原霍氏族谱》记载:元代霍氏三世祖原山公烧缸瓦窑一座,地名莘村岗,窑灶名为“文灶”[2]。南风古灶是在文灶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将原来设在窑壁两旁的火眼改在窑面上,每排增至五个,利于窑温分布均匀,便于控制,使得产品和质量都大大提升。因此,南风古灶是石湾制陶技术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以南风古灶为代表的龙窑,推进了石湾行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陶业的发展。陶瓷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现在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博物馆均藏有石湾烧制的陶瓷制品。因此石湾有“南国陶都”之称,石湾陶瓷更是赢得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语出《明诗综·谣谚》,南方人俗称陶瓷为缸瓦。)
1962年12月,佛山市人民委员会在南风古灶立牌:“该窑是明代正德年建造,对研究石湾的陶瓷历史极为重要。现决定将该窑列为我市重点保护文物”;1984年9月,佛山市人民政府又将南风古灶定位“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南风古灶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南风古灶及高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被誉为“活的文物”。
2 南风古灶的价值
2.1 始终保持传统的龙窑柴烧技艺
五百年来南风古灶都保持着传统柴烧技法,烧一窑产品需时三天:第一天,陶工会通过窑门把泥坯放进窑内,他们会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把它们放在窑内不同的地方,然后用砖封住窑门。第二天,陶工首先会在炉头点火,用大木柴烧12 h,这个过程称为“挤火”。火势会沿着龙窑的斜坡慢慢向上升,窑头温度也会逐步升高到900 ~ 1000℃。在12 h之后,窑工就会走上窑背投柴。龙窑窑背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火眼”,是用于观测火势和加柴。睇火师傅负责产品的烧制全过程,他指挥工人将木柴条通过火眼投进窑内,要投放多少,什么时候放,这就全靠师傅通过观测窑内的火色来判断。在窑背上加柴烧火的这个过程称为“上火”,这个过程大概需要6 h,窑内火温最高可达1300℃左右。经过18 h煅烧后,再等大约30 h的自然降温,就可打开窑门将烧好的产品搬出。这样由装窑、烧火到出窑共需3天,石湾当地人俗称为“三日火”[3]。(图2)现在新式的窑炉都以电或石油气作为能源燃料烧制陶瓷,唯有南风古灶和高灶仍然以木柴为燃料,以目测来判断火温,使用最传统的工艺烧陶,虽然不能适应现代生产需要,但它传承了古老的龙窑烧制技艺。鉴于此种工艺的珍贵及濒于消亡,2013年石湾龙窑营造与柴烧技艺被评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2 不断改良升级的窑炉结构
1962年在南海的奇石村古窑的发掘中,发现有三条龙窑压叠着11座已毁损的平面为半椭圆形的唐代小型馒头窑。根据考古发现,这些唐宋古窑出土的遗物,其器形、釉色、烧制方法等与石灣古窑基本一致,所以将石湾与南海奇石村认定为石湾窑的上下两个窑区。从陶瓷碎片看,陶瓷多呈灰白色,石湾泥料的含铁较重,铁在还原气氛中才会呈现灰白色,证实了当时已经掌握了烧还原焰。龙窑的温度较高,适合烧氧化焰,能用龙窑烧还原焰,确实不容易,早在一千年前,科学不发达的年代,控制火焰,全凭煅烧的经验,石湾龙窑在控制火焰方面是有一定办法的,足见石湾窑煅烧技术的高明[4]。但当时的龙窑仍有明显的缺点。根据《霍氏族谱》可以知道,石湾在宋元时期使用龙窑,土名“文灶”,但是结构比较简单,只有两排火眼(投柴孔),分别在窑的两边,由于火眼都设在两旁,窑内各个地方的温度极不一致,温度差异大,容易造成很多废品。明代正德年间(1506 ~ 1521年)出现的南风灶在“文灶窑”基础上进行改建,把龙窑的火眼增加到每排5个,每排火眼的距离缩小为70 cm左右,使窑内各个火候均匀,便于掌握窑内的温度。同时,龙窑的长度相应增加。为了得到最佳的倾斜角度,在窑尾的位置用红砂岩石块垒筑了一个高台,使其倾斜度加大,这种改革克服了过去火候不均匀的缺点,便于控制烧窑时的温度,大大降低了废品率。(图3)
2.3 烧制出来的产品丰富多彩
南风古灶古老的柴烧技艺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焕发无穷的魅力,让人惊叹!古时候石湾陶瓷24行,各行使用的窑灶在结构、大小等方面各有不同,南风古灶是属于24行中的大盆行专业窑[5]。历史上,南风古灶烧制的产品,主要以大盆为主,由于目前石湾柴烧龙窑只剩下三座,最近几年,窑工们开始尝试用南风古灶烧制石湾公仔等陶艺产品,但是,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烧制出来的产品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南风古灶成功烧制出了大型户外陶艺产品“亚洲艺术之门”,作品目前屹立在美丽的亚洲艺术公园内。这种完全依靠窑工肉眼与经验去判断窑内各处的温度,各处温度有细微的变化,就会使烧制出来的釉色呈现丰富多彩的变化,现代电脑温控技术的窑炉不能烧出这样的效果。高庙偏厅的北帝坐像1.8 m高,是南风灶有史以来烧制出来最大的一件陶塑作品,而且这件作品还是一整件一次性烧成的,难度非常高,因为通常陶塑像超过1.5 m就要分段烧的,这需要师傅掌握丰富的经验,还需要龙窑有很好的装烧性能。
3 南风古灶保护现存的主要问题
3.1 柴烧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多次走访南风古灶,目前烧窑的工人才5个,且大都是年龄偏大的老窑工。早在2014年时候就有两个窑工退休了,其中一个就包括了睇火师傅陈钊,他是广东省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窑柴窑的传承人,使得原本就不多的烧窑工人一下子变得更稀少起来,而且没有年轻一辈学徒跟着老师傅学习,使得整个烧窑行业面临灭绝的困境,形势不容乐观,极其严峻。走访过程得知之前也有招收几个年轻的小伙进来学烧窑技术,大多是外省人,由于对这行劳动强度大,工作辛苦,再加上工资、社会保险、福利方面等未能达到他们的要求,纷纷跳槽走人了,也有可能是现在年轻人觉得烧窑是个很繁琐的活,要在高温下进行工作,而且学会烧窑这一技艺也没有多少出路,所以不愿加入这一行。
3.2 烧窑成本不断增加
随着环保的提倡,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采伐树木,所以很难买到新的松柴,即使是在工地收购的建筑松柴,不但表面含的灰泥杂质比较多,而且价格也是不便宜;由于南风古灶和高灶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每个月必须烧制一至两次才能维持窑内的基本功能,防止坍塌,属于保护性利用,这使运营使用南风古灶和高灶的南风古灶陶艺厂即使产品不足,也要亏本经营,经济压力很大。
3.3 龙窑的维修保护压力大
南风龙窑因为烧制产品时,内窑砖与高温直接接触,所以会融蚀。历史上,龙窑为烧产品主要设施,三日烧一窑,所以龙窑要经常维修,三年一大修,一年一小修。南风古灶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烧制产品是属于保护性利用,使用频率不高,所以可以间隔时间较长才进行维修。南风古灶在1994年经过一次大修,到2013年再进行维修,但2013年这次维修的申报相当复杂,因是国保单位,维修要向国家申报,并要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施工,维修筹备过程相当长。平日的小维修及附近区域的整改,也因为位于文物保护的范围或者监控地带,都需要严格的审批后才能实施,所以有一点点项目都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完成,龙窑的使用和维护压力较大。
3.4 景区服务设施有待加强
南风古灶景区现在收费标准是每人25元,如果要求讲解员讲解还要另外收费,收费偏贵导致部分游客望而却步,来到石湾没去南风古灶体验500年柴烧龙窑的人大有所在。笔者在调研南风古灶的时候发现,来南风古灶参观的游客九成是没遇到龙窑的烧制,造成游客进景区后只能跟在讲解员后如蜻蜓点水般走过场看灶头、看陶瓷,未能体会南风古灶特有的柴烧技艺及其隐藏在背后的陶瓷文化特征,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另外,周边的环境严重破坏了南风古灶的古朴风貌,特别是高楼大厦的平地拔起,使得景区变成中心一块矮地,传统与现代建筑的格格不入,影响了视觉效果。
4 龙窑柴烧技艺的保护开发对策与措施
4.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七条规定:“对通过调查或者其他途径发现的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立即予以记录并收集有关实物,或者采取其他抢救性保存措施;对需要传承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传承”[7]。对于濒临消失的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政府应当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组织工作人员收集传承人的烧窑笔记和记录、龙窑营造和烧制时使用的工具和龙窑烧成的代表性作品,必要时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促进石湾龙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另外,对龙窑师傅在工资福利上进行补贴(如高温补贴),给予他们相对稳定的工作条件和保障性的工资,购买社会保险,在资金、福利方面给予更大的扶持。
4.2 加大宣传,发展特色陶瓷产品
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是很受欢迎的,因此,应大力提高石湾陶瓷工艺品制作水平,在陶瓷品的开发上下功夫,制作和销售代表南风古灶柴烧作品的旅游商品。例如对柴烧产品等特色陶器要进行深度开发,对石湾公仔、石湾瓦脊等凸显石湾陶瓷文化的加大宣传。总之对柴烧产品的企业单位,应重点扶持,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优惠。虽然现代化的窑炉可以自己控制温度,但是烧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少了一点火候味,而这正是龙窑产生“窑变”、“釉变”起到了现代窑炉无法取代之处,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经验的窑工道出了至今龙窑深受国内外陶艺家喜爱的原因。
4.3 加强对龙窑的维修安全保护
石湾的龙窑烧造技艺已有千年历史,至今仍保存着三座龙窑,其中的南风古灶是最古老的龙窑之一。2006年,南风古灶及高灶已出现较严重的破损,需要大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精神和佛山市禅城区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因南风古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门成立了南风古灶保护领导小组。
窑拱背、内窑墙、炉头的耐火砖融蚀、剥离、窑腔变形,因此维修把两座陶窑的内窑墙、炉头、窑拱背拆除更换耐火砖重砌,对明代的窑基座遗址及外窑墙不会造成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维护古龙窑的原貌,实行“修旧如旧”的维修。2013年开始正式进入大修阶段,重修持续了一年,大修后的南风古灶重焕新姿。存在使用和维护方面的压力,南风古灶用木柴烧窑最高温度可达到1300℃,而南风古灶是一个开放的旅游景区,游客出于好奇,会在工作人员不留意时爬到倾斜而滚烫的窑背上,有滑倒、烫伤的危险。南风古灶周围是密集的居民群和商业区,烧窑所喷出的烟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
4.4 独特景观,深挖陶文化资源
南风古灶文化创意园拥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南风古灶及高灶,古寮场,明清古建筑群,3000 m2全世界最大的玩陶中心,石湾陶瓷博物馆,公仔街、以及石湾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文化、自然资源。每天都吸引了大批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个世界陶文化圣地寻陶根,找陶魂,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陶文化。游客观光游览之余,还可以参与玩陶、烧陶。到南风古灶参观,由陶艺师傅亲自教授陶艺制作,有助于陶艺爱好者开阔眼界,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制作完成的陶作品可以放到具有500年历史的南风古灶烧制,让游客更加深入了解龙窑的烧制技艺。
4.5 资源共享,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依托古灶的神韵和魅力,将石湾打造世界一流的陶文化圣地,以提升石湾陶文化品牌。石湾在做优陶瓷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陶瓷创新创意产业,打造独一无二的陶瓷文化旅游圈,南风古灶、古镇文创园、北纬23度艺术空间、石湾酒厂岭南酒文化博物馆、石湾陶瓷博物馆、新石湾美术陶瓷厂、忠信96艺术空间等将在跃进路、高庙路、和平路一带拧成一股合力,成为串联石湾陶醉文化街区的闪亮珍珠,共同打造出“中国陶谷”特色小镇的闪亮名片。
5 结语
南风古灶500年来窑火不绝,生产不断,完好保存至今,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且延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龙窑,对石湾陶瓷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南风古灶、高灶陶窑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湾龙窑与烧制技艺是广东省非物质文物遗产项目,以南风古灶为代表的石湾古龙窑是石湾龙窑技艺的传承载体。保护石湾现存的古龙窑,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传承和研究石湾悠久陶文化必须做的工作,也是我们应负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维持. 广东石湾陶器[M].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57.
[2] 何炽垣. 佛山市陶瓷工业志[M].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1.
[3] 林明体. 石湾陶塑艺术[M].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4] 佚名. 佛山专区的几处古窑址調查簡报[J]. 文物, 1959(12):53-57.
[5] 张维持. 广东石湾陶器[M].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57.
[6] 佚名. 中华人民共和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C]// 2011.
摘 要:石湾龙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早在唐宋时期石湾先民就已经开始用龙窑烧制陶器,至明清时期,石湾更是有107座龙窑的繁盛状况,龙窑可视为是人类建筑上的智慧结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龙窑作为煅烧工具逐渐被淘汰,石湾现只剩下三座龙窑——南风古灶、高灶和同庆灶。本文以南风古灶为例,对龙窑的柴烧价值进行研究,并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其今后的保护与开发应当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关健词:龙窑;柴烧;历史;价值;措施
1 南风古灶的历史沿革
南风古灶和高灶所在的石湾,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有着五千年制陶历史。龙窑南风古灶始建于1506年,明朝正德年间,这正是石湾陶业走向繁盛的时期。石湾人旧称窑为“灶”,南风灶的炉口对着正南方,窑尾有400年以上历史的榕树,夏天的时候凉风习习,所以得名“南风灶”[1],如图1所示。
据石湾《太原霍氏族谱》记载:元代霍氏三世祖原山公烧缸瓦窑一座,地名莘村岗,窑灶名为“文灶”[2]。南风古灶是在文灶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将原来设在窑壁两旁的火眼改在窑面上,每排增至五个,利于窑温分布均匀,便于控制,使得产品和质量都大大提升。因此,南风古灶是石湾制陶技术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以南风古灶为代表的龙窑,推进了石湾行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陶业的发展。陶瓷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现在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博物馆均藏有石湾烧制的陶瓷制品。因此石湾有“南国陶都”之称,石湾陶瓷更是赢得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语出《明诗综·谣谚》,南方人俗称陶瓷为缸瓦。)
1962年12月,佛山市人民委员会在南风古灶立牌:“该窑是明代正德年建造,对研究石湾的陶瓷历史极为重要。现决定将该窑列为我市重点保护文物”;1984年9月,佛山市人民政府又将南风古灶定位“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南风古灶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南风古灶及高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被誉为“活的文物”。
2 南风古灶的价值
2.1 始终保持传统的龙窑柴烧技艺
五百年来南风古灶都保持着传统柴烧技法,烧一窑产品需时三天:第一天,陶工会通过窑门把泥坯放进窑内,他们会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把它们放在窑内不同的地方,然后用砖封住窑门。第二天,陶工首先会在炉头点火,用大木柴烧12 h,这个过程称为“挤火”。火势会沿着龙窑的斜坡慢慢向上升,窑头温度也会逐步升高到900 ~ 1000℃。在12 h之后,窑工就会走上窑背投柴。龙窑窑背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火眼”,是用于观测火势和加柴。睇火师傅负责产品的烧制全过程,他指挥工人将木柴条通过火眼投进窑内,要投放多少,什么时候放,这就全靠师傅通过观测窑内的火色来判断。在窑背上加柴烧火的这个过程称为“上火”,这个过程大概需要6 h,窑内火温最高可达1300℃左右。经过18 h煅烧后,再等大约30 h的自然降温,就可打开窑门将烧好的产品搬出。这样由装窑、烧火到出窑共需3天,石湾当地人俗称为“三日火”[3]。(图2)现在新式的窑炉都以电或石油气作为能源燃料烧制陶瓷,唯有南风古灶和高灶仍然以木柴为燃料,以目测来判断火温,使用最传统的工艺烧陶,虽然不能适应现代生产需要,但它传承了古老的龙窑烧制技艺。鉴于此种工艺的珍贵及濒于消亡,2013年石湾龙窑营造与柴烧技艺被评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2 不断改良升级的窑炉结构
1962年在南海的奇石村古窑的发掘中,发现有三条龙窑压叠着11座已毁损的平面为半椭圆形的唐代小型馒头窑。根据考古发现,这些唐宋古窑出土的遗物,其器形、釉色、烧制方法等与石灣古窑基本一致,所以将石湾与南海奇石村认定为石湾窑的上下两个窑区。从陶瓷碎片看,陶瓷多呈灰白色,石湾泥料的含铁较重,铁在还原气氛中才会呈现灰白色,证实了当时已经掌握了烧还原焰。龙窑的温度较高,适合烧氧化焰,能用龙窑烧还原焰,确实不容易,早在一千年前,科学不发达的年代,控制火焰,全凭煅烧的经验,石湾龙窑在控制火焰方面是有一定办法的,足见石湾窑煅烧技术的高明[4]。但当时的龙窑仍有明显的缺点。根据《霍氏族谱》可以知道,石湾在宋元时期使用龙窑,土名“文灶”,但是结构比较简单,只有两排火眼(投柴孔),分别在窑的两边,由于火眼都设在两旁,窑内各个地方的温度极不一致,温度差异大,容易造成很多废品。明代正德年间(1506 ~ 1521年)出现的南风灶在“文灶窑”基础上进行改建,把龙窑的火眼增加到每排5个,每排火眼的距离缩小为70 cm左右,使窑内各个火候均匀,便于掌握窑内的温度。同时,龙窑的长度相应增加。为了得到最佳的倾斜角度,在窑尾的位置用红砂岩石块垒筑了一个高台,使其倾斜度加大,这种改革克服了过去火候不均匀的缺点,便于控制烧窑时的温度,大大降低了废品率。(图3)
2.3 烧制出来的产品丰富多彩
南风古灶古老的柴烧技艺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焕发无穷的魅力,让人惊叹!古时候石湾陶瓷24行,各行使用的窑灶在结构、大小等方面各有不同,南风古灶是属于24行中的大盆行专业窑[5]。历史上,南风古灶烧制的产品,主要以大盆为主,由于目前石湾柴烧龙窑只剩下三座,最近几年,窑工们开始尝试用南风古灶烧制石湾公仔等陶艺产品,但是,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烧制出来的产品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南风古灶成功烧制出了大型户外陶艺产品“亚洲艺术之门”,作品目前屹立在美丽的亚洲艺术公园内。这种完全依靠窑工肉眼与经验去判断窑内各处的温度,各处温度有细微的变化,就会使烧制出来的釉色呈现丰富多彩的变化,现代电脑温控技术的窑炉不能烧出这样的效果。高庙偏厅的北帝坐像1.8 m高,是南风灶有史以来烧制出来最大的一件陶塑作品,而且这件作品还是一整件一次性烧成的,难度非常高,因为通常陶塑像超过1.5 m就要分段烧的,这需要师傅掌握丰富的经验,还需要龙窑有很好的装烧性能。
3 南风古灶保护现存的主要问题
3.1 柴烧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多次走访南风古灶,目前烧窑的工人才5个,且大都是年龄偏大的老窑工。早在2014年时候就有两个窑工退休了,其中一个就包括了睇火师傅陈钊,他是广东省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窑柴窑的传承人,使得原本就不多的烧窑工人一下子变得更稀少起来,而且没有年轻一辈学徒跟着老师傅学习,使得整个烧窑行业面临灭绝的困境,形势不容乐观,极其严峻。走访过程得知之前也有招收几个年轻的小伙进来学烧窑技术,大多是外省人,由于对这行劳动强度大,工作辛苦,再加上工资、社会保险、福利方面等未能达到他们的要求,纷纷跳槽走人了,也有可能是现在年轻人觉得烧窑是个很繁琐的活,要在高温下进行工作,而且学会烧窑这一技艺也没有多少出路,所以不愿加入这一行。
3.2 烧窑成本不断增加
随着环保的提倡,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采伐树木,所以很难买到新的松柴,即使是在工地收购的建筑松柴,不但表面含的灰泥杂质比较多,而且价格也是不便宜;由于南风古灶和高灶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每个月必须烧制一至两次才能维持窑内的基本功能,防止坍塌,属于保护性利用,这使运营使用南风古灶和高灶的南风古灶陶艺厂即使产品不足,也要亏本经营,经济压力很大。
3.3 龙窑的维修保护压力大
南风龙窑因为烧制产品时,内窑砖与高温直接接触,所以会融蚀。历史上,龙窑为烧产品主要设施,三日烧一窑,所以龙窑要经常维修,三年一大修,一年一小修。南风古灶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烧制产品是属于保护性利用,使用频率不高,所以可以间隔时间较长才进行维修。南风古灶在1994年经过一次大修,到2013年再进行维修,但2013年这次维修的申报相当复杂,因是国保单位,维修要向国家申报,并要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施工,维修筹备过程相当长。平日的小维修及附近区域的整改,也因为位于文物保护的范围或者监控地带,都需要严格的审批后才能实施,所以有一点点项目都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完成,龙窑的使用和维护压力较大。
3.4 景区服务设施有待加强
南风古灶景区现在收费标准是每人25元,如果要求讲解员讲解还要另外收费,收费偏贵导致部分游客望而却步,来到石湾没去南风古灶体验500年柴烧龙窑的人大有所在。笔者在调研南风古灶的时候发现,来南风古灶参观的游客九成是没遇到龙窑的烧制,造成游客进景区后只能跟在讲解员后如蜻蜓点水般走过场看灶头、看陶瓷,未能体会南风古灶特有的柴烧技艺及其隐藏在背后的陶瓷文化特征,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另外,周边的环境严重破坏了南风古灶的古朴风貌,特别是高楼大厦的平地拔起,使得景区变成中心一块矮地,传统与现代建筑的格格不入,影响了视觉效果。
4 龙窑柴烧技艺的保护开发对策与措施
4.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七条规定:“对通过调查或者其他途径发现的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立即予以记录并收集有关实物,或者采取其他抢救性保存措施;对需要传承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传承”[7]。对于濒临消失的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政府应当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组织工作人员收集传承人的烧窑笔记和记录、龙窑营造和烧制时使用的工具和龙窑烧成的代表性作品,必要时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促进石湾龙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另外,对龙窑师傅在工资福利上进行补贴(如高温补贴),给予他们相对稳定的工作条件和保障性的工资,购买社会保险,在资金、福利方面给予更大的扶持。
4.2 加大宣传,发展特色陶瓷产品
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是很受欢迎的,因此,应大力提高石湾陶瓷工艺品制作水平,在陶瓷品的开发上下功夫,制作和销售代表南风古灶柴烧作品的旅游商品。例如对柴烧产品等特色陶器要进行深度开发,对石湾公仔、石湾瓦脊等凸显石湾陶瓷文化的加大宣传。总之对柴烧产品的企业单位,应重点扶持,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优惠。虽然现代化的窑炉可以自己控制温度,但是烧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少了一点火候味,而这正是龙窑产生“窑变”、“釉变”起到了现代窑炉无法取代之处,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经验的窑工道出了至今龙窑深受国内外陶艺家喜爱的原因。
4.3 加强对龙窑的维修安全保护
石湾的龙窑烧造技艺已有千年历史,至今仍保存着三座龙窑,其中的南风古灶是最古老的龙窑之一。2006年,南风古灶及高灶已出现较严重的破损,需要大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精神和佛山市禅城区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因南风古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门成立了南风古灶保护领导小组。
窑拱背、内窑墙、炉头的耐火砖融蚀、剥离、窑腔变形,因此维修把两座陶窑的内窑墙、炉头、窑拱背拆除更换耐火砖重砌,对明代的窑基座遗址及外窑墙不会造成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维护古龙窑的原貌,实行“修旧如旧”的维修。2013年开始正式进入大修阶段,重修持续了一年,大修后的南风古灶重焕新姿。存在使用和维护方面的压力,南风古灶用木柴烧窑最高温度可达到1300℃,而南风古灶是一个开放的旅游景区,游客出于好奇,会在工作人员不留意时爬到倾斜而滚烫的窑背上,有滑倒、烫伤的危险。南风古灶周围是密集的居民群和商业区,烧窑所喷出的烟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
4.4 独特景观,深挖陶文化资源
南风古灶文化创意园拥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南风古灶及高灶,古寮场,明清古建筑群,3000 m2全世界最大的玩陶中心,石湾陶瓷博物馆,公仔街、以及石湾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文化、自然资源。每天都吸引了大批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个世界陶文化圣地寻陶根,找陶魂,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陶文化。游客观光游览之余,还可以参与玩陶、烧陶。到南风古灶参观,由陶艺师傅亲自教授陶艺制作,有助于陶艺爱好者开阔眼界,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制作完成的陶作品可以放到具有500年历史的南风古灶烧制,让游客更加深入了解龙窑的烧制技艺。
4.5 资源共享,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依托古灶的神韵和魅力,将石湾打造世界一流的陶文化圣地,以提升石湾陶文化品牌。石湾在做优陶瓷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陶瓷创新创意产业,打造独一无二的陶瓷文化旅游圈,南风古灶、古镇文创园、北纬23度艺术空间、石湾酒厂岭南酒文化博物馆、石湾陶瓷博物馆、新石湾美术陶瓷厂、忠信96艺术空间等将在跃进路、高庙路、和平路一带拧成一股合力,成为串联石湾陶醉文化街区的闪亮珍珠,共同打造出“中国陶谷”特色小镇的闪亮名片。
5 结语
南风古灶500年来窑火不绝,生产不断,完好保存至今,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且延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龙窑,对石湾陶瓷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南风古灶、高灶陶窑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湾龙窑与烧制技艺是广东省非物质文物遗产项目,以南风古灶为代表的石湾古龙窑是石湾龙窑技艺的传承载体。保护石湾现存的古龙窑,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传承和研究石湾悠久陶文化必须做的工作,也是我们应负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维持. 广东石湾陶器[M].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57.
[2] 何炽垣. 佛山市陶瓷工业志[M].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1.
[3] 林明体. 石湾陶塑艺术[M].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4] 佚名. 佛山专区的几处古窑址調查簡报[J]. 文物, 1959(12):53-57.
[5] 张维持. 广东石湾陶器[M].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57.
[6] 佚名. 中华人民共和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C]//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