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富芦花散文集《自然与人生》的崇高美
吴婷
【摘要】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是德富芦花的名作。作品中折射出的崇高美与作家的时代和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就《自然与人生》的代表作《大河》《利根川秋晓》《相模湾落日》的崇高美进行了分析,展现了德富芦花的美学理念。
【关键词】德富芦花 大河 利根川秋晓 崇高美 美学理念
德富芦花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左翼作家,由于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较高的文学素养,留下了《黑潮》《不如归》等震惊世人的名作,更有文笔优美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蚯蚓的呓语》等流传于世,使得他成为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作家,声名红极一时。对此,从他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的几部代表作品来分析作品的崇高之美,展现德富芦花的美学理念。
一、关于德富芦花的概述
德富芦花(1868-1927)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散文家,生于日本熊本县。甲级战犯德富苏峰之弟。少年时受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1885年皈依基督教,1898发表小说《不如归》而闻名于世。1903年震动文坛的长篇小说《黑潮》,揭露明治政府的黑暗面,反映上层社会的色情生活。1907年去耶路撒冷朝圣,回国时专程去拜见托尔斯泰。归国后在东京郊外实践了晴耕雨读的生活,写下随笔集《蚯蚓的梦呓》。在幸德秋水事件中曾发表《谋反论》,表明明治政府的领导们也是通过谋反取得政权的,反对明治政府的强权统治,表达对暗杀天皇未成功而被处决的幸德秋水等一行人的同情。
二、关于崇高美的概述
崇高是一个汉语词汇,指高尚,至高。据百科大辞典的解释,是在精神或道德上能达到统揽全局的无私的牺牲奉献精神。语出《国语·楚语上》: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
王国维说:美之为物有两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苟一物焉,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吾人之观之也,不观其关系而但观其物,或吾人之心中无丝毫生活之欲存,而观其物也,不视为与我有关系之物而但视为外物,而今之所观者非昔之所观者也。此时吾心之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而深观其物。吾人为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壮美”即“崇高”。王先生言下之意是,敢于自我牺牲的感情是崇高之情,崇高之情是壮美的。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他在《我们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起源的哲学探讨》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博克认为,当我们遇到痛苦和危险时,就自然产生一种以保全自己为目的的反抗力量,由于痛苦和危险的消除而产生的欢欣之情不同于积极的快感,凡是能引起这种以痛苦为基础的欢欣之情的东西,就是崇高的。博克把面临困境的心境说成是崇高。而康德把美与崇高联系起来。康德在《论优美感与崇高感》中说,优美感当中完全缺乏高贵的成分时,就会蜕化变质,于是人们就称之为愚昧可笑。一个具有这种品质的男性,如果年轻的话,就叫做纨绔,如果是中年的话,就是一个花花公子了。他还认为一切美的根源是善与崇高,只有善与崇高才能使美持久。脱离崇高谈论美学是不完整的美学。
而笔者认为,在大力宣扬发挥正能量的今天,崇高美具有非凡的意义。人因为有理想而崇高,因为崇高而显得美丽,而且美得流芳千古。崇高美已经成为美学的一个重要类别,不能脱离崇高美来谈论美学。
三、散文集《自然与人生》中的崇高美
1.《大河》中的崇高美
散文《大河》描写大河奔腾而去的壮阔之美,以大河比喻人生的壮美与无常。虽然全文只有280字,但堪称德富芦花的名作。《大河》的开头写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孔子的话表达对河流的情感。人生的旅途恰似大河般奔流不息,蓦然回首,过往成一梦。而用中国大学问家孔子的话做引子,全文的格调一下被拔高了。第四段中写道:伫立大河之畔,看那泱泱河水默默地、静静地流淌、流淌、流淌,生生不息。“逝者如斯夫!”时间的流逝,便有如这河水般从亿万年的远古流向亿万年的未来。啊,看见白帆了……从眼前穿过了……飘向远方了……不见踪影了。古罗马帝国不是如此这般逝去的吗?从大河河水的消逝想到古罗马帝国的衰亡,表明作者时刻心系国家的安危。古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大概控制了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最终被外族日耳曼人所灭。作者在此表明自己高尚的爱国情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日本是一个岛国,缺乏矿产资源,连年的地震、台风已经令日本人对大自然产生无比敬畏的心情。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日本虎视眈眈,这些是作者最忧心的。后面又写道:啊,竹叶飘过来了,倏忽一闪,便又消失了。亚历山大、拿破仑莫不如此。他们今在何方呢?浩荡不息的唯有这大河之水。作者用皇室亚历山大和拿破仑作比喻,形容大河之水终将逝去。大河之水乃人生旅途,不管是伟人还是凡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不过昙花一现。作者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引用名人名言,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更以画卷比喻人生的短暂与虚无,充满无常观。
2.《利根川秋曉》中的崇高美
《利根川秋晓》描述的日本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利根川秋季的清晨,雄鸡报晓,鸟儿在林中飞舞的情景。文中第二段写道:天空与河面尚未苏醒,一片铅色。身后昏暗的鸡舍里,雄鸡开始鸣唱报晓。片刻,对面小见川方向也隐约传来报晓声。隔着河岸,鸡鸣声此起彼伏,也着实令人心悦。切尔西的先贤与康考德得哲人想来也是如此这般隔着大西洋相互呼应的吧。从自然界的雄鸡报晓,联想到先贤与哲人隔着大西洋的思想交流,这不能不说是崇高的境界吧。文中后面写道:水添一抹的蔷薇色开始消退,瞬间,闪烁刺眼的光芒便在水面流动。回首望去,杲杲旭日正从“栖息神宫”的树梢上冉冉升起。神宫自古是日本天皇栖息的场所,文中把小鸟的住所比喻成神宫,非常玄妙。作者以欢快的情感谱写了一首利根川秋季清晨的赞歌,洋溢着崇高之美。
3.《相模湾落日》的崇高美
《相模湾落日》描写的是落日之光洒满相模湾的情景。文中写道:在如此风平浪静的黄昏,观看日落,真有伺守圣贤临终之感。庄严之极,平和之至。连凡夫俗子也如同被灵光笼罩,肉体融化,唯灵魂端然伫立于永恒的海滨。日本人的国教是神道教,神道教认为万物有灵,一本书乃至一辆车都具有灵性,风神雷神雨神的存在就更加不必说了。灵魂附于肉体,而灵魂高于肉体。人的肉体有生生灭灭,而灵魂能轮回转世。“被灵光笼罩”“灵魂的伫立”是人的至高至美的境界。作者从神灵的角度来描写相模湾的落日,颇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四、崇高美形成的根本原因
1.时代背景
德富芦花所处的日本明治时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昏庸与专横,日本社会掀起了自由与民权运动的高潮。那时候還发生了一件大事。即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逆事件”。1910年有少数社会主义革命家被诬陷谋刺天皇,日本政府借机将24名有影响的进步人士逮捕并判处死刑。芦花和托尔斯泰一样,是人道主义的死刑废止论者,就上书首相,呼吁为这24人减刑;又在《朝日新闻》上发表对天皇的“助命叹愿”。后来24人中一半免死,其余绞首,其中包括有名的幸德秋水。芦花非常愤慨,曾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发表讲演《谋反论》,强调指出思想自由的重要性,猛烈攻击政府。这是日本近代史上一大事件,也是日本文学者的人道主义的考验。当时进步文人大都反抗政府;但多数人只是暗中讽刺,芦花却亦裸裸地痛骂。德富芦花与其兄德富苏峰不同,德富苏峰是日本甲级战犯,而德富芦花是一名人道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崇高的社会理想。
2.家庭与自身原因
德富芦花的父亲母亲均出身豪门,婶婶创办了基督教妇女矫风会,德富芦花从小对基督教耳濡目染,长大后一心皈依基督教。基督教宣扬基督是人类的救世主,主张人因为贪食禁果而具有“七原罪”,摒弃战争,宣扬和平。这些思想在幼小的德富芦花心中播下了爱好和平与美好事物的种子。长大后与造酒商的女儿原田爱子结婚,夫妻同心协力创造文学作品。晚年的《从日本到日本》和《富土》都是夫妇二人合著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后,芦花兄弟间开始出现裂痕。芦花不赞成苏峰的国家主义思想,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到1904年日俄战争,最后二人不得不分道扬镳。1919年,芦花和爱子夫妇二人一同去周游世界。他路过耶路撒冷时,曾经向出席世界和平会议的西园寺公望以及美国大总统等提出七条意见:(1)改“讲和会议”为增进人类幸福的“世界家族会议”;(2)制定世界共通的新纪元,以今年为第一年;(3)人类不再互相残杀,无条件废止海陆空军;(4)废除关税;(5)制定国际货币;(6)土地还原;(7)取消赔偿与负债。他的主张是否定暴力,四海一家,绝对和平。德富芦花认为社会万恶之源在于统治者的道德的卑鄙,所以努力提倡道德,希望以道德救世。他立脚于基督教的人道主义,自称为“自己的社会主义者”。
五、结语
德富芦花以他卓越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较高的文学素养在日本文坛中独树一帜。他的散文《大河》《利根川秋晓》《相模湾落日》取自散文集《自然与人生》。他的散文除了笔者所说的崇高美以外,还洋溢着自然美、纤细美、幽玄美等。他还在散文与小说创作中吸收了托尔斯泰的景物宏大叙事,即描述空灵而轻妙的自然世界,在日本文学史上堪称一绝。
参考文献:
[1]詹雪.德富芦花《不如归》的东方文化学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06).
[2]蓝泰凯.论德富芦花及其社会小说《黑潮》[J].贵州社会科学,2004,(11).
[3]文洁若.德富芦花的《黑潮》和《谋叛论》[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9,(03).
[4]李慧.德富芦花文学所受托尔斯泰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