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识局·善破局·掌全局

    曹谦

    

    摘? ? 要:高考命题专家在命制高考政治主观题时,往往会在情境材料中“暗藏”主题句。主题句主导着评价情境的结构化和逻辑性,是连接评价情境与学科任务的枢纽,统领答案逻辑层次。复习备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识别提取评价情境中的主题句,利用主题句架构起评价情境与学科任务之间的桥梁,基于主题句的“事实”逻辑作答,以培养学生的解题素养。

    关键词:主题句;识别提取;架构桥梁;统领答案逻辑

    “主题句”,又名“中心句”,是用以概括材料的中心思想、内容核心的句子。主题句对材料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主导着整个材料的结构化和逻辑性。在解答政治主观题的过程中,考生若能精准识别主题句,巧妙借用主题句,往往能从“死胡同”中跳出来,达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效果。研究历年的高考真题,命题人都会巧妙“设局”,把主题句“暗藏”在情境材料中有意“暗示”考生,但一些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不能识别主题句,或者匆匆一瞥忽略了主题句,或者不懂得如何运用主题句。本文以部分典型高考真题为例,对主题句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主题句解答政治主观题进行分析,以期为老师们提升学生解题素养提供参考。

    一、能识局:精准识别提取评价情境中的主题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以具体的真实情境作为执行特定任务和运用学科内容的背景与依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看学生能否运用学科内容应对各种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问题和挑战” [1]48。 政治主观题都会巧妙设计评价情境,以其作为诱发考生关键行为表现的“脚手架”,以展示其素养发展水平。

    源于真实生活的情境往往是复杂的,因此,在设计评价情境时,必须进行结构化处理,剔除琐碎细节,保留关键性事实。“情境结构化”要综合考虑学科任务、阅读量、评测的预期目标、考生的普遍能力和水平等多种因素,因此,命题人在命制高考试题时,往往会“有意”添加主题句,给广大考生“发福利”。

    【例1】(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9题节选)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本题情境经过结构和逻辑优化,如钱学森回忆自己的中学学习经历中,前六个方面是并列关系,通过钱学森的口吻描述了他所在学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这六个方面虽是并列关系,但由于蕴含的价值、功能、作用不同,再加上阅读量大,使得情境的复杂程度加大。基于此,命题人有意识地用“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这段话,对前六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性总结,这段话就是“主题句”。

    【例2】(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北京卷第38题节选)

    材料一? 制定规划,谋定而动。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将民主和集中相结合,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从建国初期的“一五计划”到正在贯彻实施的“十三五规划”,从“三步走”战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70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民主恳谈会”“参与式预算”等形式不断涌现,常态化、多层次、各方面有序参与的格局正进一步形成。

    集中力量,办成大事。7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办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从“两弹一星”、神舟飞船等重大项目,到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从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到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发挥政治优势凝聚中国力量的。

    本题评价情境由并列的三段材料组成,层次鲜明,命题人分别用了“制定规划,谋定而动”“商以求同,协以成事”“集中力量,办成大事”三个主题句对每一段后面的具体案例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主体来看,第一段和第三段有相似之处,都涉及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但从内容上看,二者又是有差别的:第一段侧重于“决策层面”,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集中制,着力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第三段侧重于“行动层面”,说明中国共产党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由于“制定规划,谋定而动”和“集中力量,办成大事”两个主题句的作用,第一段材料和第三段材料立马有了 “区分度”。同时,从“决策”到“实践”又体现了材料的完整性,显示了命题人立意高远。

    综上所述,“主题句”一般是指概括性的语言,往往与具体材料不一样,显得“与众不同”“鹤立鸡群”,材料是具体的“数据”或“案例”,而主题句就是对它们的一个“总结”或“升华”。从作用来看,主题句主导着整个材料的结构化和逻辑性,材料的其他层次都是主题句的逻辑延展;从分布来看,主题句主要集中在材料起始句或材料结尾句。复习备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情境材料的结构和逻辑进行分析,精准识别并提取评价情境中的主题句。抓住這一关键要素,就如同找到了破解“迷局”的“金钥匙”,开启了解答主观题的重要一步。

    二、善破局:精心架构起以主题句为枢纽的桥梁

    “学科任务”是将人的内在学科核心素养外显为可观测行为表现的媒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界定了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四种基本的学科任务类别。[1]49陈友芳、朱明光认为,“描述与分类”回答的是“是什么”问题,“解释与论证”回答的是“为什么”问题,“预测与选择”则回答“怎样做”问题,而“辨析与评价”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2]。

    评价情境与学科任务有机联系,相辅相成。没有评价情境的学科任务是“假任务”,盲目而又粗放;没有学科任务的评价情境是空洞的,会失去其功能和价值。高考试题命制中,具体的评价情境是执行学科任务的背景与依托,而命题人又有意识地把主题句“藏”在情境材料中,这说明主题句在评价情境与学科任务有机联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一方面,我们要正确把握学科任务指向;另一方面,我们要巧妙利用“主题句”这一“隐性枢纽”,架构起评价情境与学科任务之间的桥梁。

    如例1中,学科任务是“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任务指向是“辨析与评价”中的“对事物的作用、价值与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要分析的显性关系是“教育创新”与“培养人才”的联系,常态逻辑思路是:情境材料中教育创新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对培养人才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借助主题句“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我们就架构起了“教育创新—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人才培养”这座桥梁,即:教育创新具体表现为“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对培养人才所起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求知欲望、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民主的学校文化”对应“民主意识”,“开拓的学校文化”对应“求知欲望”,“创新的学校文化”对应“创新精神”,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对“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求知欲望、创新精神”作用的进一步升华。在这一案例分析中,主题句是破解学科任务要求的“密码”,充当了“隐性枢纽”的作用,架构起评价情境与学科任务之间的桥梁,而正是因为这座桥梁的成功搭建,考生在阐述“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时,就不再是“空话套话乱说一气”了。

    三、掌全局:精妙利用主题句统领答案逻辑层次

    就纸笔测试而言,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主要展现在他的解题过程及其最终形成的答案中。一般来说,学科语言的专业化程度、学科任务的达成程度以及逻辑思维的缜密程度是反映答题水平高低的三个重要维度,而在这其中,最能衡量答题质量的维度就是逻辑思维的缜密程度,因为思维是素养的最高阶梯层次。

    主观题的答题逻辑包括基于教材的“理论”逻辑、基于评价情境的“事实”逻辑、基于学科任务的“问题”逻辑、基于要素分析的“框架”逻辑、基于生活常识的“实践”逻辑等。就评价情境中“暗藏”有主题句的主观题来说,既然主题句对材料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那么,从答题的大逻辑来说,可以基于主题句的“事实”逻辑和要素分析的“框架”逻辑答题,即:一方面,要基于主题句的“事实”逻辑,提取和解读信息,依据主题句的信息逻辑重构理论逻辑,用主题句的结构层次来统领答案逻辑层次;另一方面,要善于把学科任务作为一个系统框架,将其分解为相关要素,构建不同的逻辑链条。从答题的小逻辑来说,可以基于主题句的信息和教材知识进行演绎分析。

    【例3】(2015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9题节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本题的第一段就是主题句,其“事实”逻辑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二是乡愁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本题的学科任务是“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框架,可以分解为两个要素: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需要记住乡愁;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需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愁之间,以及与中华传统美德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教材没有提及,但是,把学科任务的两个层次与主题句的两个层次相对应,我们可以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愁”两条逻辑链条。第一条逻辑链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第二条逻辑链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因此,记住乡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历史文化养料。可以说,主题句统领了答案的逻辑层次,答案的逻辑层次体现了主题句的“事实”逻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陈友芳,朱明光.核心素养本位的思想政治學科学业质量评价的策略与指标[J].中国考试,2016(10):34-35.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