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杨宽 魏凤玲 张馨云

    

    摘? ? 要:文章从考古学的学科特点及本科人才培养教学要求出发,在阅述“循序渐进”“由博返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平衡”等考古学本科课程设置原则基础上,提出考古学本科课程设置方案,并探讨优化考古学本科课程设置的策略。

    关键词:考古学;大学本科;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31-05

    考古学传入我国至今已经近百年[1],发展日趋成熟,在传承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特性、构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都有突出优势。几代考古人的辛苦付出,才有今日的考古学,而学科的发展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直接手段。在实际工作中,人才培养体系内各种教学与管理活动都是以课程体系为基础展开的,课程体系的科学建设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本科不牢,地动山摇”[2],如何使考古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更加合理,是关系到考古学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3]。在以往的考古学课程设置相关研究中,多是侧重某一门课程的设置研究,其中以田野考古实习的研究最为丰富①。但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只有课程体系内各要素协调发展,即理论、方法与实践等相关的各课程合理设置,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参考[4],结合日常教学工作的经验,试析如何优化考古学本科课程设置。

    一、考古学学科特点及本科人才培养要求

    考古学作为史学门类的一级学科,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这些内容是影响或决定课程设置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

    (一)考古学的学科特点

    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性。从考古学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撑,如地质学、生物分类学、古生物学等。到如今,已经产生了诸多的分支学科:从获取考古材料所需知识方面来看,需要掌握田野考古学,包括地层学、埋藏学等理论知识,田野考古学分支学科包括水下考古、航空考古、考古測量学、物探等;从分析和认识考古材料所含信息需要知识来看,包括社会考古、认知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等近20个分支学科;从考古学问题进行研究所需的知识体系来看,包括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考古学、外国考古学和专门考古等[5]。总之,考古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诸多学科都有关联,这对于如何设置本科生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提出了挑战。

    考古学的分裂性。旧石器时代考古、史前—原史考古、历史考古三个考古学分支的产生时代背景和理论、方法与实践都是不同的[6]。在本科阶段,我们很难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深入到某一领域,而应当让学生对考古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打好学科基础,这一点在我们课程的设置上要给予充分考虑。

    (二)考古学人才培养要求

    《历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分别从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三方面做了较为宏观的规定。但考古学作为史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有着自身特点,以对考古学博士研究生应掌握的知识及结构要求来看,就应该包括基础知识结构和要求、核心或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和要求两方面[7]。且大学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而考古学交叉性和分裂性的学科特点,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要求十分高,因而考古学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要求还有待进一步细化。

    另外,《历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学制、学位与学分”内规定:每16学时折算为1学分,总学分为150学分,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不得低于60%。这大体上规定了课程可能的数量,以每门课在2学分到4学分之间来计算(除了个别实践课程,一般课程不会超过4学分),课程数量大体可以估算。各个学校会根据自己培养要求,在学分的设置要求与课程数量上适当增减。在具体课程设置部分,《历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更多的是非常宏观的要求,也没有更具体的意见。而从学科差异上来看,世界史、中国史和考古学三者各有特点,所以在涉及考古学课程设置的问题时,应该从学科本身出发,遵循学科课程设置原则。

    二、考古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原则

    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大体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三部分[8]。这个框架也是我们在探讨课程设置方案时的基本框架。至于框架内各模块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则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重点内容。在考古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守“循序渐进”“由博返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平衡”等原则[9],而这些原则面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其要求也会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以这些原则为基础,结合考古学学科特点和本科教学工作的心得体会,对现行本科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循序渐进”原则

    这应是所有学科都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科的设置还难以达到要求。以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为例,从专业角度而言,应该将与本学科相关的最基础的课程放在此处。那么对于考古学来说,哪些学科才算基础类的课程呢?

    任何学科体系都由一系列的关键概念构成,或者说概念是每一门学科的基础[10],本科生的基础课需要围绕这些关键、核心的专业概念进行设置。以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考古学文化”来说,如果仅从概念和繁多的、枯燥的各考古学文化来讲解,对于没有任何考古经历与基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当困难。“文化”一词的内涵极其丰富,学生在没有充分了解“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对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解基本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因此,学生了解考古不应该直接从考古入手,而应该将涉及文化背景的世界史、中国史,与理解文化相关的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都作为基础课,而且以上这些课程学生在高中时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了解,易于掌握。最主要是使学生懂得学习考古是为了研究人,考古材料背后都是与人相关的,而这个“人”是鲜活的,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二)“由博返约”原则

    由于考古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需要学生掌握足够深厚的知识基础,才能为以后专业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个“博”应该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要掌握足够多的与专业相关的通识类课程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类。人文类应该培养学生对艺术、对美、对哲学、对宗教的认识,社会科学类培养学生对法律、经济等方面的认识,自然科学类培养学生最起码了解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等。以上这些相关课程都是学生从业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源泉。

    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也要“博”。由于考古学的分裂性,需要学生掌握和了解的知识也比较多,一般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都设置与此相关的课程,如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等,这以上每一门课的内容都极其丰富,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授课逻辑,有些内容本科生很难掌握和理解。本科生阶段应该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课程内容的选择,平衡好“以问题为中心”和“以考古发现为中心”的内容讲授,以免落入浩瀚考古材料和繁多的各种考古学文化的泥淖中(详见下文“讨论”中对“专业课程应该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设置课堂内容”问题的讨论)。

    (三)“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平衡”原则

    考古学是非常注重实践的一门学科。在《历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能力培养要求里特别强调“应掌握田野考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亦强调“田野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实习”[11]。田野考古学重要性显而易见,但不能将田野考古等同于考古学的全部。田野考古的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但要达到考古学的总目标,更重要的还是对考古材料的进一步研究与解释[12]。考古学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出了不同的研究范式[13]。通过对理论和方法系统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分析、认识我国考古的发展情况,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适合中国考古学自己发展的道路[14]。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将有关理论与方法的课程置于核心地位,实践和其他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应该围绕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课程。只有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能动性。

    (四)“學贵根底”原则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循序渐进”和“由博返约”两个原则里所提到的基础性课程,另一方面则是有关基础技能的相关课程,包括专业基础智能如田野发掘知识,还有就是通用工具性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数理统计、地理信息系统等”[15]。

    这里着重讨论一下通用工具性知识,以英语课程为例。随着知识的全球化发展,英语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学好英语也是我们获得学术话语权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的大学英语课虽然也在不断的改革,但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或者考研英语为目的的学生应该不在少数,阅读专业的文章或者书籍还较为吃力,英语的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在基础通用技能方面,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设置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比如专业英语、数理统计中的SPSS软件、计算机应用中的PHOTOSHOP等制图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等,而不是简单通过了考试、拿到了等级证书就万事大吉。

    (五)“立足现实、把握未来”原则

    考古遗存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研究的问题也都与我们人类或民族、国家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16]。物质遗存如何进行保护,文化如何进行研究,都应该关照现实,并且应该有长远的规划。而这一切愿景的实现都有赖于培养足够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本科的课程里,应该设置一些与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博物馆学等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对这些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

    (六)培养主观能动性的原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由思考、决策与行动的能力[17]。作为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自由,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培养其学习能力。目前教育部提出“四个回归”,针对学生来讲那就是回归常识,拒绝“水课”,给大学生“加负”,这也是提高专业内涵式建设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加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忙起来、让课程难起来,而是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让学生能够从这种“加负”中真正受益。由于学生毕业有学分的要求限制,除了在专业内部的选修课设置上尽量满足学生要求外,如果在条件允许,可以允许学生选修其他院系的专业课(虽然有跨学科的选修课,但制约因素太多,学生很难选修到心仪的课程),以便更高效率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三、考古学本科课程设置方案

    通过以上讨论,按照现行的课程设置框架,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专业相关课程设置可以总结为如下表。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学生专业知识的补充与延伸。设置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系,明白学科的意义之所在,如社会学概论,自然科学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通用的工具性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专业必修课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科基础课,是学生专业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学科相关的基础性课程,以便使学生能够理解专业的核心与外延、背景关联等问题;第二部分为专业核心课,是学生对专业深入了解的过程,对考古学理论、方法、研究对象等都进一步了解。个性拓展课的重要性丝毫不弱于专业必修课,但这些课程的学习需要在对考古学有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比如动物考古学,学生要结合各时代的考古学问题进行学习,才能对这门课有较充分的认识。

    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检验,也是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内化过程,实践教学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也不能将实践教学割裂、异化,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把握好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地做到理论、方法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一个学生的综合检验,是理论、方法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还是以学生自己在课堂学习、田野实习等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好,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增加专业自信心。而对于教师而言,毕业论文的指导思想要贯彻到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而不是临到毕业,直接给学生命题式写作。近几年,各种针对本科生创新、创业类研究项目层出不穷,这其中要特别警惕本科生过早参与专业难度大的项目的现象,以免出现揠苗助长的悲剧。

    四、优化考古学本科课程设置的策略

    有了合理的课程设置,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个学校、每个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材的建设则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两个因素,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上应该有所相应的改变。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整合课堂内容

    本文所列课程体系内专业核心课程是否因该放在本科阶段存在争议,因为这些课程有些过难,如果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18]。依笔者看来,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规避过难、过杂的问题的方式解决。课程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或者认识事物的角度、方法,因而课程设置可以以问题为中心。比如“新石器时代考古”这门课,教师和学生仅是认识和梳理众多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关系等内容,在时间与能力上就是一个挑战。但如果把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分解成若干个问题,比如通过“如何构建史前时空框架”这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考古学文化与区系类型理论的重要性,并且简单地举两个小区域的例子即可;通过“新石器时代的人吃什么”这个问题,就可以把农业起源、农业发展、生业方式等问题介绍给学生;通过“新石器时代的人住什么”,可以将聚落等相关问题介绍给学生。总之,通过以问题为核心的设置,避免了将学生落入到复杂、繁多的考古学文化泥淖中,又使学生了解了考古学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并且对考古学有了更加直观、立体的认识。

    (二)加强考古学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既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又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19]。目前常见的考古学专业课的教材编写逻辑,以秦汉考古为例,或以时代先后为序,或以秦汉主要遗迹遗物为主[20]。本文主張以“问题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那么教材建设也该如此。如“考古学概论”课,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最先了解考古的窗口,这门课程直接影响学生对考古学的初始认识和从业态度。概论类的教材内容不宜过多,学生知道多少考古遗存和考古学文化对理解考古学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了解事物的一般规律,一般涉及六个“W”,即“what、when、where、who、how、why”[21],在考古学概论教材编写时,基本要做到的就是深入浅出。根据问题为中心的讲课需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可以把“考古学概论”课教材按以下几部分来编写:第一部分为“考古学是什么”,从学科属性、发展历史等方面向学生介绍考古;第二部分为“考古学研究什么问题”,可以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几个问题着手介绍利用考古学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第三部分为“考古学如何做研究”,从文化历史考古学、过程考古学等研究范式角度向学生介绍考古怎样做研究。以上这些问题是考古从业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才会使学生对考古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些问题是有深度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对教材编写和授课教师都是极大的考验。

    另外,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作为课堂之外的知识补充。以安阳师范学院超星尔雅课网络课程平台为例,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但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学生获取学分的主要途径还是在传统课堂上,这对学生在线课程的学习是一个不利的因素,毕竟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同时,如何保障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在线课程学习,并加强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也是在线课程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五、结论

    通过以上对考古课程设置合理化相关问题的探讨,使我们对考古学课程设置有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认识。

    (一)课程设置应以问题为导向

    考古学的课程设置既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也要兼顾时代发展的需求。特别强调课程设置应以问题为导向。这里的“问题导向”实际包含多层含义:(1)课程设置的意义,这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能够对学生的发展提供真真切切的帮助,拒绝“水课”。(2)课程设置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将知识内化,并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其重要,也是未来学生能够深入专业学习的必备条件。(3)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可以适当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丰富授课的内容,使学生对考古的理解更加形象与具体,又可以摆脱过多的考古学文化与遗址给教师、学生带来的课程压力。(4)教材可以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进行编写。“问题为中心”的编写方式在逻辑上学生容易接受,也与课程体系、授课内容相适应,并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考古学。

    (二)课程设置应有相应的实施保障体系

    课程体系只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子系统,要确保课程体系能够发挥最大效用,需要人才培养体系内其他子系统的保障,从而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首先,要有良好的教学管理保障体系。教学管理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使教学管理在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信息反馈等在制度层面上对课程的实施提供保障。同时,也要加强教学管理者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理解课程体系,在支持课程体系工作等同时,也能够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其次,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做保障。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数量,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完成课程教学,并保证课程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使教师在专业素养、授课方法与技巧、职业道德感等方面都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使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每门课程的目标。通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保证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是几辈考古人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我们应该继承好考古教育的精华。随着社会高速发展,我们也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与时俱进,不断汲取经验与教训,促进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

    注释:

    ①结论来自于知网的文章检索结果,与田野考古实践课程有关文章达20余篇,远远高于其他考古教育相关的文章数量。

    参考文献:

    [1]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76.

    [2]万玉凤.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N].中国教育报,2018-06-22.

    [3][4][8][1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02-106,102-106,102-106,102-106.

    [5][7][15]张弛.考古学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J].南方文物,? 2014,(2).

    [6]陈胜前.文化考古刍议[J].南方文物,2014,(2).

    [9][17][18]陳胜前.学贵根底 道尚贯通——考古学课程设置? 问题与对策[J].南方文物,2011,(2).

    [10]陈胜前.当代考古学概念的构建[J].南方文物,2012,(4).

    [12]中国百科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12-15.

    [13]陈胜前.当代西方考古学研究范式述评[J].考古,2011,(10).

    [14]陈胜前.中国考古学的创新问题[J].南方文物,2015,(2).

    [16]单霁翔.让大遗址保护助推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09,(4).

    [19]刘玉莲.高校教材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文学教育:下,2018,(12).

    [20]蔡万进.全球史视野下的秦汉考古学体系重构[J].史学?理论研究,2011,(1).

    [21]陈胜前.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来自哪里?[J].南方文物,2013,(2).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