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蜗牛

    许佳琪 陈海燕

    学期初,植物角新来的两只小蜗牛引起孩子们的关注,他们总会谈论关于蜗牛的话题。一天,子墨和大家说:“我家也养着小动物,是特别大的蜗牛,养了好久呢。”过了几天,子墨将家里饲养的白玉蜗牛带到班里,孩子们更加好奇,都争先恐后围了过去,一边观察一边谈论,兴趣也越发浓厚。之后,孩子们陆续带来了自己的小蜗牛。皓辰说:“我的蜗牛是最大个的,我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呢,叫大佛!”琪轩指着自己的蜗牛说:“我的蜗牛壳上有漂亮的花纹,叫美美。”梓潼说:“我的小小的,就叫小不点吧。”其他孩子也都纷纷根据自己的蜗牛的特点起了名字。在和孩子们共同商议后,他们分小组认养了小蜗牛,还给小蜗牛绘画了小标志。每天孩子们都会到自然角和小蜗牛做游戏,就连午睡时也不忘和小蜗牛打招呼说声午安。

    蜗牛小食谱

    吃什么,通常是饲养动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虽然我先行上网查询了有关蜗牛食性的资料,但我没有直接告知孩子们,而是鼓励他们探索。孩子们猜想的食物千奇百怪,我都没有予以否定。孩子们将自己猜想的食物纷纷带到了班级:白菜、黄瓜、胡萝卜、饼干、蛋糕、面包、玉米、橘子、葡萄。我们把食物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孩子们又将自己的猜想运用绘画、符号标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接下来就是耐心观察了。短短一上午,孩子们便有了各自的大发现。

    昊杨带来了火腿肠,还细心地用塑料小刀切成小片,才喂给蜗牛。不一会儿,昊杨便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激动地喊着:“老师,快看!快看!小蜗牛吃火腿肠了。”大家一听全都围了过去,只见小蜗牛将一片火腿肠用两边的身体夹住,就像小兔子用两只爪子抱着食物,慢慢移动将火腿肠放在了嘴巴,小脑袋开始抬起来,张开嘴巴开始抿食。太有趣了!

    安安猜想小蜗牛喜欢吃玉米,带来了甜玉米。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剥下几个小玉米粒放在房子里,可过了很久小蜗牛只是从旁边爬过并没有吃。他怕小蜗牛不知道,几次变换玉米粒的位置,想让小蜗牛快点找到,可都没有什么变化。安安有些失落地说:“蜗牛不吃我的玉米粒,可能太大了,小蜗牛不太爱吃。”

    大轩从家里带来了几颗巧克力豆,想要喂给小蜗牛吃,可刚拿出来,就被旁边的小朋友制止了:“小蜗牛不吃巧克力,它会上火生病的!”大轩问我:“老师,小蜗牛吃不吃啊?可我觉得它会吃一些吧。”“那你就来试一试。”看到他被同伴否定后有些迟疑,我便鼓励他道。他小心翼翼地将巧克力豆摆在蜗牛的面前,排成一排,小蜗牛贴到巧克力豆后真的开始扬起了头舔起来,大轩高兴地大叫:“小蜗牛真的吃巧克力豆,它还用舌头舔呢!”没过一会儿,小蜗牛从头部到身体全都被染了色,掉了颜色的巧克力豆上面还有两个小小的印记。大轩和旁边的同伴便发现,小蜗牛虽然吃了巧克力豆的外层糖衣却不太爱吃里面的巧克力心。

    孩子们由此亲身感受到,小蜗牛有很喜欢吃的,也有只吃一点点的,还有它不太喜欢吃的。经过一段时间不同食物的喂养后孩子们发现,小蜗牛更爱吃常见的蔬菜(特别是叶菜)、水果、面包。在了解了小蜗牛喜欢吃的食物后,孩子们又开始担心小蜗牛每天吃那么多不同的食物会不会生病。经过讨论后,我们共同定制了“蜗牛小食谱”,每天只喂一个种类的食物,这样小蜗牛才能吃得既营养又健康。

    宜居小环境

    孩子们喜欢一边观察,一边讨论。这天钧钧说:“怎么我的小蜗牛又缩进壳里了?”小玉回应说:“小蜗牛的房子太空了,它不想出来。”小蜗牛一直放在饲养盒中,可它喜欢生活在哪里呢?幼儿感兴趣的就是我感兴趣的,我立刻去到花鸟鱼虫市场请教有经验的叔叔,了解了蜗牛适宜的饲养环境。这件事同时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兴趣,他们纷纷猜测着,亮亮说:“小蜗牛喜欢住在有一点儿水的地方。”景元说:“小蜗牛喜欢水很多的地儿,它可以游泳。下雨的时候我就见过。”书墨说:“小蜗牛喜欢住在树洞里、什么都没有的地方。“皓辰说:“我知道了,小蜗牛喜欢晒太阳的,暖暖的。”通过孩子们的猜想,梳理出小蜗牛适合“水很多”“一点儿水”“没有水”三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后,我们便开始进行环境实验。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自愿分组观察。

    最开始我在桌上为孩子们准备了三量杯的水、空空的饲养盒、小蜗牛等,让孩子自己决定放多少水。实验一开始子昊便叫我:“老师,我们还需要石头。”这个问题点醒了我,我立刻回应他:“为什么要石头呢?”他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水可以把石头弄湿,这样的话小蜗牛也可以在石头上玩儿了。”孩子们考虑得很周到,为了给蜗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选择放置辅助物品。接着,我询问其他小组,除了这些是否还需要其他物品。“很多水”小组选择添加日常小蜗牛喜欢的沙粒,先铺在盒底再放入水;“没有水”的小组也选择了小蜗牛饲养盒里常放的沙粒但没有放水。

    准备过后,蜗牛陆续被放入“新家”中,各小组也开始观察。过了片刻,“没有水”的小组第一个说:“老师,我们组的小蜗牛有的出来了,身上粘了很多沙粒,有的还缩在壳里。”“很多水”的小组宣布:“老师,我们的小蜗牛有的在水里缩进去了,有的出来了,还有的爬到盒盖上了。”“一点水”的小组也激动地叫着:“老师,我们的小蜗牛出来了好几只。”持续观察才能接近真相,于是我们约定户外活动后再观察。1小时过后,孩子们一回到班级又围到饲养盒旁观察,结果发现:“很多水”的环境中小蜗牛有的在水中缩进壳里,有的则跑到了盒盖的缝隙上。“一点水”的环境中小蜗牛大多都出来活动,有的爬到了旁边。“没有水”的环境中,大部分都缩进了壳里,有2、3只爬到了盒盖上。面对这一结果,孩子议论纷纷。亮亮说:“是不是干沙子粘在蜗牛身上不舒服啊?”“很多水”的小组也提出:“有的出来了,有的没出来到底喜欢不喜欢呢?”看来这一次的实验并没有得到答案。

    孩子们不氣馁,隔天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的环境实验,各小组有了不同的发现。“很多水”组的蜗牛有的出来了,但都趴在了玻璃上,有的缩在水里。景元说:“老师你看,有只小蜗牛都伸出水面来呼吸了,它在水里不舒服。”子昊也说:“这里面水太多了吧,它都往上爬了。”这一次“没有水”小组选择不再加入沙粒,而是只用一个空饲养盒安置蜗牛,小蜗牛都集体缩进壳里了,只有2只爬到了盒盖的缝隙处。这次“一点水”组将石头换成了沙粒,只在底部倒了一些水,小蜗牛们依然出来了。昀昀笑着说:“我们的小蜗牛都出来做游戏了,它们很开心。”有了新的发现孩子们更加积极了。

    第三次,孩子们换组继续观察三种不同环境,希望进一步验证蜗牛喜欢生活的环境。这一次三个小组的发现更加明确了:在“很多水”的环境中,大部分蜗牛都会跑到盒子上,有的缩在壳里,有的透过水面;而“没有水”的干燥环境,蜗牛大部分都会缩在壳里,即使出来也会爬到盒盖上;相比较而言,“一点水”的环境较为舒适,大部分都会出来活动。

    孩子们得出了一致的答案——小蜗牛更喜欢住在一点水的环境中。我又问道:“那一点水是什么样的环境呢?”梓琳不假思索地直接回应道:“我知道,是潮湿的环境。”听到她的回答其他孩子都随声附和。我继续询问:“嗯,潮湿的环境,那潮湿的环境是什么感觉的呢?”“一点点水的,就是量杯一杯底那么多的水。”少航这时说:“老师,就是潮潮的,像洗澡时的浴室,冒上来的热气那种。”“湿漉漉的,像下完雨之后一样。”“像热带雨林温室那种,有水汽的感觉。”其他孩子也补充道。

    后来,我们将这个活动分享给了爸爸妈妈,请他们带着孩子继续搜集资料,由此孩子们了解到,原来小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会让它很舒服;没有水的环境,小蜗牛就无法分泌黏液,身上干干的无法爬行;而蜗牛在水里是无法呼吸的,所以才会出现之前所发现的,缩在壳里、透过水面爬到盒盖上呼吸的现象。

    寻找蜗牛的眼睛

    今天孩子们给小蜗牛洗澡时,景元突然说:“小蜗牛身上都是肉色的,它有没有眼睛啊?它能看见东西吗?”听到这个问题,其他孩子也停了手。我问道:“你觉得小蜗牛有没有眼睛呢?”景元坚定地说:“我觉得小蜗牛有眼睛,就是那个触角。”逸格说:“你错了,小蜗牛没有眼睛。”说罢。他从蜗牛区找来了放大镜,并放置了黄瓜片,仔细地观察着。

    区域活动结束后,我将刚刚发生的事分享给了孩子们,问题一出,他们就争前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蜗牛的触角是它的眼睛吗?”“不是,它都没有黑眼珠的。”“没有眼睛怎么看见食物呢?”“有眼睛吧,只是我们看不见。”我接着问道:“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蜗牛到底有没有眼睛呢?”“孩子们开始思考着。过了一会儿,亮亮说:“可以用手电筒的光照照。”少航说:“可以在它面前摆上小石子当障碍,如果它绕过去了就证明它有眼睛。”景元说:“可以用放大镜放大看一看。”“还可以用镜子。”宇欣说。“可以用花或好吃的摆在蜗牛的前面,看它会不会往那里爬过去。”子昊说。有了想法,孩子们选择了自己认为能够成功的方法结成小组,将自己的实验小计划记录下来,共同收集实验需要的材料。

    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不同的工具,彩色小石子、饼干、花朵、放大镜、镜子、手电筒等,开始了自己组的小实验。鹏宇将自己带来的饼干掰成小块,放在了小蜗牛的旁边,和其他成员共同期待着实验成功,可等了好久小蜗牛都没有往旁边爬,而是一直往前爬;少航将带来的小石子摆成了一条弧形的石子小路,小蜗牛如愿爬到了第一颗小石子上,他兴奋地赶忙叫我:“许老师,蜗牛爬到我的小路上了,快来看!我们成功了,蜗牛有眼睛。”我走到他们身旁,观察小蜗牛爬行是否真的像他们所说的一样,没想到,到第三个弧形石子时,小蜗牛却再也没按照路线爬行,依旧继续往前爬着。“小蜗牛没拐弯呀!”“小蜗牛根本没看见吧?”我观察着每个小组不同的实验,当我走到手电筒组时,他们并没有像其他小组一样议论纷纷,4个人都围在桌边仔细观察着小蜗牛的一举一动,手电筒的光线对准蜗牛长长的触角,我也围到他们身边等待着。不一会儿,小蜗牛的触角开始伸长,怕小蜗牛触碰到,亮亮下意识往旁边轻轻移动了手电筒,小蜗牛的触角居然移动到光线位置。太棒啦!4个人高兴地说:“小蜗牛有眼睛,它的触角移动了。”“它的触角跟着光走。”听到这组成功了,其他组的成员也好奇地围了过来观察着小蜗牛。实验结束了,在分享环节,昀昀兴奋地说:“我们组成功了,小蜗牛的触角跟着光走。”可其他组却失落地念叨着:“我们的没成功。”少航说:“我的石子小路,刚开始成功了,后来小蜗牛就不走了,可能它有眼睛,也可能它没有眼睛。”实验并没有让孩子们达成一致的意见。

    蜗牛到底有没有眼睛成了孩子们最大的疑问,随后他们便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答案。子墨带来了一本书《喂!蜗牛》,书里介绍说,小蜗牛是有眼睛的,长在它的长触角上,但它却看不到具体的东西,只能看到黄色和黑色的光线。鸿榕则和爸爸上网查阅了资料,了解到小蜗牛只能看到强烈的光,因为它的视力特别不好。梓潼询问了妈妈并画了海报:“小蜗牛的眼睛很简单,和我们不一样,所以看不到我放的好吃的。”了解了原因,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带来了手电筒,兴奋地再次进行验证。

    帮助受伤的小蜗牛

    这天,孩子们正在植物角观察蜗牛,少航突然举着小蜗牛跑到我面前说:“许老师,你看!小蜗牛外壳裂了,受伤了。”我接过小蜗牛,其他孩子也围了过来。凯米在一旁说:“哎呀!小蜗牛外壳碎了,一定特别疼的,它都痛死了。”书墨担心地问道:“小蜗牛会不会就这么死了?”一时间孩子们议论纷纷。这时我问道:“小蜗牛这么痛,我们怎么来帮帮它呢?”“用纱布把它的伤口先包上吧。”“用创可贴给它贴上。”“给它吃些补钙的东西。”“吃有营养的蔬菜。”“吃钙片,能补很多的钙,它的壳就能长好了。”

    第二天,孩子们竟然从家里带来了各种他们认为能够帮助到小蜗牛的物品。子昊早晨一来,就递给我一个纸卷,还严肃地跟我说:“老师,这是我查到的能帮小蜗牛的资料,今天给小朋友讲讲吧。”凯钧拿来一个黄色的药片说:“老师,这是我姥姥吃的钙片,我拿来给小蜗牛。”艺潼小心翼翼地拿来一个塑料袋,对我说:“老师,这是鸡蛋壳。”我有些疑惑,为什么拿来了鸡蛋壳呢?“我爸爸上网查了,可以给小蜗牛吃鸡蛋壳,这样就能补钙了。”说完她还不忘提醒我:“我爸爸还说,鸡蛋壳要切成碎末,小小的蜗牛才能吃。”没过几天,逸格从家里带来了一贴胶原蛋白眼膜。起初我还很纳闷,胶原蛋白眼膜有什么用呢? 逸格说:“可以把它贴在伤口上,有营养,这样就能慢慢长好了。”看来,孩子们真的很想帮助到小蜗牛。其他孩子也带来各种食物、绷带、创可贴等。孩子们每天都开始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小蜗牛,切细鸡蛋壳碎末、在底部放上了黄瓜片、磨碎钙片等。孩子们细心照顾着小蜗牛,它傷口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从资料中我们也了解到小蜗牛的外壳28天后就会长好,孩子们安心很多。在孩子们的商议下我们给小蜗牛起了名字叫做“加油”,希望在满满的爱之中,小蜗牛能早些康复。每天早晨我们都会看看小蜗牛好些了没有。看着小蜗牛在大家的精心照顾下一天天地恢复着,外壳也从最开始半透明状的薄薄的一层外膜,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变白、变黄,一层一层地结痂、愈合。孩子们兴奋地表达着自己的喜悦:“我们的加油不会死了。”“许老师,你看,加油的壳摸起来变得越来越硬了。”“加油肯定没事了。”“太棒了!”相信有了这样的帮助和照顾,小蜗牛也一定能感受到孩子的爱吧!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