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学德育中的生命教育

    李子健

    [摘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冲击很大,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中学德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重要内容。人类的道德与生命本是息息相关的,道德无论就其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来自生命。正是有了关注、滋润生命的意识觉醒,在教育领域兴起了生命教育。

    [关键词]中学德育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7)12-0218-01

    生命教育是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继素质教育以来提得最多的一个教育改革方向和内容。生命教育因文化与社会情境的不同,各国各地对其理解不尽一致。生命教育简而言之就是爱护、珍惜生命的教育。

    一、关注生命,中学德育中背离生命本质的现象

    (一)重智轻德,完整生命的分离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知识的飞速增长和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再加上工业追求效率影响下,教育便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整体上便形成了重智轻德的现象。当教师只以片面的、支离的甚至是单一的培养目标来要求学生,只关心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智力发展,而把品德、情感、精神、道德抛之脑后时,学生就形成了有知识而没素质的“单面人”。因此,在唯智育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中经常听到师生关系紧张、亲子矛盾激化等不和谐的声音。

    (二)自我价值迷失,个体生命的孤独

    目前中学生中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是占主流,但在社会转型急剧变化的时期,在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失去了信仰,而现实生活还没有确立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理念,部分人中学生对未来方向感到了迷失,人生目的不明确。正是找不到人生价值和人生方向让很多青少年的花季变成了“花祭”,让还未开放的花蕾过早地凋零。

    (三)分数上的“伪”道德,生命中的不谐之音

    中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是成人教育的关键所在,进而才进一步实施成才教育。但目前中学德育的道德教育中仅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以客观标准的答案衡量学生品德高低,只解决了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却不能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

    (四)心理上的难言之隐,个体生命的无依

    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惑、青春期的躁动让中学生常常处于孤独、焦虑、烦闷甚至是失落沮丧的状态。但身心发展还未成熟的中学生敢于坦言自己心理状态不大好,主动面对自己负面情绪的人并不多。

    二、走进生命,中学德育中背离生命本质的成因

    中学德育,是塑造未成年人心灵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针对上文提到的一些情况和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全社会的生命意识,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对中学德育进行探索,可以弥补中学德育部分不足之处,以期能改善德育实效。

    (一)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被认为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和人生的领悟。我国的传统文化有“贵性斥理”、“贵理斥欲”的因素存在。长期的封闭狭隘的自然经济使得个人只能以群体的意志行事,宗法等级的人身关系只能依附在神圣的共同体上,个体的存在是无力的也是无意义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又是更重视家族本位、社会本位和国家本位。

    这种教育在在强调竞争意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下严重制约了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挥。

    (二)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的浸染

    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升学方面。由于我国中学教育实质上仍是应试教育,学校虽然在理论上承认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完全贯彻这一点。“高考”、“中考”在学校教育中处在核心的地位,这样一来,迫于社会压力和家长的期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只能压缩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精力,片面追求升学率。

    (三)德育实施者不当的教育方式

    教师和家长等与学生亲密的人的言行具有强烈的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人病理性的语言对孩子致命的精神上的伤害影响非常长久。一定要一如既往地关注青少年全方位的教育,实施正当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使孩子爱上学校,获得快乐幸福的生活体认。

    (四)单一的德育评价标准

    在功利主义、理性主义在教育领域盛行的情况下,人类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的意识极度匮乏。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成为知识的暂时储存器,学习是“为未来完满生活的准备”,学习是为了以后产生更大的社会功利和个人利益。

    (五)中学德育教学与生活世界的分离

    教育产自于社会生活中,而且是与生活连为一体的。自从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后,教育与生活就出现了分离,教育的内容就开始摒弃日常的、完整的生活,而越来越走向科学,走向知识。科学世界能使人以简约、便捷的方式占有人类集体文化成果,但人是生成性,体验性的存在。如果让学生生活在“科学世界”、“书本世界”之中,而不是在生活之中,在教育中看不到学生个体的生命,也看不到学生对自己人生路标的探索。

    (六)认识和研究上的不足

    当教育仅仅沦为考试知识的传授时,学生也异化为学校的知名度和教师获得奖金的“工具”。当家长对孩子的投入希望得到回报时,孩子也异化成父母装点面子的“工具”。在这里听不到师生生命的对话和灵魂的交流,看不到亲子交流的浓浓亲情和拳拳之心,出现的只是一个个生命体孤独地行走在荒漠的情感世界里,独自背负着功利的包袱朝着目标前行。教育政治、经济功能的加强,却使其“忘记”了教育为人发展服务的本质功能,学校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学校成为获取知识以为谋取工作做准备的地方,成为人们的共识。于是乎,出现了大批有“钱”途、有知识、有个性而没道德、没思想、没人性的“人”,他们的精神状况非常不理想,迷茫、颓废、抑郁等充斥着整个社会。

    三、完善生命,生命教育让德育的本质回归

    中学德育工作中补充生命教育的内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生命教育丰富了德育主体的人格精神。其次,生命教育充实德育内容的人文精神。第三,生命教育创设德育环境的人性化。道德知识的教育过程最为重要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理解、触动、感悟。通过对全体公民进行普遍的敬重生命,建立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当整个社会的人们都关注生命,倾力于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必将改变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生命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为中学德育的开展提供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也为青少年育德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