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余学祥 陈卫卫
摘要: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又紧密联系。文章阐述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其观点如下:第一,人才培养需要相应的专业定位。第二,教学与实践需要有针对性。第三,顺应市场需求。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高高校知名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从而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育体系提供宝贵的意见。
关键词:高校;本科;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就业
高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用来培养高端人才,服务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自从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越来越大众化,加上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让中国更多的优秀学子得以圆梦高校,从而遇见更好的教师,接受最好的教育,结交更多优秀的同学。
目前,国内高校林立,专业丰富多彩,极大满足了各种学习需求学生的兴趣爱好。地理信息科学又名地理信息系统,早在2012年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就将地理信息系统改名为地理信息科学,简称GIS。GIS就是对地理信息进行描述、收集、处理、分析、储存、管理与应用的一类新兴学科。现阶段,每天都会产生数以万计种数据,如何从这些庞大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并加以运用和决策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注意。随着社会需求的加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也是越来越紧缺。
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地理信息科学这个新兴专业,但由于各个高校资源,科研能力以及生源等一系列原因,各高校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寻找出合适自己的培养模式,才能更大力度地培养出符合自己高校的优质毕业生。在此,笔者想以以下几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一、人才培养需要相应的专业定位
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但国内许多高校均已开设本专业,以此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优秀人才。比如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每年都向社会输出大量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同时,一些普通院校,如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滁州学院等,近些年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建树也是有目共睹的。虽然高校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专业,不过自身也要针对专业的实际情况、考虑专业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实际水平以及结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的客观条件,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这就要求高校要有自己合适的专业定位。办出自己的风采,培养自己的风格,同样可以为社会输出优质人才。我们知道,“大学教育目标中的大学生素质水平是有层次有区分的”,个体素质不仅包括“个人特殊性层面上的素质”,还包括“群体普遍性层面上的素质。后者反映了某一群体共同的现象特征”。例如,专业素质、科类素质和大学教育素质这三个层面的基本素质。每一所高校即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也会表现出差异,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校层面上同样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了学生专业素质整体的校际差异,同时也表现出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多规格的和多层次的。这种多样性的特点成就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方式的形成,促进了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现实的可能,将特色发展指定为一种战略选择,尊重每所高校的个性和特色,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之一。
笔者觉得,教育部提倡建设“985”“211”以及现在的“双一流”,不是为了突出谁,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分出个层次,让我们看到自己与上述高校的差距,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只有清晰地认清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最终培养出更加优质的毕业生。
二、实施针对性教学与实践
实践教学不仅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还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既然我们认清了自身所处的位置,就应该制定合适的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学生在高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培养的技能,无外乎在本科毕业后读研或者就业。读研的同学应当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外语的学习等。参加工作的同学应当注重工作技能的培养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锻炼等。这不是强调高校要区别对待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意识,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该往哪方面努力。以上,仅仅是用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如何理解“针对性”的一个分支。
“针对性”的另一分支就是在继承上创新。就像我们学习编程语言一样,子类在继承了父类的所有方法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特方法。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习不仅仅要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要求执行,还要有自己的想法。针对自己学校的实力以及学生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师范类院校注重理论学习和多学科拓展等,理工类院校注重实践和实验操作能力等。当然,扎实的专业素养是学生必备的技能。专业性的素质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的主旋律,伴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结合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高质量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条件是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基础”,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逐渐成为高校间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三、符合市场需求
高校人才的输出最终还是面向社会,因此社会是衡量人才的试金石。毕业生的道德水准是否高尚,思辨能力是否灵活,专业技能是否过硬,综合素质是否全面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形象。从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文件中可以看出,明确提出了“本科专业培育要有明显的优势、鲜明的特色,建设力度要不断加大,争取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引领其他高校学习”。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第一,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实际需求出发。专业结构的相应调整,人才培养的逐步优化,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培养出对国家经济有利,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第二,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应不断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作用应该相得映彰,紧缺人才方面的培养力度继续加大,積极向社会输出人才和智囊储备团。所以,依据办学的实际情况,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要对市场需要的各个层次人才的要求了如指掌,通过社会需求、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为目的进行制定。把本专业所在高校的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作为根本依据,强调科技创新为导向、将市场质量效益的专业发展思路为主力,从而为高校单位重点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做出科学决策。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专业培养目标的牢固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师资队伍技能水平建设逐步强化,积极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和研究创新平台,使之成为同层次、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典范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的宏图,引领和示范其他高校一起践行。
参考文献:
[1]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专业特色定位原则与过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82-83.
[2]胡建华.大学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J].江苏高教,1999,5:60-63.
[3]鲍建军.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实践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7-8):54-55.
[4]白解红,杨小云.把文化素质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推进[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33-34.
[5]叶文.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76-77.
编辑∕姜雯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