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亲子音乐分享共促幼儿独特成长
李爽
我们班小朋友自从遇到《小动物音乐会》这首乐曲之后,就特别钟爱它。于是,我和家长们分享了这首音乐作品,还把孩子们平时在表演区是如何理解、表演这首音乐的视频发到家长群,建议家长在家中也可以和孩子们共同欣赏、游戏,并欢迎他们把孩子的表现告诉我。许多家长都好奇地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欣赏这首音乐作品,并用各种方式记录下他们的表现。这些宝贵的记录真的帮助我发现了独特的幼儿。
比如,Tina妈妈反馈:“我和孩子一起聆听了这首歌曲。当听到里面的口哨、弹舌时,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Tina最近一直在模仿弹舌。她还要求我来吹口哨,而她则手舞足蹈地挥着手打节奏,并忙着说明这是李老师吹口哨,这是李老师唱的。我深深感受到音乐,尤其是这种韵律感强、节奏稳定的作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听时,Tina会追问是什么乐器,我就和Tina一起认识奥尔夫乐器。第三天早晨,我试着用这首曲子叫醒Tina,睡梦中宝宝竟然跟着节奏弹舌,慢慢醒来,少了平时的起床气。”
对此,我的解读是:Tina是一个非常喜欢来表演区的小女生,每次听《小动物音乐会》时,都会选择乐器来演奏。她常常能听出声音的变换,并自己去尝试换乐器,真的很棒。但看了妈妈的回复,我才发现,原来这首在我眼中挺简单的乐曲,还可以有那么多不同的感受。妈妈也很棒,利用Tina对这首曲子的喜爱,开发了起床音乐。
通过跟家长的衔接与沟通,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另一面”,他们的内心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我也欣喜地看到了家长的“另一面”,在陪伴的过程中开始发现孩子的独特想法,享受音乐的美好。
孩子们和《小动物音乐会》的相伴相知并未结束。我根据对不同幼儿的发现,又进一步与家长沟通,并在幼儿园支持孩子们继续探秘和尝试。就以家园表现反差最大的旦旦为例。
旦旦妈妈第一次发来了一段旦旦在家用肢体表现这首《小动物音乐会》的视频。在视频里,旦旦很开心、很兴奋,跟着音乐走着小碎步。旦旦妈妈反馈说:“他在家主动要求听《动物音乐会》。不知道他在幼儿园怎么样,会不会手舞足蹈(估计比较害羞),在家里倒是挺放飞自我的。我一直觉得他不是乐感很好的小朋友,但是音乐总是会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我们是否察觉得到。”
对此,我的解读是:旦旦从来没有在幼儿园表演区表现过,在家竟然如此活跃,真的让很惊喜!因为旦旦平时是一个很羞涩的男孩,不太爱表达,一般喜欢选择益智区的玩具。有时会被表演区的音乐吸引过来观看,但当我邀请他加入的时候,他就会笑一笑,羞涩地跑开。看到旦旦在家尽情表现的表演视频,我才发现,原来旦旦也是很喜欢音乐的,想参与。视频里的他走着小碎步模仿着小鸟飞,使劲踏步模仿大象,摇摇摆摆模仿着小鸭子……表现力非常强。
我很好奇是不是妈妈进行了什么有魔力的引导?可妈妈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她本身是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为了能和旦旦一起欣赏音乐,她很认真地查阅音乐的出处和相关赏析文章,没有找到就自己听,边听还边想怎么教给旦旦。后来发现这首乐曲很有意思,有很多乐器的声音,就决定以此为“教学点”。可是,实际情况出乎妈妈的意料,旦旦刚听到这个音乐就兴奋地说:“这个不是幼儿园表演区放的音乐吗?你听,这是小鸭子的声音,这是小马的声音……”然后越说越兴奋,就开始模仿起动物的动作。妈妈当时也很惊讶,原来孩子跟自己听的方向不一样,真有想象力!他感兴趣的不是乐器,而是里面的小动物。于是,妈妈把他的反应拍摄下来了,并夸赞他:“宝贝真棒,妈妈都没听出来,你想知道妈妈都听到什么了吗?”旦旦欣然同意。于是,两人又一起欣赏音乐,寻找妈妈听出来的乐器声……
事后,妈妈特别跟我感慨:“亲子欣赏音乐并不是在网上看分析文章,然后把它告诉孩子。否则,孩子还不一定能理解我在说什么,是我想得太复杂了。孩子的想法是靠自己听音乐感受出来的,每个人都不一样。”
家长对教育的领悟着实让我佩服。面对喜爱音乐、但在幼儿园不太敢表现的旦旦,我又可以做什么呢?我决定利用一下妈妈发来的视频。
第二天,区域游戏一开始,我就找到旦旦,邀请他参加表演区的音乐会,但是被旦旦拒绝了。我拿出他在家表演的视频给他看,问:“这个小朋友是谁呀?跳得那么好!”旦旦腼腆地笑着说:“我。”我接着问:“你跳得真不错,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还能根据音乐模仿里面的小动物。你在家跳得那么好,为什么在幼儿园就不表演了呢?”旦旦想了想说:“小朋友太多了,怕。”“怕什么?”“怕他们笑我。” 旦旦说。
我鼓励他:“旦旦跳得那么好,小朋友是不会笑话你的。跟我一起去尝试下,好不好?”旦旦终于答应了。尽管表演时旦旦还是放不开,动作幅度比较小,但是他可以准确地区分出来音乐的变化。我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听出来音乐到这里就该换小动物上场了呀?”旦旦露出了笑脸:“你听里面有三角铁声音的时候,就换小动物了。”旁边的萌萌听到以后,钦佩地夸他真棒。这下,旦旦可更兴奋了,动作幅度也比刚才大了,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过了两天,旦旦悄悄跟我说:“李老师,我跟妈妈昨天又听《小动物音乐会》了,里面不是有乐器吗?我们家都没有,妈妈说让我上幼儿园来试试是不是那个声音的。”我马上答应,带着表演区的小朋友来到幼儿园的乐器室,听音乐来找相应的乐器。孩子们非常认真地找,不时地跟我说:“李老师,停。我听听是不是这个乐器的声音。”旦旦说:“小鸭子的音乐是响板。”土豆说:“你看響板长的是不是就像鸭子,哈哈哈哈哈……”大家开心地一边听音乐一边找乐器。
旦旦妈妈这次的反馈是:“谢谢老师开展这样的活动,我家旦旦比以前自信多了,与小朋友交往的能力也提高了,而且通过这次活动还在不经意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爱上了跳舞和乐器。现在,在路上要是听到音乐,总会问我:“妈妈,这是钢琴的声音吧?跟李老师弹琴的声音一样。”“这是鼓声,咚咚咚……”我本来是一个不喜欢音乐的人,现在被孩子感染也开始关注了,在工作闲暇的时候放放轻音乐来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觉得音乐真的是很神奇的存在。”
此时,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与幼儿、家长一起同生共长的状态。在分享音乐和相关事情的过程中,我们有了共同关注、谈论、探寻的事物,共同参与其中,分享彼此的感受和发现,进而不断生发新的探索点。我也进一步理解了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每一名幼儿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独特,依据这些独特来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