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考

朱华
摘要: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高校特别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一项战略选择。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和优势,但也存在着产学研结合松散、学科聚合效应较弱、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和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亟须通过加强战略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国际协同、组织协同提升行业特色型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提高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双一流”;产学研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8)02-0104-04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多种技术集成创新的特点,科技创新也逐渐形成新的模式,即从“单兵作战”模式向跨区域、跨国别、跨组织的开放式协同科研模式轉变,协同创新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伴随科技发展的这一趋势,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特征越来越明显,高校发展与行业企业和区域发展的互动性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部署下,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以行业特色型高校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作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如何强化特色、整合资源,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努力实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理论的一个分支,由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1971年,赫尔曼·哈肯在系统论中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指出协同是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通过协同能够产生1+1>2的效应。[1]之后,协同的概念逐渐被运用到管理、经济等多个领域。协同创新可以理解为实现创新的组织方式——通过加强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内外部的交流、合作,构建其有序架构,更加高效地实现创新。[2]从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实践来看,协同创新主要的运作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创新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通过合作共享,把最优秀的人才、团队或机构聚集起来,构建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平台、模式和机制体制,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
从宏观政策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得到重视。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协同创新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念及其内涵逐步明确,逐渐形成社会广泛共识。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选择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经济社会和大学互动发展的桥梁,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斯坦福大学是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后起之秀,20世纪初还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大学,到1985年被评为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飞跃发展,归功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而这一模式能够成功主要归功于两个人:一位是斯坦福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胡佛,他为斯坦福大学确立了“产学结合,求真务实”的办学方针;另一位则是被称为“硅谷之父”的弗里德利克·特曼,他提出了建立学术界和产业界合作伙伴关系的地域优势模型——产业大学模式,并先后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斯坦福研究所和工业园,从而造就了举世闻名的硅谷,而斯坦福大学也凭借硅谷得到了飞跃发展,成长为一流大学。[3]
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选择。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力量。2012年,国家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引导高校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教结合和产学研结合,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其中遴选条件中就要求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都必须有一流的社会服务和贡献。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中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是“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路径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39所国家“985工程”院校中,行业特色型大学约占1/2;在112所国家“211工程”院校中,近50所学校为行业特色型大学。行业特色型大学多是在建国初期为培养国家工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而组建成立,曾隶属于某个行业或部委,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专门的服务面向。行业特色型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国家重点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服务、支撑、引领行业发展中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4]
《实施办法》提出要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异化发展,并要求“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三个面向”和“三个突出”(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三个面向”和“三个突出”强调了高校发展要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前沿结合起来,鼓励高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这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引领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发展定位、强化协同创新,将几十年办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转化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才能巩固和提升其在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逐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二、行业特色型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
(一)行业特色型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和优势
从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起源看,1952—1953年国家开展院系调整,组建了石油、地质、矿产、医药、农业、林业、政法、水利、电力、财经、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的专门院校。这些学校自建校起就走上了产学研结合办学的道路。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建校之初,各专业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就是由教师和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制订的,第一批教材也是教师将在行业企业中收集的技术资料与国外先进技术相融合的结晶,学校组织的第一次毕业设计也大都是围绕行业企业生产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展开并邀请行业企业的科技工作者指导的,这些优良传统都在以后的办学中得到了保持和发扬。
20世纪末,随着国务院一批部委的撤并以及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指导方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行业特色型大学从原隶属单位划转到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在继承产学研结合办学传统的基础上,行业特色型大学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机制。一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行业特色型大学纷纷与教育部、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签署共建协议,从组织和机制上保证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二是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行业企业在学校设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校企对科研课题进行联合攻关;学校也经常组织教授专家团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三是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行业企业依托学校通过各种模式培养紧缺人才,进行定向复合培养;学校在企业建设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基地,从企业聘请一批专家作为兼职教授。
得益于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行业特色型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在第三轮(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共有50所高校拥有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其中有35所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占70%;115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含并列)中,行业特色型大学拥有62个,占539%。此外,有164所中国内地高校拥有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前1%的学科,其中行业特色型大学100所;有26所中国内地高校的4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包括7所行业特色型大学的10个学科。[5]行业特色型大学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和鲜明的学科优势,在服务行业企业发展中提升了学校影响力,奠定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行业特色型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行业特色型大学虽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审视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经济社会的互动,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产学研结合较为松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政府之间的关系被打破,原行业、部委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支持和投入逐渐减少。虽然很多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地方政府间采用“共建”的方式巩固原有关系,但从实施效果上来看是形式大于内容,产学研结合较为松散。
2.学科聚合效应较弱。协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多学科交叉融合,以解决行业复杂技术难题。但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门类较为单一,基础和支撑学科不强,仅靠优势特色学科往往“独木难支”,学科聚合效应很难发挥,不利于开展重大技术难题的协同攻关。
3.成果转化能力不够。成果转化能力不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的科研工作側重于学术价值的评价,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重视不够。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高校科研人员难以直接深入地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无法实现有效对接。在协同创新机制上,大多数高校没能够形成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很多成果没有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难以持续引领行业创新。
4.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未能真正建立。从目前产学研合作态势看,行业特色型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多是以项目的形式来推进协同创新,基于各方利益驱动的自主性协同创新模式尚未成形,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未能真正建立。
从以上分析来看,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长期的产学研结合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但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一流”建设形势下,传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满足不了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于持续创新能力和重大创新成果的需求。这就需要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探索上有突破性进展,探索行业特色型大学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协同创新,将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转化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促进高校、行业企业创新动能的充分释放。
三、对行业特色型大学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要建立产学研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力匹配、发展耦合的创新机制,最大程度释放创新活力。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围绕着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将产学研结合特色转化为协同创新优势,本文有以下建议:
(一)加强战略协同,做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
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实现与产业、行业以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首先需要进行战略协同。一方面要深度调研论证合作各方的规划目标、发展定位、价值导向以及资源需求,增强对合作各方的目标认同、价值认同,制定体现共同目标导向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要围绕规划目标和合作愿景,按照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大主线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路线图。学科建设重在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凝练方向,加快学科群的建设,构建有利于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科技创新重在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探索,形成学术创新的高地;人才培养重在根据行业创新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二)加强校企协同,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集群和成果转化平台
一是瞄准科技前沿和行业战略需求,联合行业企业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积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在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薪酬制度、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形成综合改革特区,解决传统产学研结合结构松散、合作不紧密的问题。二是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交流,密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提升区域影响力,为所在区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人才支持、文化辐射和国际化平台支持。三是大力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鼓励和引导教师与行业企业加强对接和互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企业急需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促进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园区等,健全校企合作成果的转化机制和利益风险分担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強校校协同,实质推动行业特色型大学联盟建设
借鉴法国实施的“高校共同体”建设,成立行业特色型大学创新联盟,推进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一体的高校组织模式改革,促进行业特色型大学之间深入开展学科协同,发挥集群优势,力争在国家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解决交叉领域和新兴领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科技问题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成果,以破解行业特色型大学优势学科势单力孤、聚合效应不强的问题。
(四)加强国际协同,努力构建国际合作基地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行业特色型大学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协同创新,以一流学科为引领,有效地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建设优势领域的国际合作基地,开展实质性、高水平、可持续的国际合作,实现从单纯的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向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国际合作基地转变。
(五)加强组织协同,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于政府与产学研各方联合在一起,形成组织之间相互耦合、协同共赢的发展机制。政府应深入整合产学研各方及其他社会资源,引导外部需求,激活产学研各方内生动力,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高校与行业企业可启动从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集群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项目,资助产学研各方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并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纳入“双一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7):29-31.
[2] 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4-16.
[3] 周少南.世界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M].第1版.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4-79.
[4] 邓秀新.围绕一流学科目标定位 引领行业高校特色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26-28.
[5] 王焰新.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和行动[EB/OL].(2015-11-05)[2017-01-18].http://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5n/2015_zl53/201511/t20151104_217642.html.
责任编辑:赵 玲
A Study of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mo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of Industry-base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ZHU Hua
(Office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ational policies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and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strategic option and key approach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industry-based universities. The industry-based universities have the basis and advantage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novation, while there exist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loose cooperation withi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unobvious effect in subject aggregation, weak ability of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imperfect long-term mechanism.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strategic, school-enterprise, interschool, intern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erving national strateg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subject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dustry-based universities; Double First-Clas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novation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