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宝宝》情境化赏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沉浸式欣赏,学会结合情境表达观影感受。
2.多角度思考,学会针对同一素材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辨性解读。
3.情境化写作,通过模拟真实写作情境,树立写作时的读者意识、目的意识。【教学重点】
对同一素材进行多维度、思辨性解读。【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真实写作情境,树立写作时的读者意识、目的意识。【课时安排】
1课时。【设计思路】
周子房教授将当下中小学写作教学面临的问题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即写作情境的缺失、学习目标的失当和过程指导的缺位。本次情境化赏写教学,笔者设想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任务,创设具有高度真实感的写作情境,并辅以一定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树立写作时的读者意识、目的意识,同时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为此,笔者选择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这个写作素材,以此作为情境创设的依托,开展一次以思辨和表达为主线的情境化赏写活动。【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
沉浸式观赏《包宝宝》动画短片,关注写作素材中呈现的细节,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包宝宝》这个素材的可读性不仅在视觉元素本身,而且在深藏于影像资料背后对东方家庭、教育、文化承袭的概括和梳理。这个话题的层次感很强,并且跟学生生活的贴合度极高。作为情境化课堂的教学资源,这个素材能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层层深入的剥洋葱式思考,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
二、多维度“赏”
引导:网络时代,每个人的發声途径越来越多,但是在不同途径、不同情境之下,我们发声的方式和特点是不同的。
任务一:走出影院,或者看完视频时,发一条朋友圈,随手记录你的观影感受。
充分尊重学生的回答,注重课堂生成,依据学生的回答予以引导,不断强化该任务的情境特点,引导学生进入模拟的真实情境。
明确:这个任务的时间是“刚看完”,对象是“我好友”,目的是“谈感受”,媒介是“朋友圈”,状态是“随手记”。这些要素决定了此时表达的内容具有瞬间、感性、主观、多变、浅层等特点。进行任务型作文写作时,需要分析任务特点,进入写作情境。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小任务,引导学生树立作者、读者、目的、媒介等情境化写作意识,为整节课定调。
情境转换:看完影片后,你意犹未尽,想到专业影评社区看看别人怎么评价这部电影,于是打开网页进入“豆瓣电影”社区。在浏览过程中,你惊讶地发现了各种不同声音:
短评1:这是近几年最惊艳的附送短片。包子=宝贝儿子,这种借物抒情的方式虽然很直白,但华人家长对子女那份自私又无尽的爱,被展现得既温和感人,又真切有力。
短评2:黑暗讽刺混搭强行温暖和解,我觉得这是个恐怖故事。母亲对儿子病态的控制和依恋,恨不得一口吃了他,让人冷汗涔涔。
短评3:如果中国人还会被这种情感所感动,那老一辈养儿防老的观念就永远无法消除。
任务二:看到不同观点后,二刷影片,发一条短评到豆瓣社区,参与打分讨论。
情境分析:这个任务的时间是“二刷影片”后,对象是“知性网友”,目的是“参与讨论”,媒介是“专业社区”,状态是“思考之后”。
学生结合以上情境要素,在课堂学案上进行短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教师提供影评知识,作为学习支架。
知识支架: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评论。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解释影片所表达的主题。
展示学生短评,开展评价、讨论。
设计意图:以网络社区针锋相对的观点,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并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结合家庭、社会、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辨。
三、情境化“写”
情境转换:短片获奖后,引起了广泛讨论,众说纷纭:
电影导演说:“你们的故事一定要大胆地讲出来,让全世界倾听,因为美好的故事会感动人,会让他们产生联想。其实我自己也是一个母亲,所以我非常能理解《包宝宝》中母亲的心态。”
媒体记者说:“华裔导演石之予,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扎实功底,讲述了一份东方人内心最柔软的期盼和守候。虽然《包宝宝》有特定的文化属性,但是反映的却是普遍存在的世界性话题。该片用充满中国韵味的形式,向世界展现了华人家庭生活的浓浓亲情。”
社会学家说:“片中的妈妈并不是一个单身女人,她有一个丈夫,只是这个丈夫很少出现,几乎是透明的。正是包爸爸在家庭中的失位、缺席,才导致包妈妈把整个身心放在了包宝宝身上,倾注了过度的焦虑。国人以孩子为家庭重心,是家庭关系普遍失衡的真实写照。”
心理学家说:“实际上,《包宝宝》是一部充满心理象征意义的动画短片,把华人社会里隐形的亲子关系问题以具象的形式反映出来。比较突出的是包妈妈吃掉包宝宝的桥段,其实它在心理学上象征着吞噬,母亲吞噬了儿子的自我,在心理学意义上儿子丧失了活力,真实的自我消失了。”
任务三:假设你有个微信公众号,请以自媒体人的身份,选择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一篇推文。
情境分析:这个任务的时间是“看了各种对影片的评论”后,写作对象变成“关心此话题的所有读者”,写作目的可能是“现象研究,树立观点,形成影响”,写作媒介是“自媒体平台”,写作状态变成“纵观各家观点深入思考,谨慎下笔”。这些要素决定了此时发表的文章要有吸引力、有话题感,拥有理性、客观、深刻、严密、新颖等特点。
学生结合以上情境要素,在课堂学案上草拟写作提纲。在拟写过程中,教师提供有关影评特点的推文,作为技能支架,并印发两篇推文,作为范例支架,以辅助学生完成任务。
技能支架:影评具有原创性、独家性、时效性、非认知性、互动性等特点。自媒体写作技巧:找准定位,坚持个性和个人观点,紧扣热点,借助情绪,直击痛点。
范例支架:略。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写作任务,通过“推文”这种新型网络文体的写作,进一步加强学生写作时的读者意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以上三个任务,我们探讨了这节课的核心话题:不同情境决定不同的发声方式和文本特点,不同的发声方式和文本特点又产生不同的发声效果。我们从中看出了不同情境对写作文本构成的巨大影响,这就是我们强调真实情境写作的意义所在。大家在写作时,心中都该有个读者,你要考虑读者是谁、写文章给读者的目的是什么,最终决定你要把怎样的文章呈现给读者。
五、体验运用
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情境任务。
2019年电影春节档,伴随着红火的票房,《流浪地球》一时间成为话题热点。其中,“《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口号在媒体和大众间播散开来。《新华社》也发表《〈流浪地球〉或開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评论文章。但也有网友认为这是一种自嗨的说法,只是一个宣传噱头,电影本身存在诸多硬伤,影片评分从最初虚高的9.2分下跌到现在的8分以下,就是一个明证。
对此,你怎么看?请发表一段短评,参与话题讨论。
参考示例:(1)虽然不是第一部科幻片,但的确刷新了国产科幻片水平的上限。之后的国产科幻片,观众会更加关注影片品质。目前砸下重金的科幻片,特效做得很炫酷,故事成分却全是水,编剧一定是对科幻有什么误解。这也是国内科幻片编剧断层,无法支撑其形成工业链的一个原因。所以所谓“科幻元年”,我只能呵呵一下,但这部影片确实有它独特的位置。(2)《流浪地球》只能当作一个孤例来研究,其现象级表现很难复制。按照《流浪地球》的制作困难来讲,国内科幻电影完全没有匹配的工业支撑,完全是以“兵来将挡”的土法炼钢模式在一步步探索,距离成熟工业、模式化批量制造还有相当距离。
2.很多质量精良的电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实生活,对现实构成影响、冲击甚至改变。例如韩国影片《熔炉》根据光州一聋哑人学校教师性侵儿童的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上映后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推动了国会对性侵量刑标准进行修改,最终使《熔炉法》立法成功。
请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并说说该影片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参考示例:(1)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紧扣拐卖儿童这一社会问题,引发了一场关于制度漏洞、养育观念、家庭伦理的大讨论,并呼吁、推动“买拐同罪”,形成了只有消除买方市场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拐卖儿童的共识,倒逼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2)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扎实佳作,影片以其反映社会生活的高度写实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看病难、看病贵的“穷病”激起了人们的共鸣,真真实实地扎到了现实社会大众的生存痛点。影片热映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务院相关医药改革政策的出台。
六、板书设计
魏昌富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其学习任务从“发朋友圈说观影感受”“到豆瓣社区写短评”到“微信公众号推文”,层层递进,在情境创设上富有层级性,能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地表达。
魏老师充分考虑到“任务分析”,在学生完成特定写作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写作时间、对象、目的、媒介、状态等要素,强化写作者的读者意识和目的意识,凸显情境化写作的核心要素。同时,为确保写作任务的顺利开展,魏老师结合学情,给学生搭建了分析、知识、技能、范例等多层面的“学习支架”,提供了可操作、可实践的路径,给出了基于“写作过程”的辅助和支撑,且适切度高。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层级性任务的过程中,可增加运用语言的机会,增加思维锻炼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点评:郑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