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吴 斌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北京林业大学已从一所单科性的林业院校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经、文、法、哲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形成了以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为主,继续教育、留学生和在职进修为辅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办学实力位居全国农林高校前列。学校发展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始终坚持自身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不断调整和明确发展定位与办学目标,走出了一条坚持以林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学科为特色的办学道路,促进了学校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突出办学特色的主要做法
1.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抓住发展机遇,于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由单科性林业院校向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迈进,翻开了学校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1996年成为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后,学校进入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划归教育部直属后,成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的高校,办学规模和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2年以来,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北京林业大学”和“如何建设北京林业大学”两个问题,学校对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讨论。在2005年2月召开的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上,顺应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林业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结合实际,对今后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谋划,提出了中长期的奋斗目标,并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学校明确提出,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使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大幅度提高,特色和优势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若干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整体办学实力居全国农林院校前列,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林学、环境、生物学为特色,农、工、理、管、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2.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重点,构建多学科的学科体系
“十五”期间,学校以优势学科建设为重点,优先发展前沿学科,以新兴学科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组建若干个学科群,大力推动学科交叉与交融,通过创新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带动高水平人才培养。在学科管理方面,落实学科建设责任制,集中资源办好优势学科。学校不断强化学科建设管理体系建设,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将学科建设职能调整到发展规划处,统筹“211工程”和学科建设工作,制定了加强学科管理责任的有关管理办法,定期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启动了校内学科评估工作。“十五”期间,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特色学科建设尤为突出。
通过“211工程”建设,学校形成了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建设向学科群建设的转变,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主干的、特色鲜明的生态环境、森林资源、园林、生物技术、林产材料技术与装备、经济管理6个学科群。学校围绕生态环境建设,以重点学科为核心,以学科交叉和新生长点为发展主线,通过传统学科与现代生物科学、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领域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相应学科向智能化、自动化和基础性研究方向的发展,学科研究领域亦有较大拓宽,同时还促进了一批新学科点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学科建设的内涵,提升了学科的综合水平。
为了适应国家对环境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资源优势,学校还适时组建和调整院系结构。学校于2004年和2007年分别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得到了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的肯定和支持。目前,学校还设有林学、水土保持、园林、生物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工学、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理学、外语、成人教育、国际教育等共15个学院。
3.强化特色优势,推进科技创新
坚持科研目标管理,全方位争取科研立项。学校坚持推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全面参与国家林业与生态环境科技战略研究等大量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经费居农林院校前列。“十五”期间,学校在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和国家高新技术研究项目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承担“973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22项;获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30余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6项。2006年,新签纵向科研合同项目140余项,合同总经费1.25亿元,名列教育部直属高校第四位,发挥了学校在行业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主力军作用。
整合优势资源,狠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学校立足实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加大校内教学科研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自2004年开始,学校先后启动多项挖潜改造工程,增加办学资源2.6万余平方米,其中旧图书馆改造成为近1.2万平方米的综合科技实验大楼,为国家花卉工程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学校获准建设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6年,“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被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野外实验观测台站。
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切实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成长。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中青年教师培养、“梁希学者”特聘教授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和实施办法。2006年,学校投入500万元,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实施定向培养;加大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与培养力度,规范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校、院两级通力合作积极延揽人才;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启动面向海内外的“梁希学者”特聘教授计划。“重大林业病虫灾害预警与生态调控技术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2006年创新团队,5名教师入选教育部2006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强化支撑意识,主动服务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2004年,学校率先在国内高校中组建自然保护区学院,抢占学科制高点。2007年环境学院的建立,加速了具有林业特色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学校先后与北京、湖北、内蒙古等地的林业部门签订了科教合作协议,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林区开展科技攻关。发挥学科优势,实施“志愿者培训首都生态林管护员接力计划”,对4万余名生态林管护员和乡镇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针对林业建设的热点问题先后举办高端研讨会;为林业主管部门和科教界搭建高层次的交流平台,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为林业发展出谋划策;积极组织以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针对林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大量国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
4.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中,本科教育仍然是基础,在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5年,学校以评估为契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把本科教学工作摆在中心位置,走质量和特色的内涵发展道路。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校内培养与国内外引进并重,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挖潜改造三项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实施以“三精一名”为主体的“教学质量工程”;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建立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重视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频频获奖。
5.稳健推进管理改革,为学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体制管理人、体制促进人、体制改变人的重要作用,认真研究管理体制改革,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一是总结二级管理试点单位的经验,提出校院二级管理方案;二是启动了新一轮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强化资金管理,科学编制财务预算方案;四是大力推进产业体制改革,深化后勤管理改革。
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进一步思考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谋划学校的发展思路
追求办学特色,需要着力于认识、把握校情,包括学校的办学历史,内在状况和外部环境以及它们的长处与缺陷,在此基础上对现实状况进行分析与整合。因此,要创建办学特色,一方面应该尊重业已形成的优良的办学传统,巩固和强化已有的优势;二是在已有优势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使传统办学特色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具有时代意义和竞争优势的新的办学特色。因此,学校在巩固和发展原有优势特色的基础上,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思考学校的定位与发展目标,谋求和发展新的特色。
2.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按照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做好学科规划。学科结构不仅决定着学校的类型和特色,而且也制约着学科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学科结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办学者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学科传统和实际条件主动建构的结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能够取得原创性的成果。以工、农、医、财经、政法等应用性学科为主的大学,在加强特色学科的同时,应有重点地发展基础学科,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加快学科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论是内部机构的设置还是学科资源的配置都强调遵循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发展规律,其内部管理体制既有利于学科的分化,也能促进学科的综合。相比之下,我国重点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则基本上是按照学科分化的特点设计的,各院系自我封闭、独立发展,即使在同一院系的不同组织之间也存在着沟通协作不畅、资源共享困难的问题,这就非常不利于学科的综合发展。因此,重点大学应该借鉴世界高水平大学学科组织的特点,加快推进以促进学科综合发展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3.加快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建立公开透明的机制,着力引进和培养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要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任职并开展合作研究。同时,也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青年学者前往国际一流大学进行访问、进修、深造,扩大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要着力进行学科队伍整体建设。学科建设的根基在于学科队伍建设。只有建设一支一流水平的学科队伍,才能建成一流水平的学科。一流水平的学科队伍,不仅表现为其学科带头人具有一流水平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而且还要求这支学科队伍群体应具有一定的水平和实力。因此,在学科队伍建设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更要重视学科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设和水平的提高。
4.继续深化教学、科研和管理改革工作
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继续整合教学资源,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跟上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要求。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修订和调整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用科研成果来完善本科教学的内容,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引进科学的概念,抓科学素养和基本的科学训练。加强教学管理,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学动态监控。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要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激发研究生和导师的创新热情。支持研究生大胆开展创新性强,尤其是具有原创性课题的研究,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设立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资助学生独立选题、自主创新,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三助”功能,做好研究生德育工作。创造条件,接收更多留学生,同时鼓励优秀学生到国际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科研改革要坚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国家重大基础和科技问题研究。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大胆自由的探索性研究。加强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前沿领域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研的最新动态。制定和完善科技管理改革办法和科研激励约束机制,改革教师科研工作考核评定办法。
管理改革要根据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基本管理准则,逐步形成符合高水平大学运行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学生会和民主党派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坚持校务公开制度,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实行学校的民主管理。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在教学管理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建立一支适应研究型大学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管理队伍。
[责任编辑:蔡桂兰]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