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职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近年来,高校逐年扩招,高学历的人数日益增加,就业形式愈发严峻。江苏省首届乡村定向师范生即将走入工作岗位,但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职业发展遭遇困境,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分析:小学教师学历的发展历程;学历含金量“缩水”的现状;定向师范生职业发展的前景。针对所遇困境,从三个方面探索师范生职业发展的出路: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加大专业培养力度,提高毕业门槛;完善定向培养制度。
关键词:师范生;职业发展;困境;出路
随着国家财政对教育的大力投入,高校近年来的逐渐扩招,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普及化的状况。与之相应的是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招聘门槛也越来越高。两相映照下,学历逐渐呈现“缩水”的趋势。《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乡村定向师范生在五年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政策的强制性限制了乡村定向师范生取得更高学历的诉求,使得定向师范生对职业发展的前景预估产生了担忧。乡村定向师范生多是为乡村地区培养的小学教师,且江苏省首届乡村定向师范生即将在今年8月陆续走向工作岗位,研究的展开迫在眉睫。
一、乡村定向师范生职业发展所处困境
(一)小学教师学历的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培养主要经历了从中师到专科,再到本科,甚至今后有向研究生发展的倾向。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将“中师”作为小学教师的主流学历,多年来未曾变过,可以说过去近百年的“中师”层次的教师队伍担起了基础教育的重任,可见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当大的“保值性”。但随着国家逐渐重视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师”这个学历层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换之以专科、本科为主的学历层次。2001年,小学教师中专科学历所占比重为58.46%,本科学历所占比重仅有987%,很明显,专科学历在这一阶段的小学教师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数量仍处于起步状态。到2019年,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的数量仅为21.76%。而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近70%,不但如此,有7.6%的研究生学历加入了小学教师的阵营。[1]
由此可见,近20年的时间里,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逐渐增多,且呈加速趋势;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逐渐减少,日益被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所取代。不难预判,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在不久的将来,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也必将成为历史。乡村定向师范生被强制不允参考脱产研究生,极大的限制了定向师范生取得更高学历的诉求。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不难想象,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会面临同二十年前的“中师”相类似的命运。这较大地影响了江苏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履约意愿和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规划。
(二)学历含金量“缩水”的现状分析
“唯学历论”主张甚嚣尘上,对学历含金量的“缩水”负主要社会责任。在当今社会中,学历主义将高能力等同于高学历,低学历等同于低能力。尤以各招聘单位的行为为甚,对于非“双一流”高校出身的求职人员的漠视让人心寒,即便是荣衔满身也难敌名校的一纸文凭来得讨人喜欢,以致埋没人才、错失人才的情况屡屡出现。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对高学历、名校学历、留学经历的盲目推崇更加剧了普通高校学历含金量的日益“缩水”。
师范院校毕业低门槛与对师范生日益增长的社会高要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当前形势下,几乎所有本科层次的师范院校都存在逐渐远离纯粹的师范教育,积极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的现象。调查走访中发现,近七成的乡村定向师范生表示,委培高校对乡村定向师范生缺乏关注,所授课程多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普遍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部分定向师范生对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产生了畏难心理,出现了实操能力短板的情况。由此可见,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的专业培养力度不强,毕业门槛较低,应当履行的培养优秀一线教师的义务尚未尽到,致使一批浑水摸鱼的大学生如期拿到象征着合格身份的“双证”而流入社会,降低了社会对普通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的信任程度,损害了应届师范生的社会形象,冲淡了学历的“含金量”。随着就业形式的逐渐严峻,社会上对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集中体现在对学历的要求上。尤其是望子成龙的众多家长,更是在学历“缩水”的浪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而,对于不能报考脱产研究生的乡村定向师范生而言,不失为学历与就业的双向挑战。
近年来,全日制本科以上各层次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旨在培养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此外,通过自考本科、成人高考等方式,取得非全日制本科学历的群体也在逐渐扩大。2020年初,教育部又发布了扩大专升本、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及恢复第二学位招生的政策,其中,对研究生学历的扩招平均达20%以上,部分省份甚至高达50%。可见,政府通过政策下达,拓宽了学历提升的平台,自然也从根本上增加了高学历的人数,降低了学历的“含金量”。
(三)定向师范生职业发展的前景预估
调查数据显示,有56.7%学生表示乡村地区发展空间狭窄、上升路径少,缺乏学习锻炼的机会,乡村各种基础设施也不完备。乡村地区落后、贫穷的面貌难以留得住优秀教师。根据调查发现,有68.6%的定向师范生表示,五年服务期满后会离开乡村,回到城市。而根據目前学历“缩水”,定向师范生不得脱产考研的实际情况,江苏省首届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履约意愿将较大程度上受到该情况影响,部分原持如期履约态度的定向师范生可能会产生违约的想法,这不利于乡村振兴计划总体布局的开展。
二、乡村定向师范生职业发展的出路
(一)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社会应引导公众与用人单位更为理智的权衡能力与学历,摆脱以往的“唯学历论”,杜绝将学历高低作为评价人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2]在用人单位招聘时,要综合考量求职者的能力水平,将求职者从学历上“松绑”;在选拔人才和职位晋升时,更要做到唯才是举、唯贤是举,变革传统组织人事和人才选拔制度,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才学的良好氛围。江苏首届乡村定向师范生虽然政府承诺“有编有岗”,但不同的师范培养院校之间仍会形成歧视链,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部分定向师范生的感情。更有甚者,过分看重学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会影响到选岗的公平、公正。同时,引导公众更多的关注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奉献精神,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真正为乡村送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而准备。
(二)加大专业培养力度,提高毕业门槛
师范院校应承担起培养一线优秀教师的重任,将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到专业教学和技能培养上来,一心做纯粹的师范教育。在课程选择上,高校应更多的为师范生选择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提供更多的演课、实操的机会,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师基本功素养,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奉献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师范生逐渐养成喜欢课堂、热爱学生、忠于教育的情怀。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增加教师资格证考试难度,侧重于面试中的演课环节,提高获取教师资格证的门槛,从源头处为教师队伍建设把好优选人才关。针对部分师范生生活缺少目标、学习动机不足,“旷课”“挂科”屡见不鲜的情况,高校应建立惩罚机制,视情况采取“留级”“吊销学位证”“劝退”等措施。坚决杜绝让一批“劣质品”流入社会,降低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公信力的情况出现。当前,首届定向师范生即将走入工作岗位,为学历“保值”刻不容缓。
(三)完善定向培养制度
数据表明,有近64%的定向师范生表示,五年服务期限偏长,限制定向师范生学历提升的空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定向师范生的履约意愿。故而,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服务年限重新考量,弹性化处理从教时间,提升定向师范生的履约意愿。针对“五年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的规定,政府也应适时做出修改。一方面,可让定向师范生再次签署新协议,在不违反服务乡村的前提下,尊重定向師范生报考更高学历的诉求。另一方面,在不改变原有协议基础上,政府应为定向师范生报考在职研究生学历提供便利,安排部分高校招录在职研究生向乡村定向师范生倾斜,满足定向师范生获取更高学历的诉求。要真正做到,制度上给人“松绑”,待遇上为人“引航”。在定向培养制度中,应明确建立乡村教师福利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扎根乡村、建设乡村。正如Walker等人(2001)所言,政策的设计并不是为了最佳预估未来,而是通过保持灵活性来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3]因此,完善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制度,让定向师范生有取得更高学历的可能,不仅利于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预估,也对增强乡村定向师范生履约意愿强度大有助益。
参考文献:
[1]侯小兵.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的趋势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02):73-79.
[2]董琳.浅析高职学历含金量缩水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知识经济,2011(03):87.
[3]Walker,W.E.,Rahman,S.A.,Cave,J.,2001.Adaptive policies,policy analysis,and policymaking.Eur.J.Oper.Res.128(2),282-289.
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级重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苏北乡村定向师范生履约意愿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914436001Z)
作者简介:龚雨露(1998—),男,江苏宿迁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