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摘要】“一带一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化脚步加快,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日趋紧密。中国在融入国际化市场的同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加大。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新起的英语分支专业,不论是在教学、教材、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体系及师资方面都存在众多不足。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提升靠教学。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它旨在培养学生在商务情景中的英语交际能力。从需求分析理论出发能更好地促进商务英语教学,培养商务英语人才。
【关键词】ESP;需求理论;商务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赵瑞楠(1989- ),女,山东淄博人,广东理工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第二外语教学,翻译。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6年广东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商务英语专业开放式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GG2016017。
引言
“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意味着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商贸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对懂商贸的外语人才需求逐渐加大。这类外语人才不仅要熟练应用英语,更需要对商务贸易精通了解。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为商贸交流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在众多民办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认识模糊,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评价标准缺乏科学依据,精通商务专业知识的师资力量匮乏。
需求理论作为ESP的核心理论,主张在学生上课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方式、学习目标进行深入了解,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堂教学上按需分配,以满足学生的情感、認知和学习目标。
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突出了外语工具性、实用性的特点。不断培养一批兼具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知识的外语人才势在必行。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模式上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迎合市场的需求。
一、ESP需求分析理论
20世纪60年代ESP开始在西方国家兴起,80年代得到广泛传播。ESP全称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译为专门用途英语,旨在教授学生在特定领域或行业所需要的英语,因此其具有专门性、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特点。EGP全称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译为通用英语,旨在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化.此种英语教学为纯语言类教学,其目的性、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学生在特殊场合、行业、领域的英语需求。尽管ESP在国内起步较晚,但相对比EGP来说,ESP更能体现学习者的专业、职业需求,因此得到广泛的推崇。
Hutchinson&Waters;将“需求”分成“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其中“目标需求”是学习者英语学习的目标、目的和动机;“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未来多从事的行业所需要的语言基础及语言能力。“目标需求”又可以分为“必学知识”、“欠缺知识”和“已学知识”。ESP教学将需求分析理论作为其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努力还原教学环境的真实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ESP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材和教案,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ESP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ESP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对过去传统英语教学的改进和补充。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应从过去的纯语言技能教学向商务话语教学转变;语言技能目标应转变成商务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目标;语言基本功为核心的课程向全面的语言、文化、商务的核心课程转变;师资力量应从单一的学科师资人才向“双师型”人才转变;课程设置应该突出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
为满足各行业对于英语的需求,各高校开设了适应其专业发展的英语课程,但是此类课程在设置上不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目的性。很难在课程设置上实现课程时间、内容、教学目标的灵活性。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地域性,从各区域对人才发展培养的目标出发实现ESP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和地域性特点。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处理好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关系,通用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前提,专门用途英语是通用英语的发展与延伸。师资方面,商务英语教师的“双师”素质不够明显,教师很难兼顾英语语言素质和商务专业素质。同时,从事商务英语教师的师资结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的年轻化,初级职称教师所占师资比例较大,中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偏少;除此之外,理论课教师明显多于实践课教师。
三、结语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新兴的ESP课程,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方面,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考察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动机。课程的设置应该在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商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授。师资方面,应该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在考核教师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应该培养教师的商务理论与实践素养,实现校企间合作。与此同时,不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坚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建立规范的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桂杭,李丹.商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师发展——基于ESP需求理论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805:26-32.
【关键词】ESP;需求理论;商务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赵瑞楠(1989- ),女,山东淄博人,广东理工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第二外语教学,翻译。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6年广东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商务英语专业开放式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GG2016017。
引言
“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意味着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商贸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对懂商贸的外语人才需求逐渐加大。这类外语人才不仅要熟练应用英语,更需要对商务贸易精通了解。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为商贸交流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在众多民办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认识模糊,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评价标准缺乏科学依据,精通商务专业知识的师资力量匮乏。
需求理论作为ESP的核心理论,主张在学生上课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方式、学习目标进行深入了解,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堂教学上按需分配,以满足学生的情感、認知和学习目标。
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突出了外语工具性、实用性的特点。不断培养一批兼具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知识的外语人才势在必行。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模式上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迎合市场的需求。
一、ESP需求分析理论
20世纪60年代ESP开始在西方国家兴起,80年代得到广泛传播。ESP全称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译为专门用途英语,旨在教授学生在特定领域或行业所需要的英语,因此其具有专门性、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特点。EGP全称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译为通用英语,旨在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化.此种英语教学为纯语言类教学,其目的性、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学生在特殊场合、行业、领域的英语需求。尽管ESP在国内起步较晚,但相对比EGP来说,ESP更能体现学习者的专业、职业需求,因此得到广泛的推崇。
Hutchinson&Waters;将“需求”分成“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其中“目标需求”是学习者英语学习的目标、目的和动机;“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未来多从事的行业所需要的语言基础及语言能力。“目标需求”又可以分为“必学知识”、“欠缺知识”和“已学知识”。ESP教学将需求分析理论作为其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努力还原教学环境的真实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ESP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材和教案,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ESP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ESP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对过去传统英语教学的改进和补充。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应从过去的纯语言技能教学向商务话语教学转变;语言技能目标应转变成商务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目标;语言基本功为核心的课程向全面的语言、文化、商务的核心课程转变;师资力量应从单一的学科师资人才向“双师型”人才转变;课程设置应该突出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
为满足各行业对于英语的需求,各高校开设了适应其专业发展的英语课程,但是此类课程在设置上不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目的性。很难在课程设置上实现课程时间、内容、教学目标的灵活性。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地域性,从各区域对人才发展培养的目标出发实现ESP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和地域性特点。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处理好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关系,通用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前提,专门用途英语是通用英语的发展与延伸。师资方面,商务英语教师的“双师”素质不够明显,教师很难兼顾英语语言素质和商务专业素质。同时,从事商务英语教师的师资结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的年轻化,初级职称教师所占师资比例较大,中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偏少;除此之外,理论课教师明显多于实践课教师。
三、结语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新兴的ESP课程,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方面,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考察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动机。课程的设置应该在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商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授。师资方面,应该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在考核教师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应该培养教师的商务理论与实践素养,实现校企间合作。与此同时,不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坚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建立规范的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桂杭,李丹.商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师发展——基于ESP需求理论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805: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