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结合 以诗育人

    摘 要: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但是,当前的诗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诗歌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从朗读、阅读、写作等多个角度开展诗歌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高效的诗歌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育;诗教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095-624X(2020)06-0056-02

    引 言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诗歌的记忆情况,忽略了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影响了诗歌教育价值的发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重视对学生文化涵养的培养;从语文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1.陶冶情操,洗涤学生的灵魂

    诗歌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力,语言凝练且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有音乐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度剖析诗歌,了解诗歌的主旨和思想,这一过程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和人生观[1]。同时,学生积极投入诗歌的学习中,也能拓宽眼界,提高思想境界。

    2.提升文化涵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中的诗歌包括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这两者包含的文化特征虽然不同,但是文化底蕴和思想独特又统一。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诗歌,深入挖掘诗歌的文化意蕴和思想,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1.加强诗歌的朗读教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开展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两者进行融合,注重诗歌的朗读教学,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注入自己的情感,感受和把握诗歌的情感流露和语言节奏,掌握诗歌特点。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2]。

    例如,在教学《村居》这首诗时,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播放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跟着音频进行朗读,感受音频中朗读者的抑扬顿挫,抓住该诗的节奏感。然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通过朗读你们觉得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场景呢?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场景。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翻译古诗,引导学生明唽“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的场景,把握古诗中一些关键词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朗读中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情感,感受古诗中春的气息和“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乐趣。通过朗读教学,学生能够逐步把握诗歌朗读的特点,在今后的诗歌学习中,能够利用朗读体会情感、渗透自身情感并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更加准确地掌握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2.创设情境教学,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情境化教学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使其在课堂意境中学习诗歌、鉴赏诗歌,逐步提高理解能力,产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3]。

    例如,在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理解“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的场景,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图片,以便学生理解和感受。

    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田园类的轻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邀请几名学生为其他同学朗读古诗,让学生彼此谈一谈对古诗的看法。在这一情境中,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出来,会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分享自己的看法,在脑中勾勒出前两句古诗描绘的场景,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由此可见,教师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古诗中描绘的不同场景,能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古诗的含义,勾勒古诗描绘的场景,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3.渗透背景资料,以便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可能会受到现有知识储备的影响,难以理解古诗中的一些描写和叙述,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背景资料,整合课内外阅读,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使其进一步掌握鉴赏技巧[4]。

    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学生不理解古诗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到九月九日要插茱萸。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关于古詩创作的背景。在古代,人们在重阳节会插茱萸以辟邪避灾,王维身在异乡,因此到了重阳节想起往日重阳节的种种,非常思念故乡的兄弟。而题目中的山东并非现在的山东省,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所以称为山东。教师渗透这些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古诗内容,准确掌握古诗主旨。该诗开篇便叙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随后直切主题“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随后转向家乡的兄弟们,他们过节时应该也会思念远在异乡的自己。了解这样的背景后,学生便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

    4.开展主题教学,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

    根据诗歌的主题,教师可以将诗歌分为不同类型以开展主题式阅读教学,利用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交流探讨主题内容,提高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能力[5]。通过分析,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思想,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三首古诗时,教师要深入挖掘三首古诗的特点,最终将主题设置为“写景诗”。教师首先带领学生简单地浏览三首诗的内容,使其掌握三首诗描写的主体;然后带领学生详细分析这三首诗。第一首《暮江吟》描绘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夕阳西沉,映入江中的场景,一个是夜景,弯月升空,凝聚露珠。白居易通过视觉描写,呈现出不同的秋季景色。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本首诗景色描写的特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第二首《题西林壁》,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横看成岭侧成峰”描绘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说明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色也会不同。而诗的最后一句道出原因“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时也阐述了一个哲理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挖掘,通过鉴赏古诗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总结本首诗的哲学思想,从而提高理解能力。第三首《雪梅》是一首咏梅诗,作者将梅花和雪花并写,用拟人的手法,将两者的特点描写了出来。通过开展主题阅读,学生不仅能掌握写景诗的不同形式,认识到古诗的世界是博大精深的,还能积极参与到诗歌的教学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和知识储备。

    5.发散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无限的想象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赋予诗歌鉴赏以活力和生命。学生通过运用想象力勾勒诗歌画面,能对诗歌内容产生共鸣,在感受诗人所想、所感的同时,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逐步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6]。

    例如,《浪淘沙·其一》中描写“九曲黄河万里沙”,前两句的叙述呈现了一个黄河淘淘的景象,万里黄河携卷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同风簸。而后两句则模仿淘金者的口气“直上银河”,诗人用豪迈的语言诉说理想,不免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在带领学生鉴赏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该诗描写的场景、感受诗人的心情、紧跟诗人的节奏,由万里黄河直上银河,拜访牛郎织女;然后由想象回归现实,分析诗人描写想象的目的。诗人借景抒情、借景言志,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抱负。学生只有通过发散思维,了解诗人的抱负和古诗主旨,才能准确地把握古诗中的情感,提炼出诗中的有效信息,从而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认识到诗歌的教育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对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诗歌中的主旨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利用想象力发散学生思维,构建诗歌描绘的空间场景,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其准确把握诗中情感。同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文化内涵,逐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加强其对世界和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潘雪梅.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9(31):38-39.

    李静.诗教结合以诗育人——浅谈加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之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01):10.

    孙宁宁.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7.

    沈舒于.小學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研究——以Y学校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马阳洋.教科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谢晓娟.信息技术优化小学低段儿童诗歌教学初探[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6):108-109.

    作者简介:沐怡冰(1992.4—),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