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周亮

    内容摘要:以前的人注重凡事预先准备的原则,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做好备课,学生必须做好预习。预习在预先准備学习知识整个过程有着显著效果。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学生能否离开老师读书。因此,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育过程中,有必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为此做好准备是实现预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预习 兴趣 能力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理解是不够的,尤其是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学生认为老师上课的时候会讲授,只需要认真听就可以了,没有预习的必要,认为预习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必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作用

    预习的作用是了解教科书的各种知识点,并对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做初步的理解,以便在老师上课的时候注意听讲,有助于实现学习快速、充分理解的目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强调重点,有利于解决难点。预习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解活动的开始,也是读书教育的开端。

    学生心里若是没有新的认识对象,往往紧张地走在老师设计的思路上。这种心理不仅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还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求疑思疑、触类旁通。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那么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产生畏惧,这严重影响了语文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二.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

    预习包括单元内容的描述、课文前阅读提示或自学阅读技巧、课文文本、课文的注释,学习后讨论和练习等。“国家语言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之前应该通读教科书,了解教科书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单元学习之前,要了解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在此过程中,可以初步了解到每篇课文的共性和个性。在预习每篇课文的时候,必须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当然,阅读课文文本才是重点。在预习期间,一篇课文通常至少读取两次。第一次是略读,需要感知课文并弄清楚文体。第二次是精读,可以让学生按以下步骤去研读课文。

    1.勾画。勾画是在阅读过程中勾勒出一些关键词、字和句子。首先是找到一些更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上重点符号。第二个是勾画一些自己认为优美、更重要或不可理解的语句,并做一些简单的思考。这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查阅。结合课文注释和一些参考书,清除诵读困难,过字词关。在新教材的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有“读一读,写一写”,学生们都可以把找到的字音和词意写在上面,这样他们以后复习就会方便很多。学生还可以把课文中“读一读,写一写”没有列出的生词补充出来,这将更加完善。此外,学生应注意不能正常解释的词语,看是否有特殊用法。例如,在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匆匆》一课中有一句话:“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徘徊”这个词学生可能不理解,所以学生必须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它在句子里的含义。如果条件允许,学生也可以查阅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3.设计预习表。进行设计预习表时,该由学生在勾画、查阅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完成,这样可以反映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表允许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填写课文标题、文体、作者以及相关情况;第二部分是梳理文章内容;第三部分是提出疑难点和教学意见。预习表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预习效果,还可以向安排教学传达信息,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总结和筛选,再将其融入课堂,列进教学内容和环节当中,指导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之前,老师必须给予悉心的指导,教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步骤,并仔细检查预习的作业,否则他们会只做预习的形式,也就完全失去了预习意义。一旦养成习惯,老师就可以放手,在上新课之前只需要提醒学生预习就可以,但要不时检查,以避免个别学生偷懒。

    三.培养预习能力

    掌握学习方式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并使用这些方法,以打开学习的大门。教师可以通过传授学生预习的方法,并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以掌握课本的大意。

    通过有效的预测指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1.在各单元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仔细阅读导读部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明确单元的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需要反复阅读课文,并带着相关问题去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2.预习不仅是只读课文,更多的需要在读的时候动手去勾画。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候,让学生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使用不同符号在课文中添加不同的标记。让学生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在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看到语言优美的句段可以笔标记出来,进行摘抄、朗读;遇到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也要用笔记录下来。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传授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多进行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难点。通过预习,让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预习能力。

    3.标记文本。在大多数的教科书导读中,都有这样一个要求:“把最能触动你的地方画下来,如果你有什么感觉,就直接在旁边写下来”,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感人的句子,融入学生自己的理解,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会在课文中用简洁的语言加注释,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文中,学生会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和深奥句。他们可以添加注释并解释他们的理解和经验。

    四.精心设计预习练习

    许多课文涉及到文章预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问题,包括语言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和写作训练点,精心设计和训练,将预习重点融入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训练,突破了教学中的主要难点,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五.及时辅导检查,总结预习情况

    首先,教师要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适当布置一些问题,并进行辅导和预习检查。教师要多给学生答疑解惑,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多传授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走向自学之路。

    教师辅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和学生一起预习、交流,并引导他们去发现难点和问题;(2)教师可以选取一部分同学,进行预习的检查,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3)教師可以在上课之前组织一个汇报时间,让每个组派一个代表进行预习的汇报;(4)以考来促进学生预习。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考查,通过出一些题目,来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水平。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既可以促进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六.培养预习习惯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不容易。教师应该一次又一次地接培训学生。首先,要引导学生坚持课前预习教育。其次,我们必须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看他们是否能正确、流利地阅读,以及他们是否知道如何评论课文。在预习考核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毫不犹豫地及时表扬和鼓励在准备过程中积极主动阅读的学生,以使学生们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读书的热情,并确保预习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七.适当进行课堂延伸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可向学生推荐阅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如:《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全面了解,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学习五年级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前,可指导学生提前看看相关影视片,激起学生对壮士的敬佩和对敌人的憎恶。

    结语:总之,预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生活智慧。真正的预习准备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学生带来终身利益。也就是说,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不能低估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工作中,经常抓住预习,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架桥铺路,并为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服务。

    参考文献

    [1]重视课前预习,打造高效劳技课堂[J].潘贞.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

    [2]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D].王丹妮.渤海大学 2018

    [3]小学语文预习单的研究[D].吴海琴.浙江师范大学 2016

    [4]语文预习研究[D].李多菲.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小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