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大班幼儿建构能力纵深发展
王锐
建构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通过开展建构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计划性、任务意识、合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大班幼儿在经过小班和中班的建构活动经验积累后,已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模仿和拼摆阶段,在围拢覆盖、塔式中空结构、组合搭建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进入大班阶段,教师针对幼儿的建构水平和建构特点,将建构活动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转向能力的纵深发展,以此实现幼儿构建作品的丰富化。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大班幼儿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他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他们在进行建构活动时表现较为突出,能提前讨论出建构主题,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目的的合作伙伴,并主动遵循同伴间制订的规则,从而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成功体验。在建构活动中,幼儿间总有讨论不完的话题,他们会对自己的建构作品追逐更加完美的呈现,想象力爆发。当然,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还会发现,有的小组幼儿间会由于经验的不同产生矛盾,有的幼儿会在未搭建完成的建筑物前停滞不前,有的幼儿则会被一些问题难住,等等。当幼儿出现类似的状态时,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使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前期经验的积累和扩展,促进幼儿建构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前期经验有助于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在建构活动中,幼儿的前期经验非常关键,前期经验丰富与否决定了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和呈现程度。通常情况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搭建主题,教师再根据主题内容收集幼儿的问题,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进行同伴间的经验分享。如此,可以有效帮助幼儿对即将搭建的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开阔幼儿的思路,并提前规避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通过前期的收集、整理、分享等步骤,将经验迁移到建构过程中,帮助幼儿完善搭建作品。
案例
一名幼儿坐飞机旅行归来,与几名同伴讨论决定搭建飞機场。通过商讨,淘淘、桓儿、大禹一组,分工搭建飞机;彤彤、菲菲、晴儿一组,她们回忆起飞机场里还有等候飞机的航站楼以及连着楼的部分(廊桥),于是动手搭建起来。过了一会儿,航站楼拔地而起,另一组的飞机也初具模型。这时,彤彤说:“你们怎么搭的是直升机呀?飞机场里的飞机都坐了很多人,不是这样的。”另一组的三个男孩看着自己的作品,一时语塞。菲菲说:“也有人坐直升机的。”于是,孩子们展开了对飞机的探讨,似乎忘记了正在搭建飞机场。
通过以上案例可知,幼儿对搭建飞机场的兴趣非常高,几名幼儿一拍即合。在讨论过程中,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飞机场里除了有飞机,还有航站楼,以及在飞机场里没有见过直升机,多数是客机。幼儿的冲突点出现在搭建的是直升机而非客机的问题上。那么,教师接下来该如何支持幼儿的建构游戏进一步深化呢?
教师引导幼儿对“飞机场有没有直升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孩子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民用机场里有大型的客机,还会停放一些私人飞机,除此以外,还有专门的私人机场,私人飞机一般以小型飞机和直升机为主。这些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使幼儿在认知层面上提升了一个台阶。幼儿确定了方向后,目标能够更加明确,认真投入到建构游戏中。接下来,幼儿继续完善他们的飞机场作品搭建:彤彤等几个女孩子搭建了一架小型的客机,而淘淘等几名男孩子继续搭建他们的直升机,飞机的外形越来越趋于真实。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先进行了搭建游戏,在过程中出现了认知矛盾后,又进行了讨论和收集资料等活动。在充分满足了对机场的认知后,幼儿再次投入建构飞机场的活动中。通过帮助幼儿扩展知识、搜集资料等方法,能够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帮助幼儿深入游戏,丰富各方面认知。
二、利用辅助材料促进幼儿建构能力发展
在建构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大小、形状、种类丰富的建构积木。此外,幼儿还需要更多的材料辅助建构活动的完成,以物代物,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更为丰富的建构活动。
案例
一组幼儿决定搭建快速路,他们在中心位置搭了一座楼房,在楼房的四周开始搭建快速路。他们利用圆柱体积木做桥墩,用长板形积木做桥面,很快就完成了一个多交叉路口的快速路。快要完工时,一名幼儿提出:“我们的马路上怎么没有车呀?”于是,他们分头从班级里搜集小车,放在了快速路上。有的幼儿还拿来了几张纸,将纸的两端贴近地面拱起,几张纸连续拱起形成一条隧道:还有的幼儿拿着“Y”形积木,立着放在快速路两侧,作为路灯。
一般来说,主材料用以表现建构物的整体框架,辅助材料则起到催化建构主题、美化建构作品、趣化建构过程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助推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
案例
一组幼儿决定搭建大雁塔。由于大雁塔的底座呈正方形,幼儿决定在每条边放置数量相等的积木,可是总有一条边多出或少出一块。幼儿在不确定是否为正方形底座的情况下,决定从材料筐中拿出一根线绳进行测量,以保证每条边的边长都一样。如此,幼儿利用辅助材料帮助实现了搭建目标,搭建作品快速且高效。
通过搭建,幼儿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更多想法,他们需要许多材料辅助来实现作品搭建,同时帮助他们塑造用积木完成不了的形象。辅助材料的添加能够提升幼儿以物带物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促进幼儿将建构作品表现得更加完善,情节更加丰富、有趣。
三、带着开放性的问题介入,促进幼儿建构游戏深入发展
在幼儿园建构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和脚手架,让他们的游戏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游戏的质量,如果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出现一些问题,如不断重复某一行为,或不能较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就应合理介入,给幼儿提供一些新的理念或材料。
开放性的问题易于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并积极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建构围栏的过程中,幼儿用五块长方形积木拼成五边形作为第一层,第二层的五块积木放在第一层的夹角处,以此类推,形成一个柱形围栏。搭建完成后,幼儿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口井、一个烟囱等。接下来,幼儿无所事事地看着其他幼儿搭建。此时,教师带着问题介入:“你能想办法让这个烟囱变得更圆一些吗?”于是,幼儿又开始了操作和探索,最后发现:积木越小,围拢一圈所用的积木越多,越能趋近于圆柱体。教师的一个问题引发了幼儿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引导建构游戏深入开展,让枯燥的搭建活动在幼儿的积极探索中变得有趣。
四、重视经验分享对幼儿的思维提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因此,教师在组织建构游戏分享环节的过程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适时发现幼儿分享经验的有效信息,引导他们分享成功的经验,启发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助力幼儿的建构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
案例
幼儿在搭建文庙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都采用斗拱的形式建筑。幼儿很快就搭建好文庙的主体结构,在搭建屋顶四个角的时候,他们反复尝试了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组合积木等,都搭建不出想要的效果——屋顶四角上翘的结构。他们反复对比着图片和实际搭建的作品,认为还是不够好,不像古代建筑物。整理时间到了,孩子们结束了搭建活动。在分享过程中,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其他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一名幼儿说:“我以前搭建喷泉的时候,把圆弧形玩具倒过来就可以了。”显然,该幼儿明确了同伴的问题所在,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了帮助。在接下来的搭建过程中,搭建文庙的幼儿听取了同伴的意见,将两块半圆弧形积木合并倒置,放在屋顶的一角,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斗拱结构。孩子们非常开心,并根据这一方法将其余三个角都搭建完成了。
上述案例中,幼儿遇到了问题,多次努力后都没有成功。但是,在同伴分享过程中,幼儿通过整理获得零散经验,并得到同伴的帮助。幼儿将搭建喷泉的经验进行有效迁移,恰当、合理并有效地帮助同伴解决了问题。这种同伴共享的方法,能够促进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及时解决问题。
分享时间给幼儿提供了学习他人经验的机会,获得新的经验,引发新的探索,尝试解决游戏中遗留的问题,不断提升游戏经验和生活经验。游戏的经验分享不仅仅是支持幼儿游戏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更是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幼儿的建构游戏向纵深方向发展,既拓宽了幼儿的建构思路,又能够提升幼儿的建构技巧和方法,同时帮助幼儿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发现更多促进幼儿建构游戏深入发展的方式,永葆一颗明亮的心,发现儿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