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台前与幕后
徐宝林
摘 要:当下,语文课堂仍以教学文本内容为主,文本体式特征、表达形式和阅读方法居于次要地位。笔者认为,文本体式特征、表达形式和阅读方法应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有些一望而知的文本内容的教学应退隐到幕后。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
当前,绝大部分语文课堂在前台演绎的“主角”仍然是文本内容,语言形式和阅读方法等只是在学习文本内容过程中附带的产出。教学内容因文本而异,笔者认为,这些或为“配角”、或退居幕后的方法、体式、语言形式应该登上教学前台,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一、语文教学应让文本体式特征走到台前
教学要体现出鲜明的文本体式特征,这个理念很多老师都明白,但一旦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很多一线老师却并不明晰,甚至出现偏误。尤其是在叙事散文和近乎于纪实的小说教学上,课堂上往往表现出文体特征界定不明确,两种文体教学互相交织杂糅,出现了散文教学小说化、小说教学散文化的倾向。
如一位教师执教《藤野先生》时,其中一个板块是抓住先生的精神品质进行品析,朗读玩味语言,最后总结这是一个严谨敬业、求实求真、无民族偏见的伟大老师,收束在人物形象上。而整堂课,教师也没有将作者的情感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踏踏实实地品读,只是附加在别的活动中点到。无独有偶,另一个老师,执教《背影》时,花了很大的气力带领学生品读父爱,而且读得很出彩,甚至有些孩子被文中父爱打动,眼中闪着泪光。显然,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是有问题的。王荣生认为,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1]也就是说,《藤野先生》的关键点不在先生的精神品质,而在体认作者对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和作者的爱国之情;《背影》的關键点在于体认作者感悟父爱的那双心眼。
散文教学要让作者情感走到前台,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就应落在作者的情感体验上。客体的情感或品质可以成为教学内容之一,但不应喧宾夺主,而应成为体悟主体情感的铺垫环节,为体悟主体情感服务。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藤野先生》第15节中“第二三天”“每一星期”“一直”等表时间性的词语以及关联词“不但……连……也都……”来品读先生的品质。如果活动设计落在作者情感上,这个环节就可以往前再走一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品读这些词语句子,体悟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内心的不安。课堂重心放在“我”情感的读和悟上,散文文体特征就鲜明了。
二、语文教学应让文本表达形式的特点走到台前
虽然,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的特点,并把它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课堂上有所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文本内容层面的东西是在台前运作的,表达形式往往隐藏在背后。笔者不反对把文本理解层面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之一进行教学,但内容与形式两者之间呈现一边倒的局面,以文本内容为主的课堂教学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大趋势还是值得思考的。
黄厚江老师认为文本是立体的教学资源,他将文本理解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意义理解,即文本的表达内容;二是形式理解,即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进行表现,既指表现方法,也指文本结构;三是表达理解,即文本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2]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文本内容与形式是一张皮的两面,二者相互依存。有些文本,抓住其形式特点去解读,让表达形式走到前台,不仅会突出其文本形式特点,而且课堂呈现会更丰富。黄厚江老师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就抓住小标题来展开学习活动,第一个层次是学生说说小标题的一般作用,找一找文本是否有小标题和有关内容不相符;第二个层次是归纳本文小标题的主要作用;第三个层次是引导学生用人物语言改换小标题;第四个层次是比较两种小标题的不同效果。黄老师将文本内涵(男子汉精神)的理解、语言语句的品味揣摩和结构特点整合在一起,巧妙利用文本小标题的结构特点来组织学习活动,一举多得。
钟海平老师执教示范课《故乡》,他发现小说家是在平静、克制的叙述描写中却有呐喊一般的惊雷的效果,教师示范过后,让学生寻找有类似效果语句去玩味品读,学生在感悟小说家的这种独特表达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都随之解读出来了。抓住文本表达形式上的主要特点组织教学,课脉清晰,免除了零敲碎问,也摆脱了动辄三要素的小说教学模式。
退一步说,老师即使不能用表达形式的特点串联起整堂课的学习,也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计一个语言形式学习的版块,推动学生去欣赏语言、运用语言。
三、语文教学应让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运用走到前台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3]读书方法往往都被老师写进了教学目标,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常常落空,教师美其名曰运用朗读法、批注法、复述法进行学习,而课堂上既没有方法指导,又没有让学生反复练习。
吕叔湘先生认为,“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可见,学生读书方法要生长为能力,关键在于课堂上让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实践。余映潮老师教《泥人张》采用概说法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要求学生分别从内容、情节、人物、主题等四个角度自选一个话题,用百字以内的文字进行课文概说。余老师认为,概括能力训练,一要讲究角度的丰富,二要讲究让学生动笔去写,三要讲究语言表达形式提出要求。[4]不难看出,余老师的《泥人张》教学设计就把读书方法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之一走到了前台,学生不仅了解了小说内容,更学会了概说的方法,这和很多老师为让学生感知内容进行概说设计是有本质区别的。
总之,语文教学要打破内容教学的窠臼,不能唯文本内容而教,文本体式特征、文本形式和文本解读的方法、路径应从幕后走到语文教学的前台,成为教学的重心,也只有如此,学生才会辨体、才会真正学会运用语言,真正掌握读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黄厚江.语文的原点[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3]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4]余映潮.几种非常实用有效的课堂阅读训练形式[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