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恐怖活动的GTD数据分析与我国应对之策

王奇 田一鸣?
内容摘要:当前恐怖主义愈发全球化,并进入新一轮的活跃期,通过GTD数据库对2001-2016年间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恐怖组织正相互结合、恐怖主义在地区扩散以及恐怖袭击能力日趋专业化和技术化的特点,并有争夺全球“圣战”运动主导权愈发激烈、地区热点高发和恐怖分子渗透回流风险加大的变化趋势。全球恐怖主义的新态势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海外安全与利益、国内反恐怖斗争工作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等方面带来了新挑战,应通过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反恐怖法律体系为依据、以情报建设为抓手,统筹国内与国际反恐国际,并以反恐专业力量为依托,准确把握国际恐怖活动发展趋势,提前谋划应对之策,破解越反越恐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恐怖主义;GTD数据库;现状;特点;对策
“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在全球呈蔓延态势,在此后的十多年内成为威胁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以“伊斯兰国”异军突起为标志,国际恐怖主义正在掀起新的一轮浪潮,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态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反恐斗争,本文通过对国际恐怖主义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当前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发展特点,预测未来国际恐怖主义的变化趋势,从而得出新形势下国际恐怖主义给我国带来的挑战,探究我国反恐怖工作应当作出的应对之策,从而为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坚实的一步。
一、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态势
以“9·11”事件作为国际恐怖主义发展的分水岭,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态势是指从2001年以来,国际恐怖主义发展演变所呈现的主要态势。因此,通过围绕国际恐怖主义的现状、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特点和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三大维度的归纳梳理,剖析当前全球恐怖活动的发展态势。
(一)2001-2016年间国际恐怖活动的统计分析
量化分析对于研究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恐怖组织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美国马里兰大学建立的GTD数据库 中2001-2016年间全球发生98686起恐怖主义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态势,通过从多个角度进行客观的数据统计,得出相应的现状分析结论。
1.近年来的发案数量统计
从 2001-2016 年间全球恐怖袭击的发案数量来看(如图1所示),过去十多年来,全球恐怖袭击的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到达近年来的峰值,全年共发恐怖事件16840 起,平均每天全世界发生46起恐怖袭击。虽然之后的 2015 年(14806 起),2016年(13490起)有所下降,当从整体走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全球恐怖主义事件发案量仍会处于较高的水平。
2.恐怖袭击伤亡人数变化
从 2001-2016 年间全球恐怖袭击造成的死亡和受伤人员的数量来看(如表1所示),总体上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在16年间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共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是在 2007 年(死亡12836人,受伤22430人),究其原因为自 2003 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恐怖袭击死伤人数随着战事的发展逐年攀升,到 2007 年上升至第一次高峰,而后伊拉克战事逐渐平息,死伤人数也呈下降趋势。第二次是在 2014 年(死亡 43550 人,受伤40990人),平均每小时就有10人因恐怖袭击造成死伤,堪称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活动的巅峰之年。
3.恐怖袭击的模式分析
在2001-2016年间全球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中,恐怖分子热衷于使用炸弹袭击和武装袭击的方式(如表2所示),两种方式在所有袭击中所占比重为78%。其中,炸弹袭击 16年间共发生52786起,占 54%。炸弹袭击包括使用简易爆炸装置(IED)、人肉炸弹和汽车炸弹。其次较为频繁使用的手段是使用轻型武器制造的武装袭击,共发生 28812 起,占 29%。从恐怖分子的袭击工具来看,恐怖分子常用的武器类型依次为爆炸装置(爆炸物、炸弹、炸药等,56300起)、轻武器(包括手枪、步枪、自动武器等,28812起)、燃烧武器(纵火、火焰喷射器、汽油等,4377起)和致乱武器(刀、斧、棍、棒等,11773起)等。从恐怖袭击的攻击目标类型来看公民人身和私有财产以26746起位居攻击目标首位,平民对于恐怖袭击缺乏警惕性和防御能力,从而成为恐怖分子热衷的攻击对象,其余遭受袭击较多的目标为军事(部队、驻地、车辆等,15816起),警察(警察局、巡逻队、警校等,14927起)和政府(政府部门、外交机构、公务人员等,12062起)。
(二)2001-2016年间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特点
自19世纪以来的二百多年发展历程中,恐怖主义已由无政府主义、反殖民主义和意识形态演变为以宗教极端主义为基础的第四次浪潮,并以“伊斯兰国”2014年宣布建国为起点,趋于“建国建制”,并建立全球性的政治实体。透过上述对当今国际恐怖主义的介绍和分析,总结发现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特点如下:
1.从恐怖组织的结构布局看,国际性的恐怖组织与地区性的恐怖组织形成了合流共存、竞争扩张的局面。
从2001年“9·11”事件到2011年本·拉登被击毙的十年时间中,“基地”组织一家独大。2011年拉登在巴基斯坦被击毙后,“基地”组织的高层领导人相继被击毙(2011年6月13日,“基地”东非负责人法祖尔·阿卜杜拉·穆罕默德被索马里军击毙;2011年8月22日,“基地”二号人物阿亚提·阿布德·拉哈曼在巴基斯坦靠近阿富汗的边境部族地区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无人机击毙;2011年9月30日,“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重要人物、美籍也门裔激进派教士安瓦尔·奥拉基已在也门被击毙;2012年1月19日,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官员证实巴基斯坦“基地”头目阿斯拉姆·阿万被美国无人机击毙),“基地”组织受到重创。与“基地”组织呈现衰败的势头相比,2014年“伊斯兰国”的异军突起,彻底打破“基地”组织一家独霸的局面。国际恐怖势力内部出现主导权之争。“伊斯兰国”在全球恐怖主义的“圣战”运动中,势头压过了“基地”组织,逐渐成为新旗手,“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的竞争局面对全球各地的恐怖组织产生了影响。一些原来与“基地”组织结盟的恐怖组织改弦易辙,比如尼日利亚“博科圣地”原本忠于“基地”組织,后宣布效忠“伊斯兰国”,甚至把名字改成为“伊斯兰国西非省”以展现对“伊斯兰国”的忠诚。
这种情况表明:全球性的恐怖组织和本土化的恐怖组织都造势心切,它们或者彼此联盟、或者彼此竞争,极力瓜分“全球圣战”资源,这些恐怖组织初步形成了双核心、多层次的恐怖组织网络。国际恐怖组织依靠本土恐怖组织向各地扩张,努力将本地化的恐怖组织融入国际化的网络之中,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本土恐怖组织则想借助国际恐怖组织的资金、技术和网络等优势,壮大自身力量,扩大自身影响。在这方面,以“东伊运”等恐怖势力为例,“东伊运”等恐怖势力长期与国际恐怖组织勾连,试图借助国际恐怖组织的关注度把新疆问题国际化,借势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例如“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在讲话中多次要求中国新疆的穆斯林对其效忠,并宣称新疆是其的领土范围。因此,国际恐怖组织和本土恐怖组织新一轮的合流共存正在发酵 ,这种局面对各国反恐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2.从恐怖活动的热点地区看,恐怖主义的癌细胞已在全球扩散,防范薄弱的国家与地区正成为恐怖活动高发地区。
当前,恐怖活动的热点地区已从少数个别地区扩散到多个热点地区。“9·11 事件”后,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随后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等重点地区实施反恐作战。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伊拉克战争,全球反恐战火蔓延到中东。从此之后,全球恐怖活动的热点地区呈现扩散之势,即恐怖活动的热点地区从南亚、中东的个别国家,扩展到包括非洲和欧洲在内的更广大的地区。如果说恐怖主义是个癌症,那么这个癌症已经从最初的原发部位扩展到全球多个部位。此外,对恐怖主义防范薄弱的国家与地区成为国际恐怖活动的高发地区。
产生这种现象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原生地区(例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加大了打击力度,这种不断加大的外部打击力量产生了一种推力,迫使恐怖组织向其他地区逃逸,这样造成了恐怖主义的外溢效果;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些防范薄弱的国家和地区,存在某种防范真空,从而产生了一种拉力,恐怖主义的外溢力量最容易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渗透。正是这种“推力”和“拉力”的双重结合,造成了恐怖主义在全球的广泛扩散。这种广泛扩散的态势,造成了反恐怖斗争领域常见的“越反越恐”现象。回顾“9·11 ”事件以来十多年的全球反恐形势,如同一个癌症病人的治疗,不仅没有根治癌症,而且经过长期的治疗,最后癌细胞在全身扩散。这种“越反越恐”的现象值得国际社会认真总结和反思过去反恐对策存在的问题。
3.从恐怖主义的思想与战略上看,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正成为当代恐怖主义的精神内核,在战略上国际恐怖主义倾向选择“建国”路线。
恐怖主义与其他普通刑事犯罪之间的首要区别在于其思想主张,即所谓的“主义”。剖析恐怖主义的思想主张是认清恐怖主义的钥匙,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到20世纪后期,恐怖主义思想逐渐开始出现新苗头,恐怖组织中宗教极端倾向愈来愈明显,宗教极端主义单独或者与民族分裂主义结合在一起正成为恐怖主义的精神内核。当今主要国际恐怖组织(“基地”组织、“伊斯兰国”、博科圣地、索马里青年党、巴基斯坦塔利班等)的精神内核几乎都是以宗教极端主义为主。当前,国际社会正处在恐怖主义的第四次浪潮之中,在第四次浪潮的第一阶段,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传统恐怖势力主张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作为首要打击目标,同时积极捍卫、宣传“圣战”思想;而第四次浪潮的第二阶段,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新生恐怖势力则主张攻城略地、建立实体,主张在控制区迅速建立“政权”,实行严格的伊斯兰教法统治。然后以此为根据地,再不断向外扩张。“伊斯兰国”宣布建国,建立所谓的政权实体,如同一剂强心剂,极大地刺激和鼓舞了国际恐怖分子,使他们似乎看到了建立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的希望。也正如此,“伊斯兰国”如图巨大的吸铁石般吸引着全球的恐怖分子,这也表明“伊斯兰国”主张的“建國”战略得到了很多恐怖势力的赞成、认同和仿效。
4.从恐怖组织的战术和行动能力上看,其善于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战术愈发多变,行动能力愈发专业。
如同超级变色龙般的恐怖主义,随着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存在方式,恐怖主义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美国邮件炸弹杀手卡钦斯基热衷于在《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这类纸质媒体上发布其声明,制造社会影响。此后,“基地”组织则转变形式,在网络上推出了专门刊物《灵感》宣传其恐怖思想,教唆制造恐怖活动的手法。近年来,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国际恐怖组织则适应网络时代的技术特点,积极利用社交媒体或其他技术手段开展各种恐怖活动。与“基地”组织相比,“伊斯兰国”在技术应用上更加娴熟,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恐怖活动,个体的参与度更高、互动性更强、扩散速度更快、扩散范围更广。恐怖组织不仅积极使用网络技术,还使用无人机等新手段实施恐怖活动。恐怖组织把网络技术、无人机技术等新科技手段广泛运用在宣传鼓动、招募成员、沟通联络、筹集资金等恐怖活动中,使得恐怖活动的战术样式灵活多变。恐怖组织既可以利用冷兵器或驾驶车辆冲撞人群,也可以使用人肉炸弹搞自杀式恐怖袭击,还可以遥控无人机定点袭击重点目标,也可以利用网络游戏筹集资金或发布恐怖袭击指令。各种手法层出不穷,战术样式灵活多变。因此,新技术和高科技手段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恐怖组织的行动能力,提高了其专业化水平。
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我国的影响
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密切,文化上的交流日益增多,政治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成为主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并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当中国勇于担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体的重任,积极倡导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之际,近年来,一股反全球化、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的暗流正蓄势待动,如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当选后提出“美国优先”等这些新迹象,值得紧密关注。因此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国际反恐合作是否会掉入冷战时代的泥沼,愈发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认真评估和思考。
(一)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出中国新疆,路经中亚五国、 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最终到达莫斯科和西欧。“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国际恐怖主义的重灾区。中亚的“乌伊运”、“基地”组织、阿富汗“塔利班”、“伊斯兰国”等恐怖势力都在这一地带猖獗活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东南亚、亚丁湾、红海和苏伊士运河,在其沿线的阿拉伯半岛、非洲之角、北非等地区活跃着“伊斯兰祈祷团”、索马里“青年党”等恐怖组织。根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78个国家恐怖活动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数的65%以上。 对于沿线各地的恐怖组织而言,资金投入巨大的“一带一路”工程项目是极佳的袭击目标,通过袭击这些目标,恐怖组织可以筹集恐怖活动资金、扩大声势,或者把破坏“一带一路”项目作为与政府谈判的筹码。如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布局中,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样板工程、旗舰工程,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实施对于“一带一路”意义巨大,中巴经济走廊的预算资金初步估计达到460亿美元。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3年到2016年巴基斯坦国内恐怖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字 在2009年达到高峰,近年来伤亡人数有所下降。但是,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巴基斯坦的反恐形势不容乐观,中巴经济走廊正好覆盖了巴基斯坦恐怖组织活跃的俾路支省、KP省(开伯尔省)等,特别是在俾路支省活跃的“俾路支共和军”、“俾路支解放军”、“俾路支解放阵线”等以民族分裂主义为目标的恐怖组织,对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合作项目极端仇视,已经多次制造针对中国项目和人员的袭击行动。所以,无论是中巴经济走廊,还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的项目,都会面临着较高的恐怖袭击风险。
(二)对我国海外安全与海外利益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在“走出去”战略指引下,我国政府和企业等对外投资与海外贸易逐渐增加,我国海外利益也持续拓展,重要性在增强。近年来,中国同海外国家的合作领域从能源、基础设施向加工制造、金融、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不断拓展,截至2015年底,中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10978.6亿美元,位居全球第8位,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4.37万亿美元。 对于中方机构(使领馆等)、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面对国际恐怖主义,如何保证自身安全、保护自身利益,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现实问题。对于我驻外机构、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而言,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式:
一是为恐怖组织筹集资金,劫持中国公民作为人质索要赎金。恐怖组织为了维持运转,常常通过贩毒、劫持人质、抢劫银行等方式筹集资金。近年来,根据英国化险咨询公司(Control Risk)发布的全球被劫持外籍人质数量排名中,中国已经从2006年的排名第7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2位(如图2所示)。二是恐怖组织直接针对中方机构、中资企业驻地和中国公民人身实施恐怖袭击。2016年8月中国驻吉尔吉斯大使馆被袭,就是国际恐怖势力和“东突”恐怖势力合谋实施的严重事件。三是恐怖组织虽然不直接针对中方财产和人员制造恐怖袭击,但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恐怖事件频发,却会威胁中方人员安全、会影响中方机构和中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运营成本,而且由此引发的政治变局和社会动荡还会使中国利益受损。
图2全球被绑架外籍人国籍排名(前10名)
(三)对国内当前反恐怖斗争工作的影响
我国国内的反恐斗争形势与国际反恐斗争形势紧密相联。“三股势力”长期以来与国际恐怖组织和各种反华势力相互勾连,把具体问题扩大化,把社会问题政治化,把国内问题国际化,从而使我国国内反恐斗争与国际反恐斗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当前,国际反恐斗争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国际恐怖组织,特别是“伊斯兰国”,吸引中国国内一些极端分子实施“伊吉拉特”,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从疆内到疆外,经中原地区到东南、西南、东北等主要边境地区的“伊吉拉特”迁徙路线。2015年新疆打掉的“伊吉拉特”团伙占全部暴恐团伙的50%以上。在境外,来自中国的“伊吉拉特”人员初步形成了以东南亚、中亚为主要中转站,以南亚和伊拉克、叙利亚为主要活动基地的跨境暴恐网络。
2.国际恐怖组织加大了对中国国内进行宗教极端思想的宣传和渗透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东伊运”从2010年至2015年在境外通过互联网共发布恐怖音视频444部。其中,2013年发布109部,2014年118部, 2015年大約162部。与此同时,“伊斯兰国”也加大了对中国进行宗教极端思想的宣传和渗透力度。2015年12月6日ISIS在其网站发布最新宣传广播节目,其中包含有一首“中文”圣战歌曲,全长4分6秒,这首歌曲用普通话演唱。 “伊斯兰国”还曾经制作并在网上发布了一个长达15分钟的暴恐视频,采访来自中国新疆的一位80多岁“伊吉拉特”团伙成员。
3.境外恐怖组织派遣人员回流作案,或者在境外遥控境内恐怖分子开展各种恐怖活动。近年来,境外策划指挥、境内行动的案件增多。2015年,新疆共侦破境外策划指挥、境内行动的案件118起。这些案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回流”人员作案。2013年抓获11名“东伊运”派遣人员。另外一类是境外遥控境内人员作案、发展“信息员”、筹集资金。
三、我国反恐怖工作的应对之策
当前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反恐形势严峻复杂。国际恐怖主义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彻底根除,国际恐怖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将会在近一个时期内继续存在。如何准确把握世界形势的格局,充分认清国际恐怖主义的变化规律,积极谋划我国反恐对策体系,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而且重要的工作。
(一)以《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等为依据,依法落实反恐怖政策措施
法律手段具有权威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在反恐怖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颁布了包括《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等多部法律来加强反恐怖主义工作,防范和惩治恐怖活动,由各反恐部门法律规范形成的反恐怖法规制度体系仍在构建。因此,应当在依法治国的总体原则指导下,以《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等法律为依据,以依法办事、依法反恐作为开展反恐工作部署的基本要求,并以此确立为未来我国反恐工作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实现对恐怖主义标本兼治的目标。
(二)以反恐情报建设为重要抓手,破解反恐怖工作中的系统性难题
如何在恐怖袭击发生之前,科学分析研判、及时准确预警,做到先敌而动、先发制敌,这是反恐工作在战术层面的最基本要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在反恐体制、反恐理论、反恐技术和反恐专业人才等方面存在各种短板,导致产生了反恐怖工作的系统性难题。这种系统性难题的核心表现为面对暗流涌动的恐怖风险,常常难以做到先敌而动、先发制敌。破解这种系统性难题,应以反恐情报建设为抓手,把反恐情报作为破解反恐怖工作系统性难题的钥匙。加强反恐情报建设不仅能使反恐部门掌握主动权,真正做到先敌而动、先发制敌,也将为新时期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体制、探索符合我国国家安全需求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应当从进一步完善反恐情报体制、丰富反恐情报理论、研发反恐情报技术、探索反恐情报方法、培养反恐情报专业人才等方面着手。
1.完善反恐情报体制,就是要真正实现反恐情报的原始数据多源广进、融合集成;反恐情报分析研判科学严谨、标准规范;反恐情报产品及时有效、共享互通;反恐情报的决策成效评估准确、反馈充分。应当依靠完善的反恐情报体制,保障反恐情报工作的各个环节通畅顺达、融合精准。
2.丰富反恐情报理论,就是基于反恐怖斗争的特殊现象和规律,构建适合当前我国反恐斗争需要的反恐情报理论。例如,招募和培养反恐情报线人问题、抓获境外回流人员后有效攻破其心理防线问题、讯问顽固不化的恐怖分子问题、评估恐怖分子供述的信息真实性和有效性问题等。这些问题既是当前反恐斗争实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反恐情报理论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极大丰富反恐情报理论。
3.研发反恐情报技术、探索反恐情报方法,应当充分重视大数据环境下挖掘反恐情报技术、探索反恐情报新方法的重要性。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信息化时代,恐怖分子的衣食住行必定会留下数据痕迹,搜寻这些数据痕迹,如同大海捞针、大浪淘沙。但现代信息技术和分析手段使得大海捞针成为可能,国内外反恐情报的实践已经表明:大数据环境下挖掘反恐情报是提升反恐战斗力最有效、最可靠的措施。
4.培养新型的反恐情报人才,就是要把反恐情报人才看作一种特殊的、新型的情报人才来培养,应当充分认识到反恐情报不等同于传统的军事情报,也不同于企业竞争情报,甚至与公安禁毒情报、公安反黑情报都不同,要根据反恐工作的特殊性,培养新型的反恐情报的搜集人才、分析人才和管理人才。要建立反恐情报人才的选拔、教育、培训和管理体系。
(三)统筹国内和国际反恐格局,加强海外安保和海外利益保护工作
中国国内的恐怖组织与境外恐怖组织和敌对势力的影响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要维护国内的长治久安,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仅要加强国内反恐工作,也要重视国际反恐,应当合理统筹国内反恐和国际反恐的格局。在国际反恐工作中,要加强反恐国际合作,与广大国家建立“国际反恐统一战线”,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好国际刑警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积极谋划双边和多变的反恐國际合作格局。此外,要重点推进海外安保和海外利益保护工作,稳步组建多种形式的海外安保与海外利益保护机制,积极防范国际恐怖主义对我海外利益造成的威胁与侵害。
(四)以反恐作战理论与实践为依托,组建适应多种环境的尖刀力量
无论是日常的维稳执勤任务、紧急时的现场危机处置,抑或是网络打击的信息化攻防、境外清源的定点打击活动,如何真正做到“上得快”、“控得住”、“打得赢”,对反恐作战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活动,组建能够适应不同任务要求的尖刀力量尤为重要。因此,应既立足当前形势需求,又着眼长远设计,通过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反恐特种作战理论(包括反恐城市作战、反恐山地作战、反恐海外作战、反恐信息化合成作战等理论),完善不同环境下的指挥作战体系、优化力量布局以及加强分类指导,在公安机关、武警部队和军队中组建能执行多种反恐特种作战任务的尖刀力量,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搭建起我国反恐专业力量体系。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