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分享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
编者按:
当一个孩子走进学校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学校和家庭以孩子为纽带,建立起了一种伙伴关系。如何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有效的对接与互动,并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最终成为有用人才,就成为教师与家长都必须思考和解决的课题。从本期开始,我们约请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执行所长蓝玫女士开设专栏,拟借助具体案例,生动展示怎样捕捉孩子成长中的细节,剖析由此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探讨如何及时把握施教的有利时机,以期对父母与教师有所启迪。
【案例回放】
带抹布,是开学前给新生父母的一封信里就说到了的。一大早,还是有孩子忘记了。我告诉大家,同桌或是前后桌,可以互相借一下,先擦桌子准备上课。看着大家纷纷开始行动,我也埋头整理讲桌。低头的工夫,我忽然发现坐在窗前的一个个子高挑的小姑娘却没动。她就是诺。
诺是个瘦瘦的小姑娘,说话的声音很甜美,衣服总是班里最干净的一个。诺妈妈看上去是个很干练的女人,开学前的家长会上,她亲切地拉着我的胳膊,客气地说:“老师,孩子以后请您多费心。”我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对每一个孩子,都会一样地尽心。”能感觉得出来,和所有的妈妈一样,诺妈妈对孩子很不放心。交谈中了解到,诺妈妈是全职妈妈,只负责在家带孩子做饭,诺爸爸出门帮人家搞装修,一家人租住在市郊一处民房里。日子不至于有多困难,但也不算很富裕。
此刻,诺的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桌子上,完全不顾旁边同学的嘈杂。而她的同桌豪因为没有带抹布,正在不停地东张西望,不时偷偷瞅我一眼。“诺,把你的抹布给豪用一下。”我以为豪不好意思提出来跟诺借,就帮了他一下。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老师,我的抹布是新的,我妈妈说,只能擦我的桌子,不能借给别人。”“嗯?”我瞪大了眼睛盯着诺,期待她改变主意,或者再跟我说点什么。但是诺却丝毫没有被这阵势给“吓住”,平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孩子们都瞪大眼睛看着我,坐在豪前面的妍大概揣摩出了些什么,偷偷扭身把自己的抹布递给了豪。豪赶紧擦干净桌子,很乖巧地坐好了。
我调整了一下情绪,开始上课。诺呢?整节课都表现得很自然,丝毫没有受到这件事情的任何影响。诺这样的表现,反倒让我整节课都有些心神不宁,我实在无法当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下课了,我叫住了诺:“诺,是妈妈告诉你不许借抹布给同学的?”“嗯。”诺依然一脸无辜地看着我。“你也会有需要同学帮助的时候,如果大家也不帮你,你会不会难过?”我又问诺。这一次,诺不说话了,但分明还是很迷茫。我于是选择了暂时放弃,不再“逼问”了。
第三节是我的自习课,我准备了《我不给你》这个绘本故事走进了教室。我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绘声绘色地开始和大家分享这只小狐狸的故事。故事讲完,我问大家:“小狐狸啊小狐狸,什么是你今天最开心的事啊?”“是我和朋友们一起玩跳绳,我最喜欢跳绳了。”“是我救了我的朋友小熊。”……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是都离不开“朋友”。我看了诺一眼,她的神态不再像之前那么平静和漠然了。我继续问大家:“孩子们,你们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有没有分享过什么?是不是也体会过和小狐狸一样的快乐啊?”“有,我把我的棒棒糖送给萍一个,她是我的朋友。”慧说。“我也把我的跳跳豆给慧吃了。”萍也赶紧说。“我让枫玩我的卡片了,我们一起玩的。”钰也站起来说……我趁势说:“是啊,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快乐就每个人都有一份了,这的确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情啊。就像早晨,妍把抹布借给豪,让豪用上了干净的桌子,豪很快乐,妍也觉得很快乐。那今天回去,就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也给你们讲一讲他们和朋友分享快乐的故事吧。”
放学后,我给父母们发了一条信息:“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故事《我不给你》。记得让孩子讲给您听一听,然后和孩子交流一下。我想父母们都明白,孩子智商高成绩好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情商,孩子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交流,当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就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让孩子知道,懂得分享才是快乐的。”
第二天的晨诵,我选择了一个《做好事的小鹿》的儿歌和大家一起来读,我让孩子们一边读儿歌,一边和周围的同学一起表演。
我让诺把儿歌读了一遍,然后问她:“小鹿啊,帮助了小兔和山羊,你还想去帮助谁呢?”诺一愣,没有说话。我转头叫了鹏,鹏回答:“我要帮小鸟在树上做个窝。”我赶紧表扬他:“小鸟有了你送的窝,就不怕风吹雨打了,一定也奖励你一个花朵朵。”鹏满意地坐下了。这时候,诺忽然举手发言,她说:“我要帮老牛拔青草,这样我们就可以喝到牛奶了。”我没有立刻表扬她,而是问:“哦,你是为了让老牛挤奶给你喝才来帮老牛的吗?”诺被我问得有点发愣,她先是茫然地点了点头,又轻轻地摇了摇头。看到诺这样,我转身问大家:“你们觉得,帮助别人是为了从对方那里得到些什么吗?”“不是。”孩子们回答得有点没底气。或者,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这样辩证地看问题吧。但我还是决定,把我想说的话说完,哪怕只为了给这些孩子在心里埋下一粒等待发芽的种子。“我们付出,不能为了回报。可是,你们不只想着得到的时候,却一定会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东西!”其实我知道,孩子们并没有真正懂得我说的话里的含义,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切美好,终归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一天早晨,诺妈妈来给诺请假,说诺把脚崴了,可能需要休息几天,并且提出看能不能帮忙给诺补课。下午放学的时候,我问孩子们:“诺生病了,你们谁愿意帮诺补课啊?”孩子们都显得很兴奋,嘴里喊着“我、我”。我选择了住在诺家隔壁的蔷和慧,并嘱咐她们一定先回家征得父母的同意。
第二天一大早,我叫蔷和慧到我办公室,问了诺的情况。她们告诉我,诺的脚肿了,但是心情挺好。很喜欢听她们带去的儿歌和故事,诺还托她们带了写绘作业来给我看……两个孩子七嘴八舌地讲起来,很兴奋。
这天晚上,我分别给蔷和慧的父母打了个电话,向他们表示了感谢。之后,我给诺的妈妈打了个电话。我对诺妈妈说:“班里的同学都很想念诺,估计孩子们给诺的卡片和画应该也带给诺了吧?你一定要好好谢谢蔷和慧这两个小姑娘哦。是她们主动要求去帮助诺,还征得了爸爸妈妈的支持。如果班里所有的爸爸妈妈都能这样通情达理,孩子们都这么懂事,我这个老师就当得越来越幸福了。”电话的那头,诺妈妈连声道谢。但我依然不知道,她是否听出了我话里的含义。
【对父母说】
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走进一个新的环境,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与人交往和沟通,学习怎样融入周围的环境,并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如果我们在这张“白纸”上,写下的是自私和吝啬,那么这就将成为这个孩子的底色;如果我们在这张“白纸”上,写下的是宽容和慷慨,那么这也会成为这个孩子的底色……总之,孩子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成人和成人为他们创造的这个环境的感染和影响的。而在其中,母亲的作用尤其重大!
有位哲人说过: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可见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诺妈妈对诺的教育,会让女儿丧失掉拥有更多更好东西的机会。比如真诚的友谊、温馨的环境,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更多的“附加值”。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群体,一个群体会形成一个群体的文化。而这个群体中的人在共同的生活中,会形成怎样的文化,取决于大家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等因素。一个对别人、对周围世界越来越冷漠的人,一个情商严重不足的人,怎能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群体中立足呢?
其实,一个人最终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商决定的。所以,如果您爱自己的孩子,请让孩子学会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对周围的人与事付出关心和帮助,并从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
【对老师说】
面对孩子的问题,老师切忌用自己固有的标准进行简单的衡量判断并作出处理。老师应当明白,孩子身上存在着其家庭教育的烙印,需要慎之又慎地对待。否则,不仅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且容易激化教师和父母之间的矛盾,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首先,在课堂上,诺毫无戒备地说出了妈妈的话,说明她并不认为妈妈的话有什么不妥。或者说,对诺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还没有能力对此进行思考。所以,这个时候老师既要“敏感”,要从孩子的言语中敏锐捕捉到教育的契机;又要“迟钝”,即对诺的言语不要立刻进行简单的评价。因为孩子们的成长,由于受到环境和经历的影响,表现总是各不相同的。而老师此刻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有教育问题的家庭。家庭的问题,不应该简单地由孩子来“买单”。所以,老师此刻必须要冷静。
其次,老师对妍的表扬,其实是对诺的第一次提醒。虽然诺对于老师对妍刻意的“表扬”,没有太大的反应,但实际上这种提醒是危险的。其危险在于,很有可能让那些敏感的孩子立刻对诺产生一种排斥,以致在以后她和整个班级同学的相处中,留下隐患。而课下老师继续追问:“是妈妈告诉你不许借抹布的?”这句话,更是失败。因为这个问题其实孩子早就作出了回答。现在再来问,却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尝试撒谎,不承认是妈妈说的,以避免老师对妈妈产生恶感。这种情况尤其会发生在年龄大一些的、敏感的、能够揣摩别人心理的孩子身上。
当然,老师选择一些契合的儿歌来触动诺的这个过程,还是值得称道的。比如老师一直在用那些正面的形象来引导诺,甚至最后“我们付出,不能为了回报”这个升华,虽不是此刻最重要的,但依然很有必要。
最后,诺的问题虽然源自母亲,但是老师没有贸然找诺的妈妈“兴师问罪”,还是表现出了一种冷静。因为越是这样的父母,越是应该谨慎对待。有的时候直面问题,的确会促使问题的解决;而有的时候,暂时搁置,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解决方法。
(责 编 子 君)
当一个孩子走进学校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学校和家庭以孩子为纽带,建立起了一种伙伴关系。如何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有效的对接与互动,并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最终成为有用人才,就成为教师与家长都必须思考和解决的课题。从本期开始,我们约请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执行所长蓝玫女士开设专栏,拟借助具体案例,生动展示怎样捕捉孩子成长中的细节,剖析由此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探讨如何及时把握施教的有利时机,以期对父母与教师有所启迪。
【案例回放】
带抹布,是开学前给新生父母的一封信里就说到了的。一大早,还是有孩子忘记了。我告诉大家,同桌或是前后桌,可以互相借一下,先擦桌子准备上课。看着大家纷纷开始行动,我也埋头整理讲桌。低头的工夫,我忽然发现坐在窗前的一个个子高挑的小姑娘却没动。她就是诺。
诺是个瘦瘦的小姑娘,说话的声音很甜美,衣服总是班里最干净的一个。诺妈妈看上去是个很干练的女人,开学前的家长会上,她亲切地拉着我的胳膊,客气地说:“老师,孩子以后请您多费心。”我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对每一个孩子,都会一样地尽心。”能感觉得出来,和所有的妈妈一样,诺妈妈对孩子很不放心。交谈中了解到,诺妈妈是全职妈妈,只负责在家带孩子做饭,诺爸爸出门帮人家搞装修,一家人租住在市郊一处民房里。日子不至于有多困难,但也不算很富裕。
此刻,诺的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桌子上,完全不顾旁边同学的嘈杂。而她的同桌豪因为没有带抹布,正在不停地东张西望,不时偷偷瞅我一眼。“诺,把你的抹布给豪用一下。”我以为豪不好意思提出来跟诺借,就帮了他一下。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老师,我的抹布是新的,我妈妈说,只能擦我的桌子,不能借给别人。”“嗯?”我瞪大了眼睛盯着诺,期待她改变主意,或者再跟我说点什么。但是诺却丝毫没有被这阵势给“吓住”,平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孩子们都瞪大眼睛看着我,坐在豪前面的妍大概揣摩出了些什么,偷偷扭身把自己的抹布递给了豪。豪赶紧擦干净桌子,很乖巧地坐好了。
我调整了一下情绪,开始上课。诺呢?整节课都表现得很自然,丝毫没有受到这件事情的任何影响。诺这样的表现,反倒让我整节课都有些心神不宁,我实在无法当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下课了,我叫住了诺:“诺,是妈妈告诉你不许借抹布给同学的?”“嗯。”诺依然一脸无辜地看着我。“你也会有需要同学帮助的时候,如果大家也不帮你,你会不会难过?”我又问诺。这一次,诺不说话了,但分明还是很迷茫。我于是选择了暂时放弃,不再“逼问”了。
第三节是我的自习课,我准备了《我不给你》这个绘本故事走进了教室。我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绘声绘色地开始和大家分享这只小狐狸的故事。故事讲完,我问大家:“小狐狸啊小狐狸,什么是你今天最开心的事啊?”“是我和朋友们一起玩跳绳,我最喜欢跳绳了。”“是我救了我的朋友小熊。”……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是都离不开“朋友”。我看了诺一眼,她的神态不再像之前那么平静和漠然了。我继续问大家:“孩子们,你们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有没有分享过什么?是不是也体会过和小狐狸一样的快乐啊?”“有,我把我的棒棒糖送给萍一个,她是我的朋友。”慧说。“我也把我的跳跳豆给慧吃了。”萍也赶紧说。“我让枫玩我的卡片了,我们一起玩的。”钰也站起来说……我趁势说:“是啊,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快乐就每个人都有一份了,这的确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情啊。就像早晨,妍把抹布借给豪,让豪用上了干净的桌子,豪很快乐,妍也觉得很快乐。那今天回去,就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也给你们讲一讲他们和朋友分享快乐的故事吧。”
放学后,我给父母们发了一条信息:“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故事《我不给你》。记得让孩子讲给您听一听,然后和孩子交流一下。我想父母们都明白,孩子智商高成绩好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情商,孩子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交流,当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就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让孩子知道,懂得分享才是快乐的。”
第二天的晨诵,我选择了一个《做好事的小鹿》的儿歌和大家一起来读,我让孩子们一边读儿歌,一边和周围的同学一起表演。
我让诺把儿歌读了一遍,然后问她:“小鹿啊,帮助了小兔和山羊,你还想去帮助谁呢?”诺一愣,没有说话。我转头叫了鹏,鹏回答:“我要帮小鸟在树上做个窝。”我赶紧表扬他:“小鸟有了你送的窝,就不怕风吹雨打了,一定也奖励你一个花朵朵。”鹏满意地坐下了。这时候,诺忽然举手发言,她说:“我要帮老牛拔青草,这样我们就可以喝到牛奶了。”我没有立刻表扬她,而是问:“哦,你是为了让老牛挤奶给你喝才来帮老牛的吗?”诺被我问得有点发愣,她先是茫然地点了点头,又轻轻地摇了摇头。看到诺这样,我转身问大家:“你们觉得,帮助别人是为了从对方那里得到些什么吗?”“不是。”孩子们回答得有点没底气。或者,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这样辩证地看问题吧。但我还是决定,把我想说的话说完,哪怕只为了给这些孩子在心里埋下一粒等待发芽的种子。“我们付出,不能为了回报。可是,你们不只想着得到的时候,却一定会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东西!”其实我知道,孩子们并没有真正懂得我说的话里的含义,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切美好,终归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一天早晨,诺妈妈来给诺请假,说诺把脚崴了,可能需要休息几天,并且提出看能不能帮忙给诺补课。下午放学的时候,我问孩子们:“诺生病了,你们谁愿意帮诺补课啊?”孩子们都显得很兴奋,嘴里喊着“我、我”。我选择了住在诺家隔壁的蔷和慧,并嘱咐她们一定先回家征得父母的同意。
第二天一大早,我叫蔷和慧到我办公室,问了诺的情况。她们告诉我,诺的脚肿了,但是心情挺好。很喜欢听她们带去的儿歌和故事,诺还托她们带了写绘作业来给我看……两个孩子七嘴八舌地讲起来,很兴奋。
这天晚上,我分别给蔷和慧的父母打了个电话,向他们表示了感谢。之后,我给诺的妈妈打了个电话。我对诺妈妈说:“班里的同学都很想念诺,估计孩子们给诺的卡片和画应该也带给诺了吧?你一定要好好谢谢蔷和慧这两个小姑娘哦。是她们主动要求去帮助诺,还征得了爸爸妈妈的支持。如果班里所有的爸爸妈妈都能这样通情达理,孩子们都这么懂事,我这个老师就当得越来越幸福了。”电话的那头,诺妈妈连声道谢。但我依然不知道,她是否听出了我话里的含义。
【对父母说】
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走进一个新的环境,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与人交往和沟通,学习怎样融入周围的环境,并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如果我们在这张“白纸”上,写下的是自私和吝啬,那么这就将成为这个孩子的底色;如果我们在这张“白纸”上,写下的是宽容和慷慨,那么这也会成为这个孩子的底色……总之,孩子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成人和成人为他们创造的这个环境的感染和影响的。而在其中,母亲的作用尤其重大!
有位哲人说过: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可见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诺妈妈对诺的教育,会让女儿丧失掉拥有更多更好东西的机会。比如真诚的友谊、温馨的环境,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更多的“附加值”。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群体,一个群体会形成一个群体的文化。而这个群体中的人在共同的生活中,会形成怎样的文化,取决于大家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等因素。一个对别人、对周围世界越来越冷漠的人,一个情商严重不足的人,怎能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群体中立足呢?
其实,一个人最终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商决定的。所以,如果您爱自己的孩子,请让孩子学会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对周围的人与事付出关心和帮助,并从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
【对老师说】
面对孩子的问题,老师切忌用自己固有的标准进行简单的衡量判断并作出处理。老师应当明白,孩子身上存在着其家庭教育的烙印,需要慎之又慎地对待。否则,不仅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且容易激化教师和父母之间的矛盾,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首先,在课堂上,诺毫无戒备地说出了妈妈的话,说明她并不认为妈妈的话有什么不妥。或者说,对诺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还没有能力对此进行思考。所以,这个时候老师既要“敏感”,要从孩子的言语中敏锐捕捉到教育的契机;又要“迟钝”,即对诺的言语不要立刻进行简单的评价。因为孩子们的成长,由于受到环境和经历的影响,表现总是各不相同的。而老师此刻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有教育问题的家庭。家庭的问题,不应该简单地由孩子来“买单”。所以,老师此刻必须要冷静。
其次,老师对妍的表扬,其实是对诺的第一次提醒。虽然诺对于老师对妍刻意的“表扬”,没有太大的反应,但实际上这种提醒是危险的。其危险在于,很有可能让那些敏感的孩子立刻对诺产生一种排斥,以致在以后她和整个班级同学的相处中,留下隐患。而课下老师继续追问:“是妈妈告诉你不许借抹布的?”这句话,更是失败。因为这个问题其实孩子早就作出了回答。现在再来问,却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尝试撒谎,不承认是妈妈说的,以避免老师对妈妈产生恶感。这种情况尤其会发生在年龄大一些的、敏感的、能够揣摩别人心理的孩子身上。
当然,老师选择一些契合的儿歌来触动诺的这个过程,还是值得称道的。比如老师一直在用那些正面的形象来引导诺,甚至最后“我们付出,不能为了回报”这个升华,虽不是此刻最重要的,但依然很有必要。
最后,诺的问题虽然源自母亲,但是老师没有贸然找诺的妈妈“兴师问罪”,还是表现出了一种冷静。因为越是这样的父母,越是应该谨慎对待。有的时候直面问题,的确会促使问题的解决;而有的时候,暂时搁置,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解决方法。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