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蓄水对尺八口水道航道条件的影响研究
江凌
摘 要:三峡工程蓄水后,尺八口水道河床变形剧烈,航道条件明显恶化,成为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水道。本文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近10年尺八口水道滩槽变形特点及航道条件变化,揭示了三峡工程蓄水对其航道条件的影响,认为由于两槽争流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尺八口水道仍存在出浅碍航的可能。
关键词:荆江河段 滩槽变形 航道条件
尺八口水道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的尾端,为弯道之间的过渡段,三峡工程蓄水后河床变形剧烈,航道出浅碍航。下面重点分析三峡工程蓄水近10年尺八口水道滩槽变形特点及航道条件变化,揭示了三峡工程蓄水对其航道条件的影响,为该河段航道维护、河道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河道及航道概况
尺八口水道上起潘阳(航道里程262km)、下至袜子湾(航道里程248km),全长14km,由熊家洲弯曲段和过渡段组成,出口为七弓岭急弯段(图1)。
图1 荆江河段尾端河势图
历史上尺八口水道及其上下游河段裁弯及撇弯频繁。随着河势控制工程及护岸工程的实施,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至三峡工程蓄水前,总体河势较稳定:主流出熊家洲弯道凹岸后,自左岸孙梁洲向右岸二洲子一带过渡,二洲子以下主流沿七弓岭弯道凹岸而下,左右两岸侧边滩发育。河床演变主要表现为过渡段主流上提、下挫,两侧边滩冲淤消长。三峡蓄水以来,七弓岭弯道主流切滩撇弯,尺八口水道河势调整,航道条件变差。
尺八口水道现行航道等级为二级,航道维护类别全年按一类进行维护,年内航道水深实行分月维护方式,2009年以前,枯水期最小航道维护尺度为2.9m×80m×750m(航深×航宽×弯曲半径,下同);2010年以来,枯水期最小航道维护水深提高到3.2m。根据《长江干线航道建设规划(2011~2015)》,“十二五”期末本水道所在的宜昌至城陵矶河段的航道尺度将提高至3.5m×150m×1000m。
水沙、河床边界条件
监利水文站位于尺八口水道上游50多公里,其间无分、入流,水沙条件变化可以监利站实测水文资料反映。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监利站的来水量变化不大,三峡工程蓄水前(1950~2002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76亿m3、蓄水后(2003~2012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70亿m3;随着蓄水水位的抬高,来水过程有所改变,自2007年三峡水库进入“156m”及“175m”运行阶段以来,9、10月份流量明显减小,枯水期流量增加(见图2);来沙量大幅减少,减小幅度达77%,三峡工程蓄水前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58亿t、蓄水后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0.938亿t;悬移质中值粒径粗化,由蓄水前的0.009mm、增大至蓄水后0.059mm。
图2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监利站多年平均月均流量过程
悬移质中粒径大于0.125mm的泥沙是长江中游河槽的主要组成部分。三峡工程蓄水后,由于上游河床冲刷泥沙的补给,2003~2009年粒径大于0.125mm的粗沙输移量与蓄水前相当;随着河床冲刷的下移,2010~2012年该部分粗沙仅为蓄水前的50%左右。
尺八口水道右岸上部黏土层厚约30m,河岸已实施了护岸工程,侧向侵蚀受到限制;左岸由砂壤土及细沙组成,仅熊家洲弯道凹岸段已实施护岸,其它部位河岸抗冲性较小。
近期滩槽变形特点
三峡蓄水以来,尺八口水道左侧边滩冲低成槽、右侧深槽淤积,深泓左摆,过渡段河床宽浅变化的同时弯道段形成枯水双槽的局面。
1、洲滩变化
三峡工程蓄水以来尺八口水道0m(航行基准面,相当于黄海高程16.9m)滩体平面形态变化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熊家洲凸岸边滩下段淤积,滩体左缘最大展宽375m、滩尾向下延伸1km左右;七弓岭凸岸边滩遭切割,边滩持续冲刷、后退,心滩头部冲刷后退、下段淤高及展宽。2004年~2012年,七弓岭凸岸边滩头部下移了约5.8km,目前仅在弯顶存在小范围的滩体;心滩滩顶高程由航行基面以上2.2m抬高至航行基面以上6.9m,滩体最大宽度由130m增加至1051m。
图3 三峡工程蓄水以来尺八口水道0m滩体平面形态变化
2、深槽变化
三峡工程蓄水以来尺八口水道3m(航行基准面以下,相当于黄海高程13.9m)深槽平面形态变化见图4。从图4可以看出:上深槽左摆,下深槽上段淤积,2010年与上深槽3m等深线断开;而七弓岭弯道凸岸侧河床冲深成槽,并不断左摆、上延,2010年与上深槽3m等深线贯通而形成左槽,此后左槽进一步冲深发展。从深泓的平面变化来看,2010年以来深泓已摆至左岸侧。
图4 三峡工程蓄水以来尺八口水道3m深槽平面形态变化
浅滩演变特点
该水道浅滩位于二洲子附近、两弯道凹岸深槽之间的过渡段。浅滩年内变化总体上遵循“涨淤落冲”的规律(见图5),且其冲淤特性与河床平面形态变化密切相关。三峡水库蓄水以前,河道两侧边滩能维持基本完整,汛后水流归槽冲刷能力较强;三峡水库蓄水以来,过渡段凸岸侧边滩基本冲失,河道展宽,加上凸岸侧河床冲深成槽引起水流分散,过渡段浅滩退水冲刷难度加大,汛后退水相对较快的年份出现多槽口争流、无明显主槽的局面。目前,虽然深泓已摆至凸岸侧,但是由于凹岸侧深槽仍较深,短时间内两槽争流的局面难以改变,浅滩仍存在出浅碍航的可能。
图5 尺八口水道浅滩水位、水深变化图
航道条件变化
根据2000年以来实测地形资料,对本河段枯水期航道条件进行核查,核查结果见表4-1。可以看出,2009年以前,各届枯水尺八口水道大部分时段内航道实际水深能够满足3.5m×150m的规划要求;2009-2010届枯水,由于主流初步撇弯切滩,凸岸侧左槽发育尚不完全,凹岸侧深槽仍吸流作用较强,水流分散,引起汛后退水时浅滩冲刷不及时,航道水深不足3.5m×150m的规划要求;2010年以来,随着左槽的不断冲深发展,航道条件逐渐改善。
表1 近期尺八口水道枯水期航道条件核查
结语
三峡蓄水以来,尺八口水道冲滩淤槽,深泓左摆,出现枯水双槽争流的局面,航道条件恶化。由于河道内两槽争流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浅滩仍存在出浅碍航的可能。
(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本项研究由“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科技专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