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培根 扎根

    张小亮

    民俗教育需要传承、分析本土光辉的过去和崭新的未来,这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家乡,了解和热爱家乡。对于我校基于民俗的该课程校本化建设,可提炼为五个关键词:在地、暖心、整合、立体、坚持。寻根,培根,扎根,我校在课程校本化实施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产生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优秀民俗文化成为自身人格的根基。

    一、在地:课程资源的寻觅与融合

    1.民俗与教育对接

    每一个民俗传统都有其历史渊源、相关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了解它们的来历与习俗,开展寻根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古今传承对接的前提。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又有助于民俗传统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担当精神。

    2.本地与外地融合

    我校外来流动创业人员子女数占84%,本地和外地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多多少少受到影响与教育。我们从雕庄本土延伸至外地学生家乡地类似民俗,将学生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民俗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形成具有浓郁民俗特色、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服务,让校本课程开发更具特色,生命力更强。

    二、暖心:育人价值的追寻与实践

    民俗文化课程要注入唤醒人主体精神的育人价值。只有认识到民俗课程内在于学校的价值,才能使学校在民俗课程建设上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原动力,更好地促进民俗课程的良性发展。

    1.庸俗文化与学生思辨力

    学校教育应避免把民俗课程庸俗化、简单化,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挖掘民俗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性。思辨力,即对民俗传统进行反思性或者说批判性理解。为此,对学生来说,在探究活动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哪些是“优秀”的民俗传统?哪些是学生可以理解到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哪些是可以通过比较让学生深刻反思到的优秀民俗?哪些是可以摒弃的迷信思想?在课程资源的运用中产生这样的冲突是必然的,这首先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考的思辨力。

    2.实践探究与核心素养提升

    注重文化味,把民俗探究活动放到相应文化背景下,让学生在了解当地民俗特点的同时,也能进行与民俗活动相关的阅读、设计创作,把活动基于了民俗传统背景下,活动对人熏陶与教育意义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体现趣味性,突出实践性,关注学科整合,关注与评价结合。在每一主题单元结束后,都有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单元评价表,一张评价表能很好地记录学生在平时主题单元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综合情况,为期末教师的综合评价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依据。

    三、整合:民俗与课程的无缝嵌入

    1.课程实施整合发生,彰显学校特色文化

    课程实施中主题的选取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考虑各种资源因素的制约。我们将学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整合起来进行合理规划,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常态化实施框架。我们以主题菜单式的校本课程推进体系;以整合学习资源、整合教师资源下的推进,既充实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使活动的实效性得以体现;确立了以年级为单位长线计划创学校特色、以班级为单位短线活动促生命成长,而形成长短互补。

    2.課程资源整合规划,形成民俗实施合力

    整体的课程规划有利于厘清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将学校主题活动有机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也丰富拓宽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我们从学生的兴趣、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自身实践经验,开展一系列自主性的活动,努力发掘整合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各类资源的独特魅力。通过进行资源整合,注重了学生原有生活体验,注重了内容的综合性,注重了本地民俗文化特点,以此确定民俗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就具有它的实效性。

    四、立体:实践探究的灵活与生成

    民俗课程的实施方式主要依据民俗课程的具体形态,主要包括知识传授、课程整合、活动感悟以及实践体验等方式,评价方式亦灵活多样。

    1.学生兴趣与民俗内涵挖掘

    基于调查,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民俗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俗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民俗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喜爱民俗传统。

    2.课程实施与资源动态生成

    在课程实施中通过对课程资源原形进行再创造,提炼设计出新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课程实施中,可以进行内容的选择,可以通过链接阅读到更多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可以根据实施的情况及时将实施过程中好的内容进行添加、更改,使课程教材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推进的过程中以不断生成的新的民俗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的内容,不断让民俗文化主题式探究活动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坚持:民俗传承的厚古与赋新

    1.传承中的厚古

    传承不是厚古薄今,传承在于融合、创新、重构,传承在于知难而上的坚持,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民俗的亲切感,理解到文化表象背后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具有包容能力,身处文化和民俗的差异环境时,能从理性角度辨别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内化民俗的真正内涵,达成厚古。

    2.传承中的赋新

    “赋新” 特征是指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凝固的、静态的,而是动态流变着的,为此学校一是要把握“变”与“不变”的基本原则,明确的相对合理的文化重构。民俗文化是一条历史河,总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或者说化旧为新,化新为旧,在一个复杂的过程中重组和再造。传承民俗文化,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学生实践探究相结合,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以及给人带来的快乐,把中国民俗文化扎根于同学们的心中,我们一直在努力。爱国,爱家、爱学校,从爱这片土地的文化开始。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