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幼儿爱国主义意识的实效性初探

    米惠利 周迅

    爱国主义包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中,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全民族特别是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往来有了较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社会上、家庭中的民族自卑心理、盲目崇洋风气也有所滋长,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相当淡漠。“外国病”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中国幼儿教育的大病之一,这在当下的幼儿园也时有出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3~4岁幼儿应认识国旗,知道国歌;4~5岁幼儿应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奏国歌、升国旗时能自动站好;5~6岁幼儿应知道国家一些重大成就,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现阶段,虽然幼儿园能按照《指南》标准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常常会出现以下现象:听见国歌没有反应,对国歌缺少认识和感受;喜欢过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认为进口的玩具、商品比国产的玩具好;等等。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幼教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幼儿园德育应注重情感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受思维和情感的限制,幼儿的情感易受暗示,被感染,只对感性的、体验过的东西理解得比较深刻。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幼儿对家乡、对祖国强烈的情感倾向,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具体体现在统一思想认识、选择适宜的内容、以传统节日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等三个方面。

    一、统一认识,与社区、家庭携手

    (一)端正思想认识

    幼儿期是打造幼儿日常行为习惯和性格雏形的基础时期,成人必须尽早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作为幼教工作者,教师首先要热爱祖国,在思想上予以爱国主义教育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自豪感,以及正确的教育观。

    (二)结合备方教育力量,形成家园合力

    幼儿园要积极创设物质环境,如主题墙、环境创设等,对幼儿进行环境熏陶,使幼儿从小把祖国印在心里。此外,幼儿园要加强家园协作,提升家长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感,争取家园保持一致,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幼儿园还可以结合社区力量,充分发挥周边的教育资源,带领幼儿参观军营、博物馆等教育基地,培养幼儿的爱国意识和情感。

    二、选择与时俱进、适宜的教育内容

    (一)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教学内容

    受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的影响,教师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只能是初步的启蒙教育,因此,教师要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科学性的教育内容。此外,教师要选择距离与时间上由近及远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容易接触到的事物,与“祖国“社会”联系起来。教师从幼儿认识“我“喜欢我”等内容开始,逐渐发展到喜欢身边的人、认识家乡、爱家乡、认识祖国、爱祖国等教育内容,将幼儿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圈子引向“大家”,从了解成人劳动的意义引向对社会的贡献。例如,教师问:“我们都有爸爸妈妈,你们爱他们吗?”“你们为什么爱爸爸妈妈呢?”“你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这份工作对人们有什么好处?”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深化幼儿对“我”“家乡”“祖国”的认识和情感,唤起幼儿模仿成人为社会服务、为祖国奋斗的行为意向。

    (二)运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和手段

    1.动之以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幼儿的情感容易与外界的善恶产生共鸣,易与生动的事物沟通,这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突破口。情感伴随着理解,教师还可以从幼儿的所见所闻出发,萌发幼儿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情感。幼儿对爱国主义的感受是建立在他们对国家的具体理解上,教师应从幼儿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入手,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引导幼儿以形象、具体、喜欢的方式获得关于中国的知识,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例如,请幼儿收集自己的家乡和祖国的图片,布置在主题墙上;在区域中投放家乡地图、中国地图等拼图材料,使幼儿在操作中了解家乡,了解祖国,进一步萌发爱国之情。

    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范例和树立榜样的形式,让幼儿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发展爱国主义情感。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文学作品、文艺作品为媒介向幼儿介绍英雄形象,如以雷锋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给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幼儿在游戏中强化英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英雄形象。以榜样的行为、思想去感染幼儿,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有着特别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容易引发幼儿的共鸣。教师和家长还应该通过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典范,正面增强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

    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在把握事情的内在联系方面,往往只是从事物的表面出发产生情感反应。教师通过对事件进行评价,分析艺术作品中的道德形象,提高幼儿分析行为善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对道德形象的情感体验与支配自身行为的能力,在分辨是非的基础上使幼儿的爱国情感倾向深化为爱国情感意识。

    2.在生活活动中强化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渐转化为爱国行为习惯。蒙台梭利说过:“我看到了,就忘记了;我听到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少说教,多开展活动,并积极引导幼儿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自身行为和祖国的每一个公民、每一寸土地、每一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如此,幼儿就能形成初步的爱国情感,并反复体验和练习,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养成爱国行为习惯。

    组织幼儿参加活动是强化幼儿内心体验与行为习惯的关键。我们通过引导幼儿参加活动,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激发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鼓励其进行仿效。例如,组织幼儿参观国旗班,听解放军叔叔讲述国歌、国旗的故事,参观国旗班战士升国旗的过程,了解升国旗、奏國歌时的基本礼仪。最后,让幼儿学做“小小升旗手”,不但激发他们好模仿的心理需要,还能满足其强烈的情感需要。

    教师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幼儿的情感意识向行为习惯转化。例如,我们在班级开展“我当小旗手~升国旗仪式”等活动,引导幼儿从最初需要成人的提醒,到自觉主动地意识到:听到国歌时应该立正、行注目礼,然后付诸行动。又如,在一日生活中开展值日生工作,表面上看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幼儿为他人服务、为集体服务的责任意识。在这些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到:爱同伴、爱集体就是爱祖国。

    三、以节日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一)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强化幼儿的爱国意识

    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帮助幼儿了解祖国文化,是提高幼儿爱国主义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中秋节主题活动中,教师向幼儿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邀请民间艺人表演嫦娥奔月的皮影戏,和家长一起动手制作月饼,师幼一起观看“天宫一号”“嫦娥二号”等纪录片……不断增强幼儿作为一个“中国娃”的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又如,重阳节的时候,教师鼓励幼儿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捏捏肩,带领幼儿一起赏菊花,师幼一起吟诵有关重阳节的古诗……通过在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增强幼儿的爱国主义意识。

    (二)挖掘节日资源,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符号”的创设

    在社会上以过西方节日为荣的今天,我们发现:到了某个西方节日,商家便会推出大量标志该节日的商品,点燃节日的气氛。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在节日文化“符号”方面还有待深度开发。针对这一点,我们借助节日传统和节日背景,引导幼儿设计并制作了各种节日娃娃。例如,端午节到了,我们一起设计并制作“粽子娃娃“龙舟小宝”;中秋节来临,师幼共同制作“月饼娃娃”,并为它们取名字:等等。教师以贴近幼儿认知特点的形式,使幼儿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粗浅的认识,萌发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幼儿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兴趣。现在,孩子们都能准确地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提升,爱国主义情感也有了较大提高,并从爱祖国的情感倾向转化为爱祖国的行为习惯。爱国要先知国,爱国主义情感是以对国家的认识为基础的,实现爱国主义与国家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党中央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教师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规律,依据时代要求,以爱国情感教育为突破口,选择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各种适合幼儿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系统、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爱国行为習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