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

宋国华 胡 昱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本文仅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近年来师德建设谈几点体会。
一、师德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到高校,它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两个为本”,即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先;办学以人才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表述的实质就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就是说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且应该以德育为先。自古以来,道德培养始终是教育的主旋律,因为教师之为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职责乃是教下一代如何做人,品德则是为人之本,立身处世的准绳,也就是指美的心灵。现时代的道德培养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则取决于教师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十六号文件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都强调: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这不仅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再次重申,而且也是对科学发展观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刻阐述,说明师德建设必须作为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
2.以人才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所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包括心智活动诸方面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涉及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等内容,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回答的是应当怎样的问题,即应当怎样做人,怎样对国家、对社会承担责任,应当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理想、信念和道德等。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立志、培智、陶情”的关键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从这层意义上讲,努力提高大学生以善和美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高校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这一重任。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内涵着真和善的统一,用富有时代特色的语言诠释了人类图谋发展的丰富意蕴。而师德建设正是追求教师求真向善的过程,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教师育人观念淡薄。教育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造就和健全人格的过程,教育是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德行影响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汲取知识、形成个性、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过程。所谓教人贵在成人,育人首在育魂,这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教师的人生哲理。但是,现在有些大学教师、特别是部分专业课教师满足于充当“教书匠”的角色,在他们看来,教授专业知识是他们的职责,只要能把自己拥有的知识完完全全地灌输给学生,就可以问心无愧了。而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精神境界的提高则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认为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情操的塑造是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工作。可以说,在这些教师头脑中,已经忘记了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而育人才是教书的目的这一基本理念。
2.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大学师德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产生了积极效应。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容易导致社会理性价值与人文精神的偏移,诱发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流行。这种情况使得部分高校教师忘却了为人师表的社会责任感,有的教师染上了弄虚作假、追逐个人名利的思想,有的教师重金钱、轻事业,敬业精神下降,科研中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实用主义倾向严重,缺乏实干精神。
3.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彰。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行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的青年学生而言,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时下有的教师政治观念淡薄,教风不严谨,个别教师为了某种个人利益,无原则地讨好学生,对学生放任自流。这种为人师者,违背了教师起码的道德要求,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4.道德评价机制乏力。当前,许多高校普遍缺少完善、科学的师德考核体系。具体表现为:在师德考核与职称晋升、岗位聘任、优秀教师评比等诸多方面缺乏统一的考核竞争激励办法,甚至自成体系;在实际考核中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硬指标上,甚至用业务成果代替师德表现,一好遮百丑;多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滞后,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业务工作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虽然许多高校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充实了相关的师德建设内容,但多数还是停留在书面和文字上,没有落到实处。
上述现象,归根到底是没有注重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发展和财富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灾难,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注重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从现实来看,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是从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校门的,学校和家长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孩子智力方面,而忽视德育。这一缺失就需要到大学来弥补,而现时大学的德育状况并不足以解决此难题。例如,我校是以工科为主的普通高校,由于历史和专业设置的原因,绝大多数教师的研究和学习领域集中在自然科学和工科技术,学科的性质导致他们追求求真、求实、批判的科学精神有余,而关注道德、理想、价值的人文精神不足,这就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不是脱离人的抽象的发展观,科学和发展离开了人就无任何存在价值。内涵上,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体;功能上,科学发展观也是导向科学和人文的合一,它充分体现了发展实践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的统一。在高校发展实践中,只有坚持“两个为本”,才能实现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目标。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拓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几年来,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探索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1.确立了完备的师德建设指导思想和理念。我校明确提出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以德治校方略,通过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活动,进一步明确干部、教师和职工的行为规范,增强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自觉性,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注重以教风和管理人员的作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同时,学校加强宣传、贯彻和落实的力度,使上述思想和理念的内容深入到广大师生心中。
2.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首先,学校成立了由党委分管书记牵头,宣传部、组织部、教务处、人事处和工会等部门参加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组,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为了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在2004年9月~2005年9月组织了为期1年、以师德建设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校将师德建设工作列为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将师德建设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在教师岗位聘任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表现不佳的实行劝诫、行政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或清出教师队伍等;明确了校教学质量监督与内审专家组成员担任师德建设规范和教书育人的巡视员,检查师德建设落实情况;对育人环境建设、师德建设的形式、师德建设典型事迹报道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分工,每年教师节学校对师德建设工作都要进行一次总结表彰。这几年,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始终以学习、宣传、落实各类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为重点,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将师德建设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使师德建设工作真正做到有组织领导、有建设内容、有制度和措施、有考核检查、有奖励和惩罚,把教师自觉性与制度的约束性结合起来。
3.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活动。为避免师德建设流于空泛的口号,我校不断推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将“三育人”活动与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师德建设活动相结合。校工会和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办公室、校团委等相关部门配合,为落实学校“三育人”工作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有关部门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的目标,并将“三育人”活动的检查、评比、奖励与学校的先进工作者评比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了“三育人”活动。如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中,以“师生沙龙”活动为载体,以“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导师与班长”、“校园文化”等为主题,成功举办了系列“师生沙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师生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学校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学校迎评促建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分工会“三育人”工作创新评比活动;举办了“青年教师师德论坛”,论坛特邀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理工大学张晓甦老师以及我校的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穆静波老师参加论坛。他们以其对师德的认识以及自身提高师德修养的实践为内容,给青年教职工作了精彩的报告,对引导青年教职工正确把握师德的内涵,进一步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工作,学校举办了青年教师教学法培训、教学观摩、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授讲坛及学术沙龙等活动,有200余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职工参加了活动,并从中受益。上述活动带动了全校教师力争先进,对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05年6月,学校党委宣传部对以“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为主题的师德建设状况,在全校部分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其中的几个主要指标统计结果是:90.3%的学生认为教师能“为人师表”;85.1%的学生认为教师能“爱岗敬业”;83.7%的学生认为教师能“教书育人”。从2004年以来受到校级以上表彰的师德先进有92人次;校刊报道的师德先进典型事迹24篇;科技日报、中华建设报、北京教育、建设科技、教坛风华等各类社会媒体宣传报道6期。
总而言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建设,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体现高等教育精神的重要一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实践,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因此,作为高校的领导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扎扎实实地将高校师德建设抓紧抓好。■
(作者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校长)
[责任编辑:包和春]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