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
瑞 博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主要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校乃是启发学生智慧的场所,而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中心论”强调,成功的教学不在于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能否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自己的重要任务。
(二)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问题中心论”主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倡案例教学法,认为知识不是一个直线的由浅入深的过程,而是一个网状结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互相启发和学习迁移创造知识,提高能力,排解困惑,发展个性。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的问题,或者提供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案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供全班学生讨论、分析。一般情况下,讨论无需给出明确的结论,因为讨论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心理教育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三)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活动中心论”认为,经验最为宝贵,实践最为重要,主张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任何一门学科除了具有知识价值以外,还具有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在这四项基本价值当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中心价值。学科教学应当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应当把教学过程作为心理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积累正反两方面经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像皮格马利翁对待自己的雕塑作品一样,发自内心地期待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强者。赏识、赞赏、鼓励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秘诀。
(五)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
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比心理知识本身更重要。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问题的解决主要靠自我教育,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心理方法,才能对自己实施正确的心理教育。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心理方法以外,还要提供演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方法的实质,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六)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在人格完善的过程中,教师的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情感、气质、心理健康状况等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模仿的过程就是塑造的过程。任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其榜样作用、示范作用、楷模作用集中体现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用人格塑造人格。教师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我们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