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从“朗读”到“表达”的旅程
《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壶口瀑布情状和态势的游记散文,热情歌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全文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联想等表现手法,写出瀑布的声响、形状及伟力,给人震撼。作者在寫景同时注入丰富的情感,由身边的壶口瀑布感受到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们历尽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带领学生从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入手,鼓励学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课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壶口瀑布的妙处,从而领悟到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出来的对人生百味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教师要成为引领者、参与者,在课堂上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让学生尝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性才会进一步增强,才会更加勇于展示自己,焕发活力。
一、以“朗读”为前提,营造融情氛围
课堂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课文,读出整体美,并圈划出描写壶口瀑布水流的句子。所谓自由朗读,就是无需追求任何技巧,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语调读出来,从而倾诉自己情感的过程。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能够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字传达的信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学生在心理上希望自主朗读、自主学习、自主理解,当教师提醒自由朗读时,学生就会莫名兴奋,兴趣盎然,就有了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也许认识还不够深入,但是,有了这个作为基础,学生的深入理解水到渠成。
教师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朗读,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提醒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重音、停顿、语速、节奏,并回到原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反复练读。如:“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用声韵把黄河壶口瀑布的那种磅礴、壮阔、湍急等特点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排排”,放慢语速。根据景物的特点,合理处理语速语气。如:水流的气势,语速慢一点、低沉一点;水流的湍急,语速快一点、急促一点。小组之间,同桌之间交流朗读技巧,学生朗读,教师随文点拨再读,加深印象。
朗读的形式可以根据语句的需要随时变换,有合作读、轮读、代表读,还可以采用跳读、选读、配乐读等形式。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做到了朗读形式的有效切换,就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昂扬的兴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力,也增强了学生对内容的感受力,对美育的渗透力。大声读出来,不仅学生在听,在思考,还可以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了解作者的心意,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更加深入地思考,情感融入就更趋于文本的中心。在语文课堂上,多形式的朗读会让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观点和情绪,感悟文字蕴含的深意,获得动力,引起共鸣。
二、以“活动”为纽带,构建展示平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体验,新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专门设计了“活动·探究”单元,构建了活动展示的平台,希望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激发潜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课堂生态。语文教学,需要的是感悟体验,最好的办法首推“开展活动”。
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生本意识和敏锐的活动意识,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可以是教师的精心设计,也可以是随机的智慧生成。在小组活动展示中,组长可以安排本组两个同学先朗读黄河水“拢成一束”的画面,再分析“吸、拢、冲”等动词的作用。其余小组同学及时补充,从各个角度赏析、解读。“拢成一束”的视觉角度,写出黄河水的形态;“隆隆冲去”的听觉角度,写出水的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借石写水的侧面描写角度让学生看到了壶口瀑布不一样的“纤细、柔美”。再考虑到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流“三跌、四跌”时的急促。学生边小组讨论交流,边小组合作补充,他们全程参与,学得比较扎实,理解比较透彻。思维活跃的学生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起到辅助作用,所有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生长。小组“活动”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当然,课堂的“活动”不是仅仅局限于生生之间,也可以在师生之间。比如:师生共读活动:教师读前半句“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学生读后半句“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激动兴奋,还深切体会到理解到句中递进的瀑布的“力量美”。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最好途径。课堂上的生生互动讨论,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开发者,问题设计的引领者,努力为学生构建了展示的平台,把课堂从相对的静态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动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成就了开放活泼、盈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态。
三、以“表达”为旨归,提升综合素养
“初中学生应该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能够倾听、表达与交流,有表达的自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在教学活动中做好充分准备,创设一些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训练,不仅帮助学生养成了强烈的表达意愿,培养了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播放壶口瀑布的相关视频,在学生看完视频之后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概括壶口瀑布带给你的最初印象,你会想到什么?”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导师,只有学生对课堂学的习内容感兴趣了,他们才会投入听讲,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导入部分的设计就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情境,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凡响,自然就调动起进入文本学习的欲望。
教师在课堂上问题的引入要非常讲究,既不能显露过于雕琢的痕迹,也不能放手不管,需要在教学环节中添加一些新鲜的、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索,乐于回答问题。这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文中提到‘我陷入了沉思……那作者由眼前的景物又想到了什么呢?”在前面铺垫蓄势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所以,这时候就会深入思考,联系全文,联系主题,联系写法,他们就有了方方面面,多种角度的理解。此时,教师肯定学生敏锐的思维,又让学生根据需要和同桌小声交流。学生就明白了眼前的景物不再是纯粹的景,透过景物可以想到更多的东西:看到了华夏民族不屈不饶、勇往直前的精神,看到了水的生存智慧,看到了人经受各种磨难,用各种情态生存于世间的生活态度。
教师可以设计“共写”环节,让学生摘录文中描写壶口瀑布特点的词句,重新组合化用,为壶口瀑布写一首赞美的小诗。教师自己也可以加入学生,与学生一起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再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将自己的想法情感分享倾诉出来。学生就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一方面有自己的独创,另一方面又有与老师作品比较的快乐,以此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情感的合理表达,仔细品味文章的内容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文本的理解就更加精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学生的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熟知这一点。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的期待调整教学方法及顺序,找到最佳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从“自由朗读”进入到“大胆倾诉”的阶段,语文课堂生机盎然,活力四射。
赵晓燕,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