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认知视野下的中学教师权威问题研究

    董芳 刘国栋

    [摘 要]教师权威是外在的教师所拥有的权力和内在的教师所具有的威信共同作用的结合体,是教师所拥有的使受教育者信从的力量。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与解读会影响教师对自我权威的认知,继而影响其对自身权威的塑造、表现与发挥。中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可概括为四种,即知识传递者、道德引导者、学生监护者和知识分子。四种不同的角色定位分别对应了四种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权威类型,即知识权威、感召权威、法定权威和传统权威,而倾向于不同权威类型的教师对教师权威便明显有着不同的诉求、期待以及表现。

    [关键词]权威;教师角色;教师权威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2-0032-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2.007

    一、前言

    诚然,教师权威研究早已有之,在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领域均有涉及。已有研究一部分倾向于从社会制度与文化氛围的宏观层面对教师权威进行成因分析,另一部分则侧重于对教师权威的具体表现进行研究,并提出系列引导性策略及要求。但对教师权威的主体性因素的研究较为薄弱,缺乏对教师本身的关注。教师的“权威”本是教师自身所散发出来的力量,它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敬爱、尊重、追随自己的老师。而这种力量的主体是教师本身,教师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及其自身作为权威主体,不应忽视对自身权威的理解及诉求,教师自身对其角色的定位更是影响着教师权威的类型与表现。而本研究正是基于教师角色认知视野,从教师视角出发去探求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教师是如何理解和塑造教师权威的,以期能够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此外,鉴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时期,其身心波动较大,容易产生叛逆情绪,喜欢挑战权威,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言而喻,故而本文将教师权威研究的范围限定为中学阶段。

    本研究以访谈法为主,结合现场观察法来加以佐证。访谈对象:数学学科教师3名,英语、生物、音乐、体育学科教师各1名。为了防止教师权威存在性别差异,英语学科和体育学科以及1名数学教师选择的是男性教教师,其他为女性教师。访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一是各科教师自己的定位与期待;二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三是教师所处的职业环境与制度条件(学校及社会);四是教师对“教师权威”的理解。就研究程序而言,首先,预访谈。进行模拟访谈,确定可行性。第二,正式访谈。本次采取个别访谈的方式。第三,进入现场观察。就研究内容,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观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与行为表现。第四,数据收集与整理。征得访谈对象的同意,在访谈中進行录音同时辅以笔录,然后根据录音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访谈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整合。

    二、角色定位与教师权威的内涵与类型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教师权威类型

    克里弗顿(Clifton,R.A.)与罗伯兹(Roberts,L.W.)在韦伯所提出的经典权威类型的基础上,将教师权威类型进行了更为详尽而严谨的推论,认为教师权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对教师而言,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与教师的自我权威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角色认知与定位,对权威类型有着不同程度的渴求、理解及表现。每一位教师,不管以什么样的理由,在走向教师岗位的时候他们都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尽管他们对“优秀教师”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能够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学校,对得起教师这一称谓,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等等。教师对自身角色的理解与定位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角色,即知识传递者、道德引导者、学生监护者和知识分子,与此相对应的教师权威类型分别是知识权威、感召权威、法定权威和传统权威。

    1.知识传递者与知识权威

    教师将自己定义为知识的传递者,他们认为从走上岗位的那一刻,就担负起了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传递知识则是教师的职责之所在。“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知识”这是教师普遍认同的观点。将自己定义为知识传递者的教师,更加强调和突出其自身的知识权威,而且无论是人生阅历还是知识修养,教师相比学生而言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地位,这一切促成其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起知识的威信。当然,这种威信是来自于学生对教师学识的信服。另一方面,知识作为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全人类的持续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人类文明的演进与传承却无法通过生物遗传复制给新生人类,这也赋予了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的历史使命。教师要充当知识所代表的人类间接经验与学生经验的桥梁,以学科知识为代表的公共知识影响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其获得个人智慧,实现“转识成智”。社会越是进步,人类文明越是丰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获得就越是离不开教师。一旦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则会遭遇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的危险。因此,教师的知识权威则主要表现在传递知识,以知识引导学生,促成学生个体智慧的生成,引导其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教育实践中最基本的交往媒介是知识。”[1]知识权威对于教师进行知识传递与个人智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教师引导的方式千差万别,但无论是“强制引导”还是“连哄带骗”的引导,教师的这种知识权威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知识权威的提升就成为了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2.道德引导者与感召权威

    “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价值立场,教师应具有至善的追求。”[2]所谓言传身教,教师有责任在人格、道德上去影响和引导学生,做一名名副其实的道德引导者。而对于道德教育,杜威早在《道德教育原理》中就强调“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的本质区别。他认为道德观念“见效与行为之中,并使行为有所改善。”[3]而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抛弃以往过于专注对“关于道德的观念”的培育,转向专注于培养内在于学生心灵的、并能够激发其相应的道德行为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的引导及培养就需要以教师的感召权威为基础和前提。这种感召权威,具有由内生发的特殊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召力,从而使得人表现出崇拜和服从,衷心地追随和效仿。由此可见,感召权威下的追随与崇拜绝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心甘情愿的追随、效仿和服从。而这正是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正是那些道德指导者们所期盼的结果。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内在的道德观念,使其能够成为学生品格的一部分、行为动机的一部分,并且指导行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不是执着于那些僵死的、生硬的“关于道德的观念”。正是由于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感召权威的价值及其必要性,相对于其他权威类型才显得更加突出。通过感召权威内在的驱使力量和威望使学生自觉地趋向于道德自我完善的目标。如果说知识传递者的知识权威强调“以识或智服人”,那么道德引导者的感召权威则更突出地表现为“以理或德服人”。访谈中尤其是女性教师多次强调道德教育不只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不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不让学生体会其切己的关系,那么所有的道理只是空中楼阁而已。“今天的孩子们越来越生活于充满偶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环境当中,各种相互矛盾的、多元的价值观念可能将孩子们引入歧途。”[4]教师作为道德引导者能够对学生起到道德规范和引导的作用,一旦感召权威消失,那么就等于把教师的道德教育和引导架空,将缺乏道德判断能力的学生置于一个多元主义的汪洋大海当中,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的感召权威,是将自身定位于道德引导者的教师更注重的。

    3.学生监护者与法定权威

    学生监护者的角色定位,突出地表现在班主任和男性教师身上。众所周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引导者,同时也是班集体的管理者。管理学生尤其需要教师权威的支撑,“权威意味着‘威信,意味着学生能服从管理,能‘听话”[5]。这点对于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显得尤为突出。在访谈中,包括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内,普遍认为班主任相对于其他任课教师的而言具有更高的权威,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管理、对班级的管理以及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等管理监护的过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能同时扮演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任课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或矛盾的协调者和处理者。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监护者,强调班级的管理和秩序的维持及管控,而且班主任通常是一个班级中班规的制定者和强调者。教师的“学生监护者”的定位,标志着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还担负着社会及家长的管理监护责任。另一方面,教师将自己定义为“学生的监护者”需要外在权利的赋予,即社会及家长将一部分的“监护权”赋予教师,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学生监护者”的职责。教师对权威的诉求更倾向于对外源性的诉求,尤其是社会、法律、学校制度等的权利给予和让渡。因而在这一角色定位之中,法定权威更为突出,也更能够迎合教师的这种需求。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偏激者把学生的权利、自主发展与教师的管理及监护完全对立起来,将教师管理监护视为剥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压抑了学生主体性,这就对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与监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4.知识分子与传统权威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个体的存在。就教师个人而言,其个体生存是需要一定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为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存与生计需要的满足为教师提供了职业生活必不可少的手段,使教师得以摆脱‘半饥半饱的寒酸窘境。”[6]如果教师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难以保障,那么,如何有更多的精力来保证教学呢?但是保障生计只是支撑教师职业的手段,而非目的,一旦把生存当作教师职业的追求,那就本末倒置了。访谈中,有教师坦言,成为教师的理由或者初衷有很多,其中不乏有一些名利、物质上的因素,如“解决户口”“工作稳定”“女生当老师社会口碑好”等等。而如今,当问及他们对当下教师的待遇时,教师则普遍表示“其实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相比其他热门行业是一项比较清贫的事业”。但是如何看待这种清贫呢?访谈中,教师提到了“知识分子”这四个字,所谓修身育人,使之向善,他们认为教师用具有知识分子的清高之气和社会担当之气,在提高自我素养的同时,影响和教化学生,促使学生走向更为完满的境地。他们更在乎的是学生的认可、家长的认可、社会的认可。通常来说,“知识分子”的内涵包含了包括专业性和公共性两个维度。知识、课堂、学校、社会等场域均是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所置身的公共空间[7]。尽管教师对于知识分子的内涵把握不是很全面,但是他们同样怀有投入社会,投身公共领域,渴望得到社会大众及大众文化认可的热情。因而提到教师权威时,他们更看重教师的传统权威。就权威获得来源来说,他们更侧重于外源性的诉求,一方面他们期望通过恢复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来提升教师的地位,另一方面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来增强自身的权威地位。

    二、当前中学教师权威的综合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当前中学教师权威的综合现状

    关于“教师权威”,教师普遍认为“权威”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也是一名优秀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但这二字与他们相去甚远。教师普遍认为当代社会给予的“教师权威”相比古代已经每况愈下,相关法律制度与教师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

    1.传统权威削弱

    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风气日渐削弱。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民素质不断提高,更多的教育因素受到挖掘和重视,“教书育人”的职能不再是教师专属,教师专业性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学生的理性精神也是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教师之言不再是真理的代表,“知识容器”也不是学生的代名词,当前更强调学生同样是知识的创作者。“再创造”的教学方式,旨在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创造的过程,教师传统意义上的主导地位转变为指导者的角色。故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教师传统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2.法定权威的薄弱

    国家法律制度保障有所增多,但对教师权威的实质性影响甚微。制度层面上,国家保护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利,而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唯教育行政机關和学校领导马首是瞻。一位受访者说:“社会法律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这对我们是一件好事。但实质上,看似法律给予了我们众多的权利和保障,但实际上这些东西与我们相去甚远,以至于你现在让我去想相关法律对我们教师的影响,我真的觉得比较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感受,甚至有时候想想,觉得法律更侧重于保护学生,教师的安全和保护反而得不到重视和保护。”而另一方面则是家长越来越紧抓自身对孩子的监护权,教师的管理监护权一度受到挑战。一位拥有16年教龄的男数学教师如是说道:“市里的孩子我们还真管不了,人家爸妈都有比较强势,学生要是真的挑战了教师,教师还真难办。而且现在的法律制度更多的倾向于保护孩子,过分强调学生个性张扬和自我表现,打不得骂不得,就连批评几句也要三思而后行。”

    3.教师权威的群体分布特点

    (1)班主任比其他任课教师权威高。这几乎是所有教师的共识。一方面,基于学生现实的发展需要,班主任是所有教师中与学生交往最为密切、与学生家长沟通最为频繁与便利的。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法规对班主任的职权与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班主任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法律职责,其中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故而班主任所承担的角色即是班级管理者、组织者,也是道德引领者、知识的传递者、生活的顾问等等,角色的多样化与重要性,同样能够得突显班主任权威。

    (2)主科教师比副科教师权威高。仅就课时安排而言,主科课时远远多于副科的课时安排,学生与主科教师交往时间长,更容易产生信任感与依赖感,且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较大。另一方面,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学生对“不考试”的科目“漠不关心”,甚至有些教师以“反正不考试”而应付了事。长此以往,不仅是学生、社会对副科教师的认可与信任度降低,即使是任课教师自身,也难以获得其价值体验。

    4.性別差异不明显,且两者正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通常认为男教师比女教师的权威更大。但是随着教师对“权威”的祛魅化认识,他们更为深刻的体验是,差异主要体现在权威类型的不同而已。男教师在管理与监护上更胜一筹,而女教师则在感召权威上优势明显。但综合来看,两者的差异并不突出。

    5.知识权威边缘化

    对学生而言,学科知识所代表的成熟的、系统的、科学的经验与其自身所具有的偶然的、零散的且相对狭小的经验世界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联接这个差距的桥梁,需要教师来扮演。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的获取渠道日趋多样化,教师这座桥梁的沟通作用越来越小。此外,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教师在知识积累上的优越性受到了挑战,甚至在很多方面,学生的知识积累反比教师丰富和广泛。

    (二)提升教师权威的策略分析

    教师的权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就教师自我角色认知入手,教师角色认知对于教师权威的理解和把握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如何确保自己的角色认知更加准确、合理、完善呢?“重要的他人”原则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同事领导等与自身密切联系的“互动性他人”的交往,深化沟通与交流,跳出自我认识的局限进行较为全面的自我认知,从而突破角色定位的一些局限。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偶像性”的重要他人,形成自己角色定的指引,激发自己努力的方向,如向全国特级教师学习等。第二,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一点对于教师的知识权威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不仅是信息的来源,而且还是指引学生辨别真伪、经历知识创造过程的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搬运工,而且还要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在技能方面则要求教师不仅能够把握知识,更要懂得如何将知识以易于接受的形式教授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能够漫无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和情景中让学生参与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不断提供解决问题的情境,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发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第三,教师权威具体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学生由衷的认可与尊重,信任并主动接受教师的感召与引导,是教师权威主要表现形式。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师权威的一种表现,也是增强教师权威重要影响因素。“平等”“民主”和“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你好”“只要你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他们就不会难为你。”教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示了这一点。此外,“一个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经验为他对待师生关系提供一种指引和规范性模式,构成其处理师生关系的内在意识前提”[8]。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不是班主任工作的专属,而应成为每一个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一大捷径,如果教师可以透析到学生在校外或课堂外的生活经验与其真切的情感体验,也许能够获取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有力保障。

    三、结论与展望

    随着教师权威研究的日渐深入,其神秘面纱也早已不在。教师权威是指教师所拥有的使受教育者信从的力量,这种力量的主体是教师自身,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在的权力和内在的威信所共同作用的结合体。教师作为教师权威的主体,以自身理性与感知祛除教师权威中的神秘光环。这种教师权威祛魅化趋势,意味着教师要靠自身理性来定义教师角色,理解教师权威继而塑造教师权威,重新考量和探求教师权威的实质性的意义与来源。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立脚点与创新之处,但与此相对的是,诚如上述所言,教师权威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而本文则偏重于教师权威主体性的分析,对于外在因素如社会制度、环境、文化氛围等分析不足,需进一步深入考量。但无论如何,教师对于教师权威的“祛魅化”认知,使得教师更愿意将自身权威提升的关键定位于内在寻求。而对于教师权威问题的研究,也势必朝向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展开,从而使得研究更加全面,分析更为深入。

    参考文献:

    [1]蔡春.个人知识: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6(01):10-15.

    [2]孙银光, 杜时忠.教师权威的古典视域及其现代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5(4).

    [3]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4]范梅南·马克斯.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

    [5]宋晔 ,牛宇帆.教师权威:爱与惩罚的道德张力[J].教育科学研究,2016(02).

    [6]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7.

    [7]余宏亮.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角色重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8]朱晓宏.他者经验与儿童成长:师生关系的另一种解读——基于舍勒的情感现象学理论视域[J].教育研究,2011(09).

    Problem Research on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utho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le Recognition

    DONG Fang, LIU Guodong,

    (School of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authority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xternal power of teachers authority and the inherent teachers prestige. It refers to the power of teachers making the educated to believe them. Teachers pos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own role will affect teachers cognition of self-authority, which in turn will affect teachers shaping, performing and exerting of their own authority. The role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ur kinds of knowledge transfers, moral guiders, guardian and intellectuals. The four different roles are corresponding to the four distinct types of authority with obvious tendencies, namely knowledge authority, appeal authority, legal authority and traditional authority. Teachers who are inclined to different types of authority have obviously different demands, expectations and performances on teachers authority.

    Key words: authority; teachers role; teachers authority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