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到底”:实践优势、实施原则与教学建议

    李娟华

    摘 ? ?要:“一例到底”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或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具有让课堂更有深度、让学习更有效度、让过程更有坡度等明显的优势。有效实施“一例到底”的课堂教学,需要坚持整合教材、“三贴近”、厚重感、多维度等原则,需要避免出现偏离教材、牵强附会、视觉疲劳、思维肤浅等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例到底”的价值。

    关键词:“一例到底”;课堂设计;实践优势;实施原则;教学建议

    所谓“一例到底”的课堂设计, 就是结合课时内容、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和学生实际等因素,依据知识的难易层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一例”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并围绕“一例”设置一连串具有较强逻辑和探究价值的问题来引领学生讨论、分析、体验、感悟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或方法。“一例”的选择,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热点话题,或者是一个融合多个材料的小故事等。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三方面谈对“一例到底”课堂设计的思考。

    一、“一例到底”课堂设计的实践优势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主题、简化教学环节的“一例到底”的课堂设计,深受教师认可和学生喜欢。这种设计的实践优势可以概括为“三度”:

    (一)让课堂更有深度

    所谓有深度,是指“一例到底”课堂设计有助于实现深度活动、深度互动、深度思考,以避免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的假热闹、为互动而互动的伪合作、对肤浅问题进行的浅思考。

    例如,有位教师讲授“携手促发展”这一课时,用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的事例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先用路线图导入本节课的学习,然后出示了三段视频,分别结合教材内容,突破三个重点问题:共同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共同发展——国家竞争合作的必然举措,共同发展——世界繁荣美好的必然选择,最后围绕“一带一路”进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一带一路用什么牵引沿线国家与我国的贸易往来?通过哪些建设串联起各国共同发展之路?”这样的问题有深度,学生有了互动的欲望和深入探究的兴趣。这节课如果单纯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不采用“一例到底”的课堂设计,很容易把知识搞得支离破碎,让学生的思维缺少连贯性。

    (二)让学习更有效度

    所谓有效度,是指“一例到底”课堂设计对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课堂学习效度如何,关键要看能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否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机整合。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认识自己”这一课时,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深刻的理论蕴含在身边的生活主题中,从“画像”说起,设计了三个主题链:“给我画像”“我的自画像”和“畫好我的像”,学生在比较别人“给我画像”和“我的自画像”中,体会认识自己的重要性;通过完成“我的自画像”和“画好我的像”,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做更好的自己。“一例到底”的情境引发学生内在价值观念的冲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体验。通过生活体验和对比感悟,学生明确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和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促进了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三)让过程更有坡度

    所谓有坡度,是说“一例到底”课堂设计的选材有广度,内容有难度,学习有高度,教学过程有起伏、有亮点、有趣味、有意思、有实效。

    例如,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时,用“劝烟猝死案”贯穿课堂学习,让学生先从一审判决“杨欢向老人家属赔偿1.5万元”开始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再到二审判决“杨欢无需向老人家属赔偿”剧情翻转中,感受我国司法审判与司法纠错的进步,彰显司法的公平与正义。这样的教学设计,跌宕起伏,引领学习者的思维坡度,让学习过程变得新颖、有趣,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二、“一例到底”课堂设计的实施原则

    怎样充分利用“一例到底”,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关键点在于“一例”,在于选择怎样的人物、事件、话题、故事来支撑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一例”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

    (一)整合教材原则

    教材来源于人类历史中的知识精华,是各学科领域智慧的结晶,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尊重教材,让教材充分发挥教育价值;科学使用教材,让教材具有强大育人功能。教师利用“一例到底”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在案例选择与取舍时,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三贴近”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四大特性。这是《课标》对课程性质的明确界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贯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原则,是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教师在选择“一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三贴近”原则,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例,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愿说。

    (三)厚重感原则

    厚重感,就是给人一种很厚实、很丰富、积淀深的感觉。厚重感的案例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敬意、充满好奇、充满乐趣;厚重感的案例着眼于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解性学习,能触发学习者的高阶思维。教师在选择“一例”时,要坚持厚重感原则,选择情节有冲突,故事有波澜,思维有起伏的事例,让知识在情境感知中活化,在合作探究中生成,在价值冲突中选择,在理解迁移中应用,在激发引导中创造。

    (四)多维度原则

    多维度原则就是坚持多元化、多样性,就是借助“一例”通过教学路径策略的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式样态呈现,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影响,并通过其积极认知、参与、互动、体验与践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品德所坚持的一种原则。“一例到底”课堂设计要坚持多维度原则,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积极思考,尝试实践,以促进其持续的学习动力。

    三、“一例到底”课堂设计的教学建议

    “一例到底”课堂教学以其简约优势深得老师的青睐,但也存在现成案例不够丰富、内容相对单薄等“硬伤”,如何让“一例到底”的课堂“丰满”起来?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避免偏离教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投入使用的,其内容新颖、编排精细、加大了文化传承力度、强化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功能,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材的作用不可忽视,有些教师在实施“一例到底”教学时,无视教材内容的编排,忽视栏目的育人功能,忽视编者的良苦用心,置教材于无用之地,让教材尴尬出局。例如一位教师讲授“深深浅浅话友谊”时,用了学生耳熟能详的《赠汪伦》的故事,设计者的本意是想从学习者熟悉的能引发共鸣的故事入手,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可这种偏离教材的设计,给人一种走进语文课堂的感觉。

    (二)避免牵强附会

    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学中运用案例来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已经形成共识,不过有时也会步入“堆砌材料”的误区。“一例到底”的课堂教学如果把握不当,就很难通过一个事例,设计多维度的问题突破重难点,如果勉强进行,便只能是牵强附会,“前言不搭后语”。例如,一位教师讲解“公平正义的守护”这一节课时,用了国外18世纪《重建磨坊》的小故事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故事距離学生的认知有年代感、距离感,故事与教材内容有隔阂,教学重难点没有正确把握,而教学内在的逻辑更是难以建立,所谓的故事情节也是在为了联系而联系的基础上展开,学生很难保持足够持续的兴趣深入理解与思考。

    (三)避免视觉疲劳

    初中学生处于风华正茂、思维活跃、富于幻想、好奇心强的青春期阶段,对新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个故事、一个案例通过课堂的导入、新课的讲授和知识的升华等众多环节展示利用,能否持续调动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带来持续的刺激,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是一个需要正确把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以免产生视觉疲劳。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少年有梦”这一课时,用了一个文本材料《一个少年的108个梦想》,一开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同一个少年的故事,已经起不到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了,案例多次重复使用,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和学习的无效。

    (四)避免思维肤浅

    学生思维的激活、智慧的生成都要靠教师精心的点拨引导。“一例到底”的课堂设计,要关注能否设置内蕴高阶思维的问题,问在难点、盲点、疑点处;能否设置有效的活动,刺激学生的主动参与,分解概念要素,剖析事物属性,辨识多元观点,架构知识逻辑;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联结彼此关系,实现学习有效迁移等。众多问题的存在,如果仅靠一个浅显的寓言故事是很难实现的,很容易造成思维肤浅。

    实践证明,“一例到底”课堂设计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实现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进行“一例到底”课堂设计时,要符合一定的实施原则,要避免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例到底”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