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雕刻艺术中芒果系圣树及其中国化分析
晏丹丹
[摘要]犍陀罗雕刻艺术中的芒果系圣树图像具有多种组合模式和樣式,呈现出立体化、具象化、写实化的特征。随着佛教的向外传播,芒果系圣树图像突破了程式化的犍陀罗风格。通过对中国佛教遗迹中芒果系圣树图像的分析,发现该图像出现了宗教含义扩大化、表现手法抽象化、样式简单化的“中国化”特点。
[关键词]犍陀罗;芒果系圣树;中国化;释迦牟尼佛
[Abstract]Gandhara carving art has a variety of patterns and styles of mango tree images, characterized as three-dimensional, concrete and realistic. With the spread of Buddhism, the mango tree images breaks through the stylized Gandhara style. By analyzing the mango tree image in China's Buddhist ruins, the author summarized its sinic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s expanding religious meaning, abstract form and simplified style.
[Key words]Gandhara;Mango tree;Sanitization; Buddha Sakyamuni
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平中一些重要事件都发生在树木之下,如诞生、思惟、成道、说法、涅槃等。[1]180因此,许多佛传故事都与树木有密切联系,如佛陀诞生于无忧树之下,成道于菩提树之下,说法于芒果树之下,涅槃于娑罗双树之下等。这些出现在佛传故事中的树木,逐渐被神圣化,成为佛教文化中具有宗教意义的“圣树”。犍陀罗雕刻中有大量的圣树图像,芒果系圣树即是其中一类,常用来刻画“芒果园供养”的场景。与“无佛像时代”的芒果系圣树有所不同,犍陀罗芒果系圣树图像趋于抽象化和装饰化。
一、犍陀罗芒果系圣树图像的组合模式及特点
芒果树在佛经中被称为“菴罗树”或“菴摩罗树”。佛经中记载,佛陀经常在芒果树林中为大众开示,讲解佛法。①汉传佛教大名鼎鼎的《维摩诘经》就是以佛陀在芒果林中遣使探望住在城中生病的维摩大士开始的。②印度佛教史上的五大精舍,其中之一就设在芒果树林里,还以芒果树命名,它就是印度大都城——毗舍离城的庵罗园精舍。这个精舍非常出名,佛陀时常居此精舍,有多场重要法示就是在这里所讲。③玄奘在印度留学时,曾在芒果林中跟随一位一百零七岁的老婆罗门住了一个月,学习《经百论》与《广百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菴波罗果”具有“神圣”的含义,并留下了“菴波罗果,见珍于世”的记载。
(一)芒果系圣树图像的组合模式
犍陀罗雕刻艺术中的圣树图像遗存较多。芒果系圣树图像的样式多种多样,主要分布在佛陀、菩萨的头顶部,但完整的芒果树较少。按照芒果系圣树的呈现方式大致分为三种组合模式:
1.多组叶片平均分布式
(1)叶片为平面化、正向、平均分布式。叶片大小基本一致,呈现的方向基本一致,排列顺序较为整齐。作为辅助图像呈拱形分布在佛陀或者菩萨的头顶部,有明确的半圆形外轮廓。叶片清晰可见其脉络,有的是单层叶片,有的是双层叶片。(图1、2)
(2)叶片为立体化、侧面、平均分布式。叶片呈组状分布,具有多种方向指示,有多种闭合形态,对芒果树的果实也有刻画。(图3、4)
(3)叶片为立体化、背向、平均分布式。叶片分组均匀分布,叶片底部有茎支撑,茎部所占的面积和叶片所占的面积相当,叶子形态具有动感和曲线形美感。叶片组合起来的形状并没有呈现拱状或半圆形轮廓,而是均匀地分布在佛陀的头顶部,且不超过其耳垂线。(图5、6)
2.叶片与多种图像组合式
此种模式较为繁复,是在多组叶片平均分布式的基础上添加更多具体图像。芒果树和伞盖、化生等组合形成的模式具有对称性,有一化生在中心,左右簇拥着芒果树叶片。此模式的整体轮廓线较明显多样,有的呈现椭圆形外轮廓线,有的呈现半圆形拱状外轮廓线。叶片所体现出来的方向感具有指示性,形态不一、方向不一。图7和图8为芒果树叶片和化生的组合。图9为芒果树叶片与伞盖的组合,此模式较复杂,伞盖两边的叶片和人物形象依次对称排列。值得注意的是,人物的服饰和叶片融为一体,具有灵动感和秩序性。图10的化生则隐藏于叶片之中,似隐于芒果树林之中。
因此,芒果树叶片和伞盖、化生等组合,化生在芒果树叶片之中的位置较为灵活,可显可藏。整体模式呈现对称性分布,最中心的化生较大。芒果树叶片具有动态美、对称美、庄严性。
3.单株完整式
古印度人的树木崇拜传统历史悠久,他们认为芒果象征着繁荣与多产,因此芒果树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1]188在早期“无佛像时代”的佛教美术中,芒果树、菩提树、娑罗树等图像具有完整的树干结构。在犍陀罗雕刻中,芒果系圣树虽然较多,但是具有完整树干的圣树图像数量却不多。图11为婆罗门僧侣群像,在站姿的僧侣和坐姿的僧侣之间有一棵芒果树,呈修长状,叶片为多种图像组合式。图12中人物具有动感,同时芒果树也具有动感,叶片俯仰多姿,树干粗壮有力。
(二)芒果系圣树图像的特点
从题材来看,芒果系圣树图像多出现在佛传故事当中的佛说法图、舍卫城大神变和佛三尊像题材当中。《本生经》第483则《舍那婆鹿本生》的“序分”中说到,佛陀接受外道六师的挑战,答应在舍卫城城门外的芒果树下施展“双神变”。外道六师事先把舍卫城附近的芒果树全部砍伐,然而,佛陀使一颗芒果种子在刹那之间长成一棵高大的果实累累的芒果树。[2]
从形式来看,犍陀罗雕刻艺术中的芒果系圣树有别于印度早期佛教美術中的芒果树样式。芒果系圣树转变为以叶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叶片具有多种多样的姿态和形式。
从位置来看,芒果系圣树多分布在佛陀和菩萨的头顶部,分布在人物身边的较少,整体呈椭圆形或半圆形外轮廓线。
从组成要素来看,芒果系圣树叶片会单独出现,也会和伞盖、佛陀、菩萨等组合要素同时出现。在印度早期佛教美术中,芒果树经常出现在药叉女身边,象征多产和繁荣。
从宗教含义来看,芒果系圣树大多出现在说法图中,原因是佛教教团和芒果林有密切关系,佛陀经常在芒果树下说法[1]188。因此,芒果系圣树作为佛教圣树出现在佛陀的头顶部。
总体来看,犍陀罗雕刻艺术中的芒果系圣树图像运用了宗教化、具象化、写实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平面、立体多个角度雕刻叶片。
二、犍陀罗芒果系圣树图像的中国化
随着佛教的向外传播,在中国的佛教遗迹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圣树图像,我们沿着佛教东传的路径(西域-河西走廊-中原)对存在于石窟雕刻、石窟壁画、造像碑等遗迹中的芒果系圣树图像进行了考察。
(一)新疆地区
新疆克孜尔石窟第38窟壁画中的释迦说法图(图13),释迦牟尼佛头顶出现的则为芒果树叶片,以壁画平面化的形式来表现芒果树,但是样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叶片平面化、抽象化,只保留了叶片的基本形状。用浅色的圆点和深色的拱状背景共同构成了芒果树叶片。多组芒果树叶片组合起来成拱形分布,有明确的半圆形或者椭圆形外轮廓。这和犍陀罗雕刻中芒果系圣树图像的多组叶片平面化平均分布样式较为相似。
克孜尔石窟第38窟后甬道正壁的涅槃图中(图14)出现了和蓝色菱格释迦说法图头顶形态基本一样的芒果树叶片形态,此处芒果树所处位置较明显。在印度早期佛教美术和犍陀罗艺术的涅槃图中,圣树图像为娑罗树或娑罗双树。相传释迦牟尼佛最后决定选择在古印度拘尸那罗的娑罗树林内入灭,林内的天龙八部降下华雨感伤哀悼,林内的娑罗树甚至全部变白了,因此而有“鹤林”之称。《大般涅槃经》记载:“四者,鸠尸那力士生地熙连河侧婆罗林中双树之间涅槃处。”图13和图14中芒果树形态虽然基本一样,但是分别出现在说法图和涅槃图中。
库木土拉石窟第46窟入口上方楣壁绘释迦说法图(图15)。释迦牟尼佛头顶的芒果树叶片和犍陀罗艺术芒果系圣树图像中立体化多组叶片平均分布式较为相似。有清晰可见的芒果树叶片,叶片具有方向感。但是果实图像模糊不清。和克孜尔石窟中的芒果树恰恰相反,库木土拉石窟里出现的芒果树是以深色图案代表叶片,以浅色拱状背景显示整体形态。
新疆地区芒果系圣树图像运用抽象化的表现方式。从形态上看,新疆地区出现的芒果树图像仅仅具有犍陀罗艺术芒果系圣树的基本特征,叶片由清晰的细长状雕刻变为点状物平面式绘制于壁画中,点状物形态不一,有圆点和长点等多种样式。从题材来看,芒果树出现在佛说法图、涅槃图等题材的佛传故事中。从宗教含义来看,此时芒果树的特定宗教含义有所扩大,佛教壁画中芒果树图像不拘泥于程式,没有严格按照佛经中所记载的圣树种类来描绘。
(二)甘肃地区
1.敦煌莫高窟
在北魏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第254窟南壁降魔变图中,出现了类似犍陀罗雕刻艺术芒果系圣树中叶片与多种图像组合式的圣树图像。赵声良先生认为:此处出现两种类型的树叶,一种是树枝如藤蔓状,树叶互生的类型;另一种则是绘成圆形的莲花,其中有三朵莲花中还画出人物来,显然这是表示莲花中的化生。[3]然而通过和炳灵寺石窟第169窟中的芒果树图像进行对比发现,两处的树木的叶片基本特征相似,中心为圆圈状,周围是果实或者叶片,最大的不同是炳灵寺石窟169窟中的图像多了外围的放射状叶片。和犍陀罗雕刻中多组叶片平面化、平均分布式圣树的表现方式颇为相似,最大的不同是莫高窟第254窟中的图像外围明显多了一个圆圈轮廓线,更加具有整体感。因此圆形植物图像是莲花还是芒果树叶片有待进一步探讨。
莫高窟北周第428窟中,芒果树出现在佛陀涅槃图中(图17),芒果树叶片的形态和犍陀罗雕刻艺术中的芒果系圣树单株完整式图像极为相似,并且此涅槃图中所绘四株芒果树,有“娑罗树林”的意味。以颜色作为区分标准:两株树木叶片为淡色,树干为深色,另两株树木叶片为深色,树干为浅色。四株芒果树分别位于涅槃图的背景中,并没有严格按照佛祖涅槃于婆罗双树下的记载来描绘。可见,此时涅槃图中的圣树种类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佛陀身边有圣树即可。
从南北朝至隋唐,莫高窟中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芒果系圣树,叶片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莫高窟第57、217、302窟中出现了芒果树与华盖的组合图像。莫高窟第57窟中,芒果树位于佛陀头顶(图18),整体用深色绘制,叶片呈现尖形放射状,而在表现中心果实时采用曲线绘制,芒果树整体围绕华盖平均式分布,但是没有明显的轮廓线,树枝用蓝绿色线条直接表现,从佛陀身后两边生长而出。相比之下,莫高窟第217窟佛陀头顶出现的芒果树和华盖组合更加融合(图19),图像保存较为完整,芒果树图像清晰可见,叶片形态分明,呈现细长密集状,均呈现下垂姿态。华盖周围紧凑平均的分布着芒果树,二者融合为一,整体形成了清晰明显的轮廓线。树枝从佛陀身后两边生长而出,绘制较为细致。与此同时期的莫高窟第302窟出现了双树形式的芒果树图像,整体画面以橙红色为基调,辅以黑、白、石青等色(图20),芒果树为明显的双树形式生长而出,在佛陀头顶相向聚合。整体侧重于表现芒果树的树枝,极少表现叶片和果实,采用浅色绘制树枝,树枝曲折生长,相互缠绕上长。
在芒果系圣树图像中国化以后的敦煌石窟中,芒果树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渐渐强化了对芒果树树枝的表现。芒果树和华盖的组合,增强了图案的形式感和装饰感,渐渐成为一种装饰性图案。
2.炳灵寺石窟
早在西秦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的说法图中便出现了芒果系圣樹图像,并且都趋于简单化发展。炳灵寺第169窟12龛的说法图中芒果树图像位于佛陀头顶,样式独特,每组叶片以圆形为单位,强调芒果树叶片中心的芒果果实,四周的芒果树叶子呈现放射状平面分布(图21)。不变的是芒果树图像组合起来依旧是呈现拱形分布,有明显的外轮廓线。在北魏第195窟中的说法图中,佛陀头顶的芒果树格外简单,每组芒果树叶片均为三个小圆点(图22)。但是深色的底纹呈现拱形占据较大的面积,代替了多种组合的芒果树叶片。可见芒果树图像越来越简单化。
(三)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的圣树图像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并且一直延续使用,芒果系圣树成为民间流行的图像和题材,与中原式圣树并存发展。
在中原地区,芒果树图像最早出现于北魏墓葬艺术品中。河南洛阳出土的北魏景明二年(501)宁懋石室上刻画出了芒果树(图23)。此处庖厨图中的芒果树枝繁叶茂,前部人物端着各式食具,芒果树位于建筑物一侧,另有中原式树木。
除此之外,安阳北齐粟特贵族墓(图24)、西安北周安伽墓(图25)、太原隋代虞弘墓(图26)中也出现形态样式基本一致的圣树图像,目前学界对这一图像的看法不一,有待考究。刘芊认为虞弘墓中的圣树为芒果系圣树,具体为连带芒果系叶丛的石榴果实[4];苏铉淑认为是芒果树[1]204;施安昌认为是七叶树,即娑罗圣树[5]。造成观点不一的主要原因是圣树与佛教、祆教存在内在联系。祆教自波斯、中亚进入中国,公元6世纪是鼎盛时期,因此祆教和佛教美术对中国都产生影响。
在河北地区,南响堂山石窟中出现华盖和芒果系圣树结合的图像(图27),在中心主佛头顶部,华盖、芒果树、化生三者组合。这与犍陀罗雕刻艺术中的叶片与多种图像组合式芒果系圣树类似,两侧木构高台上的佛陀头顶也有多组芒果树。
陕西宝庆寺浮雕佛造像中(图28),佛陀头顶出现的芒果树叶片样式和巴米扬石窟第620窟中的样式极为相似。芒果树的构成要素包括芒果树叶片和宝珠。宝珠的由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双)树木龛造像受到佛经中的“宝树”观念,在树干及树叶或树枝之间开始刻出宝珠。[1]204唐代佛造像中延用了此种图像。
结语
圣树在佛教故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芒果系圣树主要是依据佛经记载进行创作,以此辅助表现佛教内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生成了丰富的组合模式和样式。
犍陀罗艺术严格遵守佛教仪轨,芒果系圣树图像具有立体化、具象化与写实性的特点。随佛教东渐,芒果系圣树传播中土。犍陀罗芒果系圣树图像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其表现题材、表现手法、宗教含义等方面产生了变化,并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和表现形态。出现于西北石窟壁画中的芒果系圣树突出其平面化、抽象化的绘画特色,不拘泥于犍陀罗的程式化表现,表现内容丰富化,圣树的出现由犍陀罗时期的说法图、舍卫城大神变与佛三尊像,扩展到佛涅槃图的题材。犍陀罗芒果系圣树在西北石窟与唐代佛像中完成了中国化的转变,形成了多种圣树的变体,由前佛像时期印度芒果树演化而来的犍陀罗芒果树系雕刻是中国化芒果系圣树图像的源头。
注释
①《杂阿含经》卷21载: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精舍,与众多上座比丘俱……。《大正藏》第2册,第149页下。又,《说无垢称经》卷1载:时广严城有一菩萨离呫毘种,名曰宝性。
与离呫毘五百童子,各持一盖七宝庄严,往庵罗林诣如来所。各以其盖,奉上世尊。奉已,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七匝,却住一面。《大正藏》第14册,第558页中。又,《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03:一时佛在那荼建他城侧,周匝庵罗林中,有居士子名鸡筏多,来诣佛所……。《大正藏》第27册,第531页下。
②《说无垢称经》卷3〈问疾品第五〉:时妙吉祥与诸菩萨、大弟子众、释梵护世及诸天子咸起,恭敬顶礼世尊。前后围绕,出庵罗林,诣广严城。至无垢称所,欲问其疾。《大正藏》第14册,第567页下。
③《维摩诘所说经》卷1〈佛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大正藏》第14册,第537页上-中。
参考文献
[1]苏铉淑.东魏北齐庄严纹样研究——以佛教石造像及墓葬壁画为中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张同标.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68-74.
[3]赵声良.敦煌壁画说法图中的圣树[J].艺术史研究.2002(4):50.
[4]刘芊.中国神树图像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243.
[5]施安昌.火坛与祭司鸟神:中国古代祆教每户考古手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97.
[摘要]犍陀罗雕刻艺术中的芒果系圣树图像具有多种组合模式和樣式,呈现出立体化、具象化、写实化的特征。随着佛教的向外传播,芒果系圣树图像突破了程式化的犍陀罗风格。通过对中国佛教遗迹中芒果系圣树图像的分析,发现该图像出现了宗教含义扩大化、表现手法抽象化、样式简单化的“中国化”特点。
[关键词]犍陀罗;芒果系圣树;中国化;释迦牟尼佛
[Abstract]Gandhara carving art has a variety of patterns and styles of mango tree images, characterized as three-dimensional, concrete and realistic. With the spread of Buddhism, the mango tree images breaks through the stylized Gandhara style. By analyzing the mango tree image in China's Buddhist ruins, the author summarized its sinic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s expanding religious meaning, abstract form and simplified style.
[Key words]Gandhara;Mango tree;Sanitization; Buddha Sakyamuni
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平中一些重要事件都发生在树木之下,如诞生、思惟、成道、说法、涅槃等。[1]180因此,许多佛传故事都与树木有密切联系,如佛陀诞生于无忧树之下,成道于菩提树之下,说法于芒果树之下,涅槃于娑罗双树之下等。这些出现在佛传故事中的树木,逐渐被神圣化,成为佛教文化中具有宗教意义的“圣树”。犍陀罗雕刻中有大量的圣树图像,芒果系圣树即是其中一类,常用来刻画“芒果园供养”的场景。与“无佛像时代”的芒果系圣树有所不同,犍陀罗芒果系圣树图像趋于抽象化和装饰化。
一、犍陀罗芒果系圣树图像的组合模式及特点
芒果树在佛经中被称为“菴罗树”或“菴摩罗树”。佛经中记载,佛陀经常在芒果树林中为大众开示,讲解佛法。①汉传佛教大名鼎鼎的《维摩诘经》就是以佛陀在芒果林中遣使探望住在城中生病的维摩大士开始的。②印度佛教史上的五大精舍,其中之一就设在芒果树林里,还以芒果树命名,它就是印度大都城——毗舍离城的庵罗园精舍。这个精舍非常出名,佛陀时常居此精舍,有多场重要法示就是在这里所讲。③玄奘在印度留学时,曾在芒果林中跟随一位一百零七岁的老婆罗门住了一个月,学习《经百论》与《广百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菴波罗果”具有“神圣”的含义,并留下了“菴波罗果,见珍于世”的记载。
(一)芒果系圣树图像的组合模式
犍陀罗雕刻艺术中的圣树图像遗存较多。芒果系圣树图像的样式多种多样,主要分布在佛陀、菩萨的头顶部,但完整的芒果树较少。按照芒果系圣树的呈现方式大致分为三种组合模式:
1.多组叶片平均分布式
(1)叶片为平面化、正向、平均分布式。叶片大小基本一致,呈现的方向基本一致,排列顺序较为整齐。作为辅助图像呈拱形分布在佛陀或者菩萨的头顶部,有明确的半圆形外轮廓。叶片清晰可见其脉络,有的是单层叶片,有的是双层叶片。(图1、2)
(2)叶片为立体化、侧面、平均分布式。叶片呈组状分布,具有多种方向指示,有多种闭合形态,对芒果树的果实也有刻画。(图3、4)
(3)叶片为立体化、背向、平均分布式。叶片分组均匀分布,叶片底部有茎支撑,茎部所占的面积和叶片所占的面积相当,叶子形态具有动感和曲线形美感。叶片组合起来的形状并没有呈现拱状或半圆形轮廓,而是均匀地分布在佛陀的头顶部,且不超过其耳垂线。(图5、6)
2.叶片与多种图像组合式
此种模式较为繁复,是在多组叶片平均分布式的基础上添加更多具体图像。芒果树和伞盖、化生等组合形成的模式具有对称性,有一化生在中心,左右簇拥着芒果树叶片。此模式的整体轮廓线较明显多样,有的呈现椭圆形外轮廓线,有的呈现半圆形拱状外轮廓线。叶片所体现出来的方向感具有指示性,形态不一、方向不一。图7和图8为芒果树叶片和化生的组合。图9为芒果树叶片与伞盖的组合,此模式较复杂,伞盖两边的叶片和人物形象依次对称排列。值得注意的是,人物的服饰和叶片融为一体,具有灵动感和秩序性。图10的化生则隐藏于叶片之中,似隐于芒果树林之中。
因此,芒果树叶片和伞盖、化生等组合,化生在芒果树叶片之中的位置较为灵活,可显可藏。整体模式呈现对称性分布,最中心的化生较大。芒果树叶片具有动态美、对称美、庄严性。
3.单株完整式
古印度人的树木崇拜传统历史悠久,他们认为芒果象征着繁荣与多产,因此芒果树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1]188在早期“无佛像时代”的佛教美术中,芒果树、菩提树、娑罗树等图像具有完整的树干结构。在犍陀罗雕刻中,芒果系圣树虽然较多,但是具有完整树干的圣树图像数量却不多。图11为婆罗门僧侣群像,在站姿的僧侣和坐姿的僧侣之间有一棵芒果树,呈修长状,叶片为多种图像组合式。图12中人物具有动感,同时芒果树也具有动感,叶片俯仰多姿,树干粗壮有力。
(二)芒果系圣树图像的特点
从题材来看,芒果系圣树图像多出现在佛传故事当中的佛说法图、舍卫城大神变和佛三尊像题材当中。《本生经》第483则《舍那婆鹿本生》的“序分”中说到,佛陀接受外道六师的挑战,答应在舍卫城城门外的芒果树下施展“双神变”。外道六师事先把舍卫城附近的芒果树全部砍伐,然而,佛陀使一颗芒果种子在刹那之间长成一棵高大的果实累累的芒果树。[2]
从形式来看,犍陀罗雕刻艺术中的芒果系圣树有别于印度早期佛教美術中的芒果树样式。芒果系圣树转变为以叶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叶片具有多种多样的姿态和形式。
从位置来看,芒果系圣树多分布在佛陀和菩萨的头顶部,分布在人物身边的较少,整体呈椭圆形或半圆形外轮廓线。
从组成要素来看,芒果系圣树叶片会单独出现,也会和伞盖、佛陀、菩萨等组合要素同时出现。在印度早期佛教美术中,芒果树经常出现在药叉女身边,象征多产和繁荣。
从宗教含义来看,芒果系圣树大多出现在说法图中,原因是佛教教团和芒果林有密切关系,佛陀经常在芒果树下说法[1]188。因此,芒果系圣树作为佛教圣树出现在佛陀的头顶部。
总体来看,犍陀罗雕刻艺术中的芒果系圣树图像运用了宗教化、具象化、写实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平面、立体多个角度雕刻叶片。
二、犍陀罗芒果系圣树图像的中国化
随着佛教的向外传播,在中国的佛教遗迹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圣树图像,我们沿着佛教东传的路径(西域-河西走廊-中原)对存在于石窟雕刻、石窟壁画、造像碑等遗迹中的芒果系圣树图像进行了考察。
(一)新疆地区
新疆克孜尔石窟第38窟壁画中的释迦说法图(图13),释迦牟尼佛头顶出现的则为芒果树叶片,以壁画平面化的形式来表现芒果树,但是样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叶片平面化、抽象化,只保留了叶片的基本形状。用浅色的圆点和深色的拱状背景共同构成了芒果树叶片。多组芒果树叶片组合起来成拱形分布,有明确的半圆形或者椭圆形外轮廓。这和犍陀罗雕刻中芒果系圣树图像的多组叶片平面化平均分布样式较为相似。
克孜尔石窟第38窟后甬道正壁的涅槃图中(图14)出现了和蓝色菱格释迦说法图头顶形态基本一样的芒果树叶片形态,此处芒果树所处位置较明显。在印度早期佛教美术和犍陀罗艺术的涅槃图中,圣树图像为娑罗树或娑罗双树。相传释迦牟尼佛最后决定选择在古印度拘尸那罗的娑罗树林内入灭,林内的天龙八部降下华雨感伤哀悼,林内的娑罗树甚至全部变白了,因此而有“鹤林”之称。《大般涅槃经》记载:“四者,鸠尸那力士生地熙连河侧婆罗林中双树之间涅槃处。”图13和图14中芒果树形态虽然基本一样,但是分别出现在说法图和涅槃图中。
库木土拉石窟第46窟入口上方楣壁绘释迦说法图(图15)。释迦牟尼佛头顶的芒果树叶片和犍陀罗艺术芒果系圣树图像中立体化多组叶片平均分布式较为相似。有清晰可见的芒果树叶片,叶片具有方向感。但是果实图像模糊不清。和克孜尔石窟中的芒果树恰恰相反,库木土拉石窟里出现的芒果树是以深色图案代表叶片,以浅色拱状背景显示整体形态。
新疆地区芒果系圣树图像运用抽象化的表现方式。从形态上看,新疆地区出现的芒果树图像仅仅具有犍陀罗艺术芒果系圣树的基本特征,叶片由清晰的细长状雕刻变为点状物平面式绘制于壁画中,点状物形态不一,有圆点和长点等多种样式。从题材来看,芒果树出现在佛说法图、涅槃图等题材的佛传故事中。从宗教含义来看,此时芒果树的特定宗教含义有所扩大,佛教壁画中芒果树图像不拘泥于程式,没有严格按照佛经中所记载的圣树种类来描绘。
(二)甘肃地区
1.敦煌莫高窟
在北魏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第254窟南壁降魔变图中,出现了类似犍陀罗雕刻艺术芒果系圣树中叶片与多种图像组合式的圣树图像。赵声良先生认为:此处出现两种类型的树叶,一种是树枝如藤蔓状,树叶互生的类型;另一种则是绘成圆形的莲花,其中有三朵莲花中还画出人物来,显然这是表示莲花中的化生。[3]然而通过和炳灵寺石窟第169窟中的芒果树图像进行对比发现,两处的树木的叶片基本特征相似,中心为圆圈状,周围是果实或者叶片,最大的不同是炳灵寺石窟169窟中的图像多了外围的放射状叶片。和犍陀罗雕刻中多组叶片平面化、平均分布式圣树的表现方式颇为相似,最大的不同是莫高窟第254窟中的图像外围明显多了一个圆圈轮廓线,更加具有整体感。因此圆形植物图像是莲花还是芒果树叶片有待进一步探讨。
莫高窟北周第428窟中,芒果树出现在佛陀涅槃图中(图17),芒果树叶片的形态和犍陀罗雕刻艺术中的芒果系圣树单株完整式图像极为相似,并且此涅槃图中所绘四株芒果树,有“娑罗树林”的意味。以颜色作为区分标准:两株树木叶片为淡色,树干为深色,另两株树木叶片为深色,树干为浅色。四株芒果树分别位于涅槃图的背景中,并没有严格按照佛祖涅槃于婆罗双树下的记载来描绘。可见,此时涅槃图中的圣树种类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佛陀身边有圣树即可。
从南北朝至隋唐,莫高窟中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芒果系圣树,叶片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莫高窟第57、217、302窟中出现了芒果树与华盖的组合图像。莫高窟第57窟中,芒果树位于佛陀头顶(图18),整体用深色绘制,叶片呈现尖形放射状,而在表现中心果实时采用曲线绘制,芒果树整体围绕华盖平均式分布,但是没有明显的轮廓线,树枝用蓝绿色线条直接表现,从佛陀身后两边生长而出。相比之下,莫高窟第217窟佛陀头顶出现的芒果树和华盖组合更加融合(图19),图像保存较为完整,芒果树图像清晰可见,叶片形态分明,呈现细长密集状,均呈现下垂姿态。华盖周围紧凑平均的分布着芒果树,二者融合为一,整体形成了清晰明显的轮廓线。树枝从佛陀身后两边生长而出,绘制较为细致。与此同时期的莫高窟第302窟出现了双树形式的芒果树图像,整体画面以橙红色为基调,辅以黑、白、石青等色(图20),芒果树为明显的双树形式生长而出,在佛陀头顶相向聚合。整体侧重于表现芒果树的树枝,极少表现叶片和果实,采用浅色绘制树枝,树枝曲折生长,相互缠绕上长。
在芒果系圣树图像中国化以后的敦煌石窟中,芒果树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渐渐强化了对芒果树树枝的表现。芒果树和华盖的组合,增强了图案的形式感和装饰感,渐渐成为一种装饰性图案。
2.炳灵寺石窟
早在西秦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的说法图中便出现了芒果系圣樹图像,并且都趋于简单化发展。炳灵寺第169窟12龛的说法图中芒果树图像位于佛陀头顶,样式独特,每组叶片以圆形为单位,强调芒果树叶片中心的芒果果实,四周的芒果树叶子呈现放射状平面分布(图21)。不变的是芒果树图像组合起来依旧是呈现拱形分布,有明显的外轮廓线。在北魏第195窟中的说法图中,佛陀头顶的芒果树格外简单,每组芒果树叶片均为三个小圆点(图22)。但是深色的底纹呈现拱形占据较大的面积,代替了多种组合的芒果树叶片。可见芒果树图像越来越简单化。
(三)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的圣树图像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并且一直延续使用,芒果系圣树成为民间流行的图像和题材,与中原式圣树并存发展。
在中原地区,芒果树图像最早出现于北魏墓葬艺术品中。河南洛阳出土的北魏景明二年(501)宁懋石室上刻画出了芒果树(图23)。此处庖厨图中的芒果树枝繁叶茂,前部人物端着各式食具,芒果树位于建筑物一侧,另有中原式树木。
除此之外,安阳北齐粟特贵族墓(图24)、西安北周安伽墓(图25)、太原隋代虞弘墓(图26)中也出现形态样式基本一致的圣树图像,目前学界对这一图像的看法不一,有待考究。刘芊认为虞弘墓中的圣树为芒果系圣树,具体为连带芒果系叶丛的石榴果实[4];苏铉淑认为是芒果树[1]204;施安昌认为是七叶树,即娑罗圣树[5]。造成观点不一的主要原因是圣树与佛教、祆教存在内在联系。祆教自波斯、中亚进入中国,公元6世纪是鼎盛时期,因此祆教和佛教美术对中国都产生影响。
在河北地区,南响堂山石窟中出现华盖和芒果系圣树结合的图像(图27),在中心主佛头顶部,华盖、芒果树、化生三者组合。这与犍陀罗雕刻艺术中的叶片与多种图像组合式芒果系圣树类似,两侧木构高台上的佛陀头顶也有多组芒果树。
陕西宝庆寺浮雕佛造像中(图28),佛陀头顶出现的芒果树叶片样式和巴米扬石窟第620窟中的样式极为相似。芒果树的构成要素包括芒果树叶片和宝珠。宝珠的由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双)树木龛造像受到佛经中的“宝树”观念,在树干及树叶或树枝之间开始刻出宝珠。[1]204唐代佛造像中延用了此种图像。
结语
圣树在佛教故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芒果系圣树主要是依据佛经记载进行创作,以此辅助表现佛教内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生成了丰富的组合模式和样式。
犍陀罗艺术严格遵守佛教仪轨,芒果系圣树图像具有立体化、具象化与写实性的特点。随佛教东渐,芒果系圣树传播中土。犍陀罗芒果系圣树图像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其表现题材、表现手法、宗教含义等方面产生了变化,并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和表现形态。出现于西北石窟壁画中的芒果系圣树突出其平面化、抽象化的绘画特色,不拘泥于犍陀罗的程式化表现,表现内容丰富化,圣树的出现由犍陀罗时期的说法图、舍卫城大神变与佛三尊像,扩展到佛涅槃图的题材。犍陀罗芒果系圣树在西北石窟与唐代佛像中完成了中国化的转变,形成了多种圣树的变体,由前佛像时期印度芒果树演化而来的犍陀罗芒果树系雕刻是中国化芒果系圣树图像的源头。
注释
①《杂阿含经》卷21载: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精舍,与众多上座比丘俱……。《大正藏》第2册,第149页下。又,《说无垢称经》卷1载:时广严城有一菩萨离呫毘种,名曰宝性。
与离呫毘五百童子,各持一盖七宝庄严,往庵罗林诣如来所。各以其盖,奉上世尊。奉已,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七匝,却住一面。《大正藏》第14册,第558页中。又,《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03:一时佛在那荼建他城侧,周匝庵罗林中,有居士子名鸡筏多,来诣佛所……。《大正藏》第27册,第531页下。
②《说无垢称经》卷3〈问疾品第五〉:时妙吉祥与诸菩萨、大弟子众、释梵护世及诸天子咸起,恭敬顶礼世尊。前后围绕,出庵罗林,诣广严城。至无垢称所,欲问其疾。《大正藏》第14册,第567页下。
③《维摩诘所说经》卷1〈佛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大正藏》第14册,第537页上-中。
参考文献
[1]苏铉淑.东魏北齐庄严纹样研究——以佛教石造像及墓葬壁画为中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张同标.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68-74.
[3]赵声良.敦煌壁画说法图中的圣树[J].艺术史研究.2002(4):50.
[4]刘芊.中国神树图像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243.
[5]施安昌.火坛与祭司鸟神:中国古代祆教每户考古手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