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作坊走出大产业

如今的五得利,正在悄然绘制一张精彩纷呈的产业版图,在接下来的三两年内,五得利或将完成第二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
“五得利”既是公司名称,也是经营方针、办厂宗旨,还是产品品牌。
借力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技术,五得利开始了“滚雪球”扩张阶段。
随着五得利的品牌影响越来越大,这一举动也引起了地方面粉企业的不满,甚至一度遭遇面粉企业联合抵制。
分析认为,研发平台的建立,不仅将拓展五得利的营销,也将带动了中国食品行业的一次升级发展。
“过去和现在是企业跟着市场走,将来应该是企业带着市场走。”丹志国没有言明将是五得利带着中国面粉业市场走,但五得利已经在行动了。
短短二十几年时间,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昔日一个小小的面粉加工作坊,成长为日处理小麦能力达26000吨的当今全国最大、世界第一的制粉企业。她,就是中国面粉业翘楚——五得利集团。
五得利的飞速发展,备受世人的瞩目。如今的五得利,正在悄然绘制一张精彩纷呈的产业版图,在接下来的三两年内,五得利或将完成第二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上世纪80年代末,河北省大名县,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这片土地。1988年,丹志国时年16岁,其父是一家村办小型轧面机企业的厂长,哥哥和姐姐经营着一个铸锅厂。丹父寻思着,想给丹志国也单独找点事做。一次偶然,熟人给丹父推荐了面粉加工行业。是年下半年,丹志国跟丹父便开始了多次的考察和反复调研,丹父认准小麦加工生意稳定并且大有商机,提出了建立面粉加工厂的想法。
说干就干,丹父从家里拿出10万块钱,买了一套设备,盖了6间平房做厂房。1989年夏天,一个家庭式的面粉作坊成立了。当时厂子只有一个工人,丹志国就身兼数职,一边做操作工,一边跑销售。就这样,开始了面粉加工生意。
起步很艰难,小麦收不上来,生产的面粉也没有销路。丹父就想出了“以麦子换面粉”的点子打开市场。丹志国每天骑着自行车大街小巷贴广告,因为加工费比别家优惠不少,没过半个月厂子开始逐步运转起来。
不料当年小麦收割时,恰逢大范围阴雨天,造成大量小麦发芽。众所周知,小麦质量不行,将直接影响到面粉的质量。为防止收到发芽小麦,丹志国找来自家人控制原粮收购,每收一袋小麦,就倒地下扒开看,确保没有问题才收购。当时不少面粉厂忽略了对发芽小麦的控制,丹家严把原料关,为面粉厂打开市场树立了好口碑。
后来又开始尝试面粉销售,找经销商往邯郸、石家庄送面,很快市场就打开了。面粉厂也赚取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到第二年夏天,面粉厂达到日加工小麦15吨,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当时年龄还小,都是父亲做主。就想像这样干个十年八年,以后的生活基本也就不愁了。”回想当年,丹志国怎么也没想到,就靠当初的坚持,五得利走到了今天并取得惊人的成绩。
1991年,丹志国的哥哥丹志民和姐姐也一起加入,哥哥负责销售、姐姐负责财务,为面粉厂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五得利”利“五方”
上世纪90年代初,国营企业开始改制,不少国营面粉厂也难逃改制厄运。丹家的面粉厂却依靠私营体制的机制灵活,快速成长起来。
1993年,丹父拍板给厂子起名为“五得利”,意为“五方得利”,即客户得利、农户得利、员工得利、国家得利、企业得利。丹志国说,“其实当年给公司起名字的时候,也准备了几十个,都觉得不好,最后还是父亲拍板。”
此后,“五得利”既是公司名称,也是经营方针、办厂宗旨,还是产品品牌。在当时,五得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中型面粉厂的规模,日加工小麦60吨。
两年之后的1995年,一篇小小的文章吸引了丹志国。该文讲述了廊坊一个面粉厂的规模情况,详细描述了一些经济技术指标,包括面粉的生产工艺、面粉的质量标准、用工情况等,丹志国一比较,发现了自己面粉厂的差距。
经过多次考察和反复调研后,丹志国将目光投向了进口机器,而丹父更倾向于稍便宜的国产设备,父子俩没少起发生争执。
虽然需要一笔不小的投资,但丹志国坚持品质优先,选择了自动化程度高、故障率低的进口机器。1995年,五得利引进全球最大的面粉生产设备商瑞士布勒机器,更新机械设备,改善工艺,1996年投产了一个200吨的大型面粉车间。
这是一次成功的投资,加快了五得利生产工艺的自动化进程。自此,五得利新建车间全部使用的都是最新设备,小麦从入仓、清理、磨粉、打包整个生产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从15吨、60吨到200吨,之后的五得利卯足了劲,随即在1997年、1999年又分别投产了两个200吨的厂子。很快五得利生产的面粉以质量优、价格低、产销量大占领市场。
对于五得利而言,2000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从那年开始,五得利投资修建的新厂已经告别200吨级的规模,而是直接按照1000吨的规模投资建厂。
从此,五得利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小作坊做出大产业
在五得利的发展中,丹家父亲是不得不提的一个关键人物。了解五得利的人对丹父的评价是:一个有远见且卓越胆识的人。
“从创业到公司今天的发展,父亲一直影响着公司。公司发展方向、宏观决策基本上都由他来决定。”丹志国这样评价丹父。也正是由于丹父的这个角色,在2000年前后,丹父就开始考虑五得利的“走出去”战略,因为他已经看到“仅依靠大名的小麦原产粮区已经不能满足五得利的发展需求”。
面粉加工行业的扩张,首先是往小麦原粮产区的扩展,充足的小麦供应是保证面粉加工生产的基础;另一种方式是向面粉主要销售区的发展,充足的面粉市场需求是保证面粉加工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按照这个既定战略,2000年,五得利走出大名,在河北深州建厂投产。继而,五得利继续“走出去”,在山东省东明县建起日加工小麦250吨、500吨、1000吨3个车间。此时,五得利的日加工小麦也从2000年初的700吨,跨越到2000年底的1700吨,产能翻了150%。这一年,标志着五得利正式开始了异地办厂的道路。
此时,蒸蒸日上的五得利却遇到了发展瓶颈,丹志国思索,虽然企业的规模上去了,但是技术和管理却没有跟上要求,面粉的品质也没有突破。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
这个时候,丹志国决定再次“走出去”。这次是走出国门,前往面粉制造业发达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潜心调研和学习。
“那个时候,国内的制粉工艺还是稍微差一些,设备也不行,大型的主机设备还需要依赖国外技术。”丹志国表示也曾犹豫过,毕竟购买国外设备的成本太高。
2008年,有一家做面粉设备的日本企业厂家主动找来,邀请丹志国去日本看面粉工艺技术。但是虽到了日本,却不让他进入核心的制粉车间,只让考察打包车间。丹志国毫不气馁,想尽办法辗转找到韩国一家最大的面粉企业,进行了交流,看到了整个生产线的生产过程,了解了工艺的大部分情况。
2009年3月,五得利再次斥巨资引进新的生产设备,不仅达到了和发达国家面粉企业一样的生产工艺,还将产品质量提高到了标准,能生产出当时国内达不到的高品质面粉。新的生产工艺也给五得利带来了更高的利润回报,出粉率比同行企业每一百斤小麦多出2斤面粉;自动化程度也大幅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高5倍,劳动强度也相应降低。
借力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技术,五得利开始了“滚雪球”扩张阶段。2004年和2006年分别在河南的小麦主产区新乡和周口两地,建成投产日加工小麦都为1000吨的生产线;从2008年到2009年,先后进军西北和华东地区,分别在陕西咸阳和江苏宿迁、兴化建成日加工1000吨的面粉厂。
五得利所到一处,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龙头带动作用,更是带动了当地经销、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走出去”也伴随着风险并存。随着五得利的品牌影响越来越大。这一举动也引起了地方面粉企业的不满,甚至一度遭遇面粉企业联合抵制。据丹志国回忆,在中原某地某地计划建厂时,因为触动当地面粉企业利益,政府在重重压力下,未允许五得利进入当地。最后,被迫选择新址建厂。
“这些失利并未对五得利造成影响。”谁也未料到,正是大胆的“走出去”,五得利由小作坊做出了大产业,走到了全国第一。
梦想照进了现实
“做到了全国第一,就想做世界第一。”很快,丹志国最初的梦想就实现了。
2013年7月2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向五得利面粉集团授予“面业之冠”称号仪式在大名县举行。五得利日处理小麦能力达26000吨,成为当今全国最大、世界第一的制粉企业,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制粉史上的一个奇迹。
自2003年后,五得利加快了扩张速度,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在中国6个省份建有14家子公司,市场覆盖率达97.6%。2012年、2013年国家统计局信息中心统计监测显示,五得利牌面粉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36%、9.26%,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市场同类产品销量第一。
“可以说,2000年以前五得利依靠的是机遇,2000年后五得利是靠规模和品牌优势占领市场。”在丹志国看来,这是五得利保持高速发展的原因。
一次次地投资增产,一次次地扩容提升,“五得利”总是围绕面粉加工产业谋划。在丹志国的规划中,目前在建的两个厂的项目投产后,预计到2014年底,日加工小麦能力将达到4万吨。未来的扩建范围也会继续扩大,集中在华东华北等优质小麦原产地区域。
丹志国显然并不满足于“全国最大、世界第一的制粉企业”这个光环。国际上如美国、加拿大的最大规模的面粉企业,在本国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能达到50%。而在中国,五六家面粉企业的总和才能达到50%的市场占有率。“五得利面粉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做得好的话,希望能达到20%。”尽管丹志国说这话有些轻描淡写,但看得出,这是五得利已经圈定的下一个目标了。
这一扩张的背后,潜藏着五得利面粉产业链的野心:以小麦原产地为基础,在产业链上游围绕农户、农村市场,打造范围最大的小麦原粮区;在下游,通过运输不断向终端靠近,打通小麦的主要销售区。不可预估的是,随着五得利的继续扩张,将对一些中小型的面粉企业造成压力甚至是倒闭的风险。
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如何实现产销平衡?如何继续撬动市场?这是摆在五得利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事实上,自2012年起,五得利就开始尝试产品多元化发展和酝酿销售渠道转型升级。
就在不久前,五得利推出高端挂面系列产品。基于其原料及面粉本质和严格的生产管理,质量优质可靠。同时五得利也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产品包装形象,进行了挂面全系列的包装策划设计。
对于高端挂面系列产品,丹志国是这样解释的:“和大挂面厂比较,品牌、知名度、渠道、技术五得利几乎都没有优势,但是五得利的优势是能够生产出来最好的面粉,用高质量的面粉来加工成面条。所以这次的定位是最好的挂面,最高端的。”丹志国寄希望于五得利挂面将如面粉一样达到市场高占有率。
“营销是我们的短板。”面对记者,丹志国并不讳言。五得利面粉面对的主要是大众消费,销售对象多为小型餐饮企业。虽然市场占有率达到9.26%,在北京市场占有率高达40%,九成以上的拉面餐饮企业都使用的是五得利面粉,但是与康师傅、统一、卡夫、达能等下游食品大型生产商却几乎没有“交集”。丹志国心里清楚,这是五得利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潜在增长点。
五得利已有布局。据丹志国介绍,2014五得利将启动其在北京的研发中心,重点针对研发和营销,招揽全国性的人才。平台占地3000多平米,目前已选址落地。
“中国面业市场在逐步企业化运作,产业已经发展得越来越细,食品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也变得势不可挡,这就对工业化食品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丹志国说,“研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针对大型食品企业对面粉的要求,让五得利生产的面粉能更好的服务于食品。”
毋庸置疑,五得利北京研发中心的落地,将是丹家人的又一次战略布局和对市场的又一次铺陈。分析认为,研发平台的建立,不仅将拓展五得利的营销,也将带动了中国食品行业的一次升级发展。
“过去和现在是企业跟着市场走,将来应该是企业带着市场走。”丹志国没有言明将是五得利带着中国面粉业市场走,但五得利已经在行动了。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