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直观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内容与地位
摘 要:通过对《现象学的观念》的文本分析,对胡塞尔的直观概念进行了梳理,探讨了胡塞尔的范畴直观与意向性对康德的感性形式与先验形式之间存在割裂的解决,并阐明直观的意向性由于其构造的特性解决了世界构造的问题,指出胡塞尔直观概念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直观;意向性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研究:“只能限制在纯粹的直观中,但并不因此就坚守着实项的内在之物:它是一种在纯粹明见性领域中的研究,而且是本质研究。”这句话有三层意思:首先,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容;其次,胡塞尔提到的直观乃是一种纯粹明见性;另外,胡塞尔所说的直观乃是一种本质直观。可见,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并具有独特的性质。其实,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是一种直观之学。《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的五篇讲演稿和一篇“讲座的思路”构成,该书的编者瓦尔特·比梅尔对之有过这样一个评价:“在五篇讲座稿中,胡塞尔第一次公开地阐述了这些可以说决定了他以后全部思想的想法。”可见,《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一个重要的文本。本文正是以《现象学的观念》为分析文本,对胡塞尔的直观概念进行梳理,指出胡塞尔直观概念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一、现象学还原与本质直观
胡塞尔区分了自然思维态度和哲学思维态度。本质直观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态度,构成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本质领域;而自然思维态度则是我们日常的思维领域。要获得本质直观,我们首先得排除日常惯用的自然思维态度。因此,胡塞尔说:“对于我们来说,排除自然是使我们能够将目光转向先验纯粹的一般意识的方法手段。”那么,怎么才能排除自然地思维态度?按胡塞尔的观点,如果要得到现象学的本质领域,应该把日常思维领域悬置起来,这种悬置就是现象学还原。胡塞尔之所以提出现象学还原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对形而上学本身的质疑有很大的关系,欧洲当时的科学状况以及其他的思想危机导致欧洲人对意义世界进行了深刻反思。在胡塞尔看来,要反思欧洲科学危机,就必须对科学的基础进行反思,从而重新夯实整个意义世界的地基。那么,就需要先对整个现成的意义世界进行悬置,使那些超越性观点在新的反思中不发生影响。
把整个超越的外在世界都放进括号中,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胡塞尔说:“现象学的还原就意味着:所有超越之物(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实存、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实存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现象学还原首先要排除诸如:纯粹自我、超验者上帝、作为普遍科学的纯粹逻辑以及实质—本质性科学,因为这些事物包含着自然地思维态度。胡塞尔把所有超越之物都打上无效的标志的做法,与笛卡尔与康德的直观的思路有很大的渊源,但又与笛卡尔和康德直观纠缠在二元论的做法不同,胡塞尔通过把超越物置入括号,使研究完全限制在本质思维领域。因此,现象学还原构成了本质直观的前提性工作,现象学还原就是要真正达到纯粹的本质直观。因此,当有了现象学还原这个步骤之后,就可以真正进入胡塞尔所说的“本质直观”中去了。
“直观”(perceptual intuition)的词源是拉丁文(intueri),本来是看、凝视之类的意思。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个特有的术语,又可以理解成范畴直观和观念直观。因此,根据词源,本质直观就是直观本质、范畴和观念,或者说看本质、范畴和观念。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根本不可能的神秘之事,然而却并不神秘。当排除一系列的超越的视界之后,我们内在意识对对象物有一个简单的把捉,这个把捉就是本质直观。以胡塞尔所举的关于红色的例子为例:个别地看的时候,红色可以是红色的花朵、红色的纸张之类,但是,在直接地把捉中,纸张或者说花朵这些次要的属性并没有首先呈现出来,而是红色这种属性作为本质属性直截了当地呈现出来了,所以胡塞尔说:“我们直观它,它存在于此,我们意指的是它,这个红色的总类。”又比如,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人们对于黑板和粉笔颜色之类的状态并不关注,而会直接把黑板上的图形看成为一个三角形,这也是本质性观念直接呈现出来的一种表现。根据这两个例子可知,本质直观其实就是本质、范畴和观念在直观中的直接呈现。因此,本质直观作为一种当下显现,与推理或者逻辑这之类的手段没有任何关系。胡塞尔这种本质直观思想是胡塞尔直观思想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在传统的哲学思想中,人们认定感性的直观乃是最初和最为本源的样式,这导致直观理论无法与感性主体分割开来,胡塞尔把感性直观和感性主体悬置起来,敞显了认识中本质性成分,也避免了传统哲学的二元论。因此,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发现,是本质领域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现象学还原要达到的基点。
二、意向性与直观
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胡塞尔看来,意向性乃是意识本身固有的结构。意向性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不过,十九世纪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才将其引入了當代哲学。布伦塔诺将意向性定义为一种“心理现象”,布伦塔诺说:“(意向性是)对于某内容的关联性,对于某对象的指向性(在这里,它不应被理解为某种实在物),或一种内在的对象性。”布伦塔诺关于意向性的说法对胡塞尔的研究启发非常大,促使胡塞尔盘活了从笛卡尔到康德一直裹足不前的意识领域研究。不过,布伦塔诺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意向性,胡塞尔却把意识研究提升为一种本质性研究。
胡塞尔说:“认识体验具有一种意向(intentio),这属于认识体验的本质,它们意指某物,它们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对象发生关系。尽管对象不属于认识体验,但与对象发生的关系却属于认识体验。”在胡塞尔看来,意识(甚至包括幻觉、虚幻和一般知觉欺骗)都会有某种指向,这种指向是意识的本质结构。我们可以借助胡塞尔提到的一个例子来解释意识的这种意向性结构。胡塞尔对人们看到花园中的苹果花的喜悦这一事件做现象学的还原,在现象学还原后,知觉者、苹果树以及现实存在着的实在关系都被放入括号之中,剩下来的只是意识中反映出来的本质意向结构。对此,胡塞尔说,“在知觉和被知觉者之间的实在关系的现实存在,连同整个物理的和心理的世界都被排出了;然而在知觉和被知觉者之间的(以及喜爱和被喜爱者之间的)关系却显然存留下来了,这个关系在‘纯内在性’中达到了本质所与性,即纯粹根据在现象学上被还原了的知觉体验和喜爱体验,正如它们被置于先验的体验流中。”这种“纯内在性”的本质关系即是意向性的结构,它必然出现在每一刹那间的意识体验之中,每一个意识都具有这种意向性。在现象学还原之初,本质直观往往是个别的,比如,关于红的直观,就是一种个别的直观。这种个别的本质直观确实构成了现象学还原的基点,但如果仅仅满足于这种直观,而不对直观本身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那并不能显示出它在现象学考察中的重要地位。胡塞尔对此也说:“谈论那些简单地存在于此并且只需要被直观的实事实际上根本毫无意义”。我们说每一个意识都具有意向性特征,其实也就表明,本质直观也包含了意向性的本质特性,可以说,本质直观中的所谓本质正是指这种意向性。比如,当我们注意到眼前的一座房子的时候,房子作为对象被我们直观到,在这个直观指向中,房子作为一个整体性观念在直观的意向结构中显示出来了。因此,本质直观作为纯粹意识的基础状态,包含着某种对物的意向,这也是本质直观中本质意蕴的一部分。
本质直观中的意向性结构对于讨论认识的可能具有根本性地意义。因为,一切知觉形式均以意向性意识结构为前提,意识与世界的关系就应该在此意向性结构中考察。直观中的意向恰恰体现出了意识朝向世界的本质指向,由这种原初的指向与直观,意识本身形成一种意向性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先验的体验流。现象学正是通过把握这种先验的意识状态来反思认识和意义世界的。
三、直观与构造
本质直观的意向性不仅是意识的意向性结构的开端,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这种意向性导致一种本质的构造,这也是考察胡塞尔直观概念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整个现象学体系中,构造是现象学分析最后的步骤,也是胡塞尔对本质领域考察中最重视的部分。因为一切还原不过是要回到本质的状态来考察意义世界怎么被构造出来。在笔者看来,虽然胡塞尔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回到原点进行其现象学还原的考察,这种考察的真正关怀却是意义世界的重构,这也是他整个思想的真正落脚点。
胡塞尔的构造有两种情况:一是纯粹意识之中的构造;一是纯粹意识构造导致的对意义世界的构造。因此,作为现象学基本之点的直观,怎么参与和形成一种本质思维的构造,形成思维本身的一个自身超越,自然就成了现象学考察的关键问题了。比梅尔在《现象学观念》的前言中指出:“五篇讲座稿的根本意图正是在于构造的思想”。在《现象学的观念》的第五讲中,胡塞尔通过对声音现象的还原,对时间意识的构造这一重要的现象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他说:“我们现在正在体验着的体验,在直接的反思中成为我们的对象,并且在这种体验中所展示的始终是同一个对象之物:同一声音刚才还是作为真实的现在(Jetzt),眼下仍是这一声音,但它却回到了过去并同时构造着同一个客观的时间点。”声音作为直观中的一点,乃是一种“纯粹的现在点”,这一点由于本身的意向性,它展示为一种声音的状态。这种声音状态“意向地在新的现在中确定已经不再现在存在着的东西”,同时也指向还未出现的某种状态,这样延续性就被这个直观的声音点构造出来了,胡塞尔说:“在它自己所经历的不断变化中,它使时间性的存在显现和展示出来。”因此,在对声音现象的还原考察中,声音的直观中便展现出了上述两种构造。第一种构造乃是对直观声音这一点的明晰性把握;另一种就是通过意向性對声音延续这种时间现象的构造。
因此,本质直观由于自身的意向性,形成一种本质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蕴含着本质直观的构造性维度。因此,直观作为现象学最基本的一点,几乎体现了现象学全部核心的观念。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出发,我们可以梳理胡塞尔现象学的整个思路,从而把握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观念。另外,胡塞尔的直观概念对后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对舍勒和海德格尔的影响就非常巨大。因此,梳理胡塞尔的直观概念无疑会让我们对现象学及其影响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人民出版社,2007
[2]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2
作者简介:
段志平(1976--)女,汉族,山西大同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哲学。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直观;意向性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研究:“只能限制在纯粹的直观中,但并不因此就坚守着实项的内在之物:它是一种在纯粹明见性领域中的研究,而且是本质研究。”这句话有三层意思:首先,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容;其次,胡塞尔提到的直观乃是一种纯粹明见性;另外,胡塞尔所说的直观乃是一种本质直观。可见,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并具有独特的性质。其实,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是一种直观之学。《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的五篇讲演稿和一篇“讲座的思路”构成,该书的编者瓦尔特·比梅尔对之有过这样一个评价:“在五篇讲座稿中,胡塞尔第一次公开地阐述了这些可以说决定了他以后全部思想的想法。”可见,《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一个重要的文本。本文正是以《现象学的观念》为分析文本,对胡塞尔的直观概念进行梳理,指出胡塞尔直观概念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一、现象学还原与本质直观
胡塞尔区分了自然思维态度和哲学思维态度。本质直观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态度,构成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本质领域;而自然思维态度则是我们日常的思维领域。要获得本质直观,我们首先得排除日常惯用的自然思维态度。因此,胡塞尔说:“对于我们来说,排除自然是使我们能够将目光转向先验纯粹的一般意识的方法手段。”那么,怎么才能排除自然地思维态度?按胡塞尔的观点,如果要得到现象学的本质领域,应该把日常思维领域悬置起来,这种悬置就是现象学还原。胡塞尔之所以提出现象学还原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对形而上学本身的质疑有很大的关系,欧洲当时的科学状况以及其他的思想危机导致欧洲人对意义世界进行了深刻反思。在胡塞尔看来,要反思欧洲科学危机,就必须对科学的基础进行反思,从而重新夯实整个意义世界的地基。那么,就需要先对整个现成的意义世界进行悬置,使那些超越性观点在新的反思中不发生影响。
把整个超越的外在世界都放进括号中,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胡塞尔说:“现象学的还原就意味着:所有超越之物(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实存、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实存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现象学还原首先要排除诸如:纯粹自我、超验者上帝、作为普遍科学的纯粹逻辑以及实质—本质性科学,因为这些事物包含着自然地思维态度。胡塞尔把所有超越之物都打上无效的标志的做法,与笛卡尔与康德的直观的思路有很大的渊源,但又与笛卡尔和康德直观纠缠在二元论的做法不同,胡塞尔通过把超越物置入括号,使研究完全限制在本质思维领域。因此,现象学还原构成了本质直观的前提性工作,现象学还原就是要真正达到纯粹的本质直观。因此,当有了现象学还原这个步骤之后,就可以真正进入胡塞尔所说的“本质直观”中去了。
“直观”(perceptual intuition)的词源是拉丁文(intueri),本来是看、凝视之类的意思。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个特有的术语,又可以理解成范畴直观和观念直观。因此,根据词源,本质直观就是直观本质、范畴和观念,或者说看本质、范畴和观念。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根本不可能的神秘之事,然而却并不神秘。当排除一系列的超越的视界之后,我们内在意识对对象物有一个简单的把捉,这个把捉就是本质直观。以胡塞尔所举的关于红色的例子为例:个别地看的时候,红色可以是红色的花朵、红色的纸张之类,但是,在直接地把捉中,纸张或者说花朵这些次要的属性并没有首先呈现出来,而是红色这种属性作为本质属性直截了当地呈现出来了,所以胡塞尔说:“我们直观它,它存在于此,我们意指的是它,这个红色的总类。”又比如,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人们对于黑板和粉笔颜色之类的状态并不关注,而会直接把黑板上的图形看成为一个三角形,这也是本质性观念直接呈现出来的一种表现。根据这两个例子可知,本质直观其实就是本质、范畴和观念在直观中的直接呈现。因此,本质直观作为一种当下显现,与推理或者逻辑这之类的手段没有任何关系。胡塞尔这种本质直观思想是胡塞尔直观思想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在传统的哲学思想中,人们认定感性的直观乃是最初和最为本源的样式,这导致直观理论无法与感性主体分割开来,胡塞尔把感性直观和感性主体悬置起来,敞显了认识中本质性成分,也避免了传统哲学的二元论。因此,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发现,是本质领域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现象学还原要达到的基点。
二、意向性与直观
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胡塞尔看来,意向性乃是意识本身固有的结构。意向性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不过,十九世纪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才将其引入了當代哲学。布伦塔诺将意向性定义为一种“心理现象”,布伦塔诺说:“(意向性是)对于某内容的关联性,对于某对象的指向性(在这里,它不应被理解为某种实在物),或一种内在的对象性。”布伦塔诺关于意向性的说法对胡塞尔的研究启发非常大,促使胡塞尔盘活了从笛卡尔到康德一直裹足不前的意识领域研究。不过,布伦塔诺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意向性,胡塞尔却把意识研究提升为一种本质性研究。
胡塞尔说:“认识体验具有一种意向(intentio),这属于认识体验的本质,它们意指某物,它们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对象发生关系。尽管对象不属于认识体验,但与对象发生的关系却属于认识体验。”在胡塞尔看来,意识(甚至包括幻觉、虚幻和一般知觉欺骗)都会有某种指向,这种指向是意识的本质结构。我们可以借助胡塞尔提到的一个例子来解释意识的这种意向性结构。胡塞尔对人们看到花园中的苹果花的喜悦这一事件做现象学的还原,在现象学还原后,知觉者、苹果树以及现实存在着的实在关系都被放入括号之中,剩下来的只是意识中反映出来的本质意向结构。对此,胡塞尔说,“在知觉和被知觉者之间的实在关系的现实存在,连同整个物理的和心理的世界都被排出了;然而在知觉和被知觉者之间的(以及喜爱和被喜爱者之间的)关系却显然存留下来了,这个关系在‘纯内在性’中达到了本质所与性,即纯粹根据在现象学上被还原了的知觉体验和喜爱体验,正如它们被置于先验的体验流中。”这种“纯内在性”的本质关系即是意向性的结构,它必然出现在每一刹那间的意识体验之中,每一个意识都具有这种意向性。在现象学还原之初,本质直观往往是个别的,比如,关于红的直观,就是一种个别的直观。这种个别的本质直观确实构成了现象学还原的基点,但如果仅仅满足于这种直观,而不对直观本身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那并不能显示出它在现象学考察中的重要地位。胡塞尔对此也说:“谈论那些简单地存在于此并且只需要被直观的实事实际上根本毫无意义”。我们说每一个意识都具有意向性特征,其实也就表明,本质直观也包含了意向性的本质特性,可以说,本质直观中的所谓本质正是指这种意向性。比如,当我们注意到眼前的一座房子的时候,房子作为对象被我们直观到,在这个直观指向中,房子作为一个整体性观念在直观的意向结构中显示出来了。因此,本质直观作为纯粹意识的基础状态,包含着某种对物的意向,这也是本质直观中本质意蕴的一部分。
本质直观中的意向性结构对于讨论认识的可能具有根本性地意义。因为,一切知觉形式均以意向性意识结构为前提,意识与世界的关系就应该在此意向性结构中考察。直观中的意向恰恰体现出了意识朝向世界的本质指向,由这种原初的指向与直观,意识本身形成一种意向性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先验的体验流。现象学正是通过把握这种先验的意识状态来反思认识和意义世界的。
三、直观与构造
本质直观的意向性不仅是意识的意向性结构的开端,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这种意向性导致一种本质的构造,这也是考察胡塞尔直观概念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整个现象学体系中,构造是现象学分析最后的步骤,也是胡塞尔对本质领域考察中最重视的部分。因为一切还原不过是要回到本质的状态来考察意义世界怎么被构造出来。在笔者看来,虽然胡塞尔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回到原点进行其现象学还原的考察,这种考察的真正关怀却是意义世界的重构,这也是他整个思想的真正落脚点。
胡塞尔的构造有两种情况:一是纯粹意识之中的构造;一是纯粹意识构造导致的对意义世界的构造。因此,作为现象学基本之点的直观,怎么参与和形成一种本质思维的构造,形成思维本身的一个自身超越,自然就成了现象学考察的关键问题了。比梅尔在《现象学观念》的前言中指出:“五篇讲座稿的根本意图正是在于构造的思想”。在《现象学的观念》的第五讲中,胡塞尔通过对声音现象的还原,对时间意识的构造这一重要的现象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他说:“我们现在正在体验着的体验,在直接的反思中成为我们的对象,并且在这种体验中所展示的始终是同一个对象之物:同一声音刚才还是作为真实的现在(Jetzt),眼下仍是这一声音,但它却回到了过去并同时构造着同一个客观的时间点。”声音作为直观中的一点,乃是一种“纯粹的现在点”,这一点由于本身的意向性,它展示为一种声音的状态。这种声音状态“意向地在新的现在中确定已经不再现在存在着的东西”,同时也指向还未出现的某种状态,这样延续性就被这个直观的声音点构造出来了,胡塞尔说:“在它自己所经历的不断变化中,它使时间性的存在显现和展示出来。”因此,在对声音现象的还原考察中,声音的直观中便展现出了上述两种构造。第一种构造乃是对直观声音这一点的明晰性把握;另一种就是通过意向性對声音延续这种时间现象的构造。
因此,本质直观由于自身的意向性,形成一种本质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蕴含着本质直观的构造性维度。因此,直观作为现象学最基本的一点,几乎体现了现象学全部核心的观念。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出发,我们可以梳理胡塞尔现象学的整个思路,从而把握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观念。另外,胡塞尔的直观概念对后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对舍勒和海德格尔的影响就非常巨大。因此,梳理胡塞尔的直观概念无疑会让我们对现象学及其影响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人民出版社,2007
[2]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2
作者简介:
段志平(1976--)女,汉族,山西大同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