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性地铁站域空间文化信息呈现方式分析

鲍英华 谭笑



[摘要]主题性站点是含有明确设计理念的地铁车站。通过对北京市部分地铁站点空间文化信息的调研分析,发现存在表现形式缺乏整体设计、内容多从环境文脉直接呈现、信息之间分化独立、传递方向单一等问题,主题性地铁站域空间的文化信息呈现应注重平衡性、整体性和艺术性,强化乘客对文化信息的感知体验。
[关键词]主题性站点;站域空间;文化信息;呈现方式
[Abstract]Thematic subway station is a station with specific design phylosophy.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s carrier and its contents in several Beijing Metro station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have been exposed: no holistic design for presentation forms; direct presentation from environmental context; cultural information isolated and unconnected; one-way transmission and lack of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etc,so that cultural information's presentation in thematic subway station areas should be more focused on its balance, integrity and artistry, with strengthened passenger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to it.
[Key words]Subway station areas; Thematic subway station;Cultural information;Presentation form
英國学者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简言之,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集合,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习俗等。
伴随着城市地铁建筑的发展,地铁站及周边空间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地铁站的站域空间正由满足单纯的功能性需求不断向满足乘客精神需求和城市文化需求转变,地铁站域空间也同时承载着展示地域、城市文化的功能和使命,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空间载体,尤其是那些所处位置具有鲜明或独特历史文化信息的地铁站点。
一、主题性站点
本研究将那些在站点及其附近区域表现出具有较为明确的设计理念、某种设计思想或运用相关设计手法呈现出文化特征的站域空间归纳为主题性站点,如北京地铁金台夕照站和北土城站的空间主题分别是“星空”和“青花瓷”(图1)。站点的主题多反映该地区的人文精神或自然风貌,常与地域文化结合[3],通过呈现某一些类型的文化信息来表达主题。
主题性站点对文化信息的呈现方式、内容和手法直接影响着空间使用、文化信息的传播以及人们对空间中文化信息的认知和体验。
二、北京地铁主题性站点文化信息调研
笔者循着这样的思路对北京市主题性地铁站点站域空间进行调研。调研依据北京地铁规划图,选取其中 37 个站点进行实地调研(图2),总计拍摄照片四百余张,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在站点平面图上标注出相关文化信息位置。
(一)文化信息呈现的载体
地铁站域空间位于地下,四面闭合,没有外立面,受工程结构等因素影响大,在文化信息表达上与地上建筑有着较大区别。
1.站点出入口
站点出入口是大部分地铁站唯一处于地面上的空间,是乘客人流在地铁空间中流动的起点和终点。将文化信息的呈现与站点出入口设计结合,能够直观有效地反映整个站点的主题,如北京地铁8号线鼓楼大街站(图3)、南锣鼓巷站和什刹海站3个站点的出入口,都采用了融入区域环境的传统建筑形态作为出入口的建筑主体,体现出所处区域为北京旧城的建筑文化特色。
2.站内空间表皮
地铁空间没有外立面,所以站域内的顶、墙、柱、地面成为文化信息呈现的载体,也是站点设计的重点部位。主题性站点的设计常使用代表地域文化的色彩、材料和肌理等装饰手法,将文化信息植入各个表皮,使乘客能感受站域主题[4],如莲花桥站运用黄色和莲花形状表达主题(图4)。
3.公共艺术作品
主题性站点内的公共艺术主要为雕塑和壁画,其中壁画的数量较多。壁画内容多为站点周边人文历史或者生活风俗,而雕塑则多是站点区域的名人雕像,如雍和宫站的壁画(图5)、张自忠路站的雕塑。
4.功能设施
地铁站域的功能设施指垃圾桶、座椅、值班岗亭以及特殊的灯具等带有功能用途的设施。功能设施常用带有文化属性的材质、颜色、形状和构造方式来呈现文化信息,因其功能性,常被乘客使用,所以与乘客距离近,易被乘客感知,对站点的文化表达起延伸作用。北京地铁5号线沿线站点内的座椅和垃圾桶,统一使用了该线路的主题色——粉色,增强了辨识度。
5.图形影像
图形影像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信息传播方式,地铁站域内的图形影像主要包括广告、多媒体、电视以及传播公共信息的画报等[5]。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北京地铁站点内以商业广告数量最多,有少部分的公益和文化广告。
6.独立展示空间
主题性站点中常利用一块独立的区域举办临时性的文化活动,如艺术作品展、文化产品展等,能够使乘客与文化信息有效互动和交流。这种呈现方式多为临时性的,时效性强、与时间联系密切。如圆明园站内的“老伍”画展(图6),画作内容均是对圆明园内景的展现。
调研的主题性地铁站点中,文化信息呈现载体主要为以上六大类,均是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为某一实体内容,用视觉刺激乘客的感知。此外,国外的地铁站点会对标识符号进行特殊设计,融入文化信息[6],但是这种呈现方式在北京地铁站点中并未出现。
北京地铁站已经形成系统、标准的导示标志,满足了人的基本使用功能,可以清晰、有效地获取乘车信息。但却局限于功能信息的传递,没有兼顾主题和文化表达。
(二)文化信息呈现的内容
地铁站域空间的主题基本上取自于周边地段的地理名胜或者人文特色,而站内文化信息的内容也源于区域文脉,反映周边百姓生活、建筑风貌、城市特色或历史风俗等。如图7所示,东四站以“牌楼”和“老北京生活”为主题,文化内容则为地区建筑风貌和百姓生活场景的再现。
还有一些新建的站点,因周边没有明确特征,故设立自己独特的主题[7],文化信息内容围绕主题设计。如以“生命绽放”为主题的公主坟新站。
(三)文化信息呈现状况分析
1.文化信息方式的数量
调研的18个主题站点,文化信息呈现方式的数量和占比如表1所示。由表可看出,文化信息呈现方式的数量分布不均衡。在所有的文化信息呈现方式中,图形影像的数量最多,每个站点均使用此方式;表皮艺术次之,有17个站点通过此方式呈现文化信息;所有站点均没有对标识符号进行文化设计;文化展厅因时效性的特殊原因,数量也较少,仅存于3个站点中。
2.文化信息呈现方式的位置
地铁站域空间一般可分为四个层面——出入口、过渡空间、站廳层和站台层,各文化信息呈现方式在不同空间层面数量也有不同。如表2所示(出入口列为单独的呈现方式,故不计入统计中),各方式在站厅层中数量最多,站台层次之,过渡空间最少。不同层面文化信息呈现数量与乘客的滞留时间有关,站厅层是检票、购票、交流问询等活动的场所,空间面积大,故文化信息数量多;而在过渡空间中,人流快速通行,滞留时间短,空间狭长局促,不宜设置文化内容,故文化信息数量少。
表3反映了文化信息载体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它们分布不均匀。公共艺术和文化展厅在站厅层数量多,在其它层面数量极少;功能设施则在站台层面多。其原因也与各层面的属性相关,站台层供乘客候车使用,故多设置座椅和垃圾桶,而大面积的壁画和占用空间多的雕塑则适宜布置在站厅层。
3.乘客对站点文化信息的感知
表4反映乘客对站点主题和文化的感知程度。由表可见,调研站点虽然经过主题设计,但乘客对主题的感知效果不好,问卷调查的乘客中,有55%无法感受到站点的主题。壁画和表皮界面的文化呈现易被乘客感知,受关注度与站内数量成正比。而数量最多的广告受关注程度则较低,重复的商业广告造成审美疲劳。指示牌等标识物,虽没有呈现文化信息,却因功能性受到乘客关注。
4.文化信息影响因素
将实地调研所取得的所有文化元素数据归纳汇总,按照车站线路、建成时间、人流量和位置分类,得到表5所示信息。由表可看出,在所调研站点中:八号线中文化元素含量最多;地铁文化元素随时间的增长,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近年来趋于平稳;人流数量中等的车站,文化元素出现数量和种类最多,人流量高的车站反而文化元素少;从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地铁站点所含文化元素数量逐渐减少。
三、主题性站点文化信息呈现方式思考
(一)文化信息呈现的问题
1.内容多直接硬性照搬周边文化资源,未进行深入地概括和提炼。单纯地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为实物加以表达,而没有一个再抽象的过程。
2.呈现方式多样,但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图形影像中的广告和空间表皮,文化与站点出入口的结合少。标识系统虽成完整体系,功能指示性优秀,但没有体现城市文化。
3.各文化内容以点状分布,没有形成整体。各呈现方式之间分化独立,连接生硬,界面转变幅度大。
4.文化内容多集中于站厅、站台层,过渡空间文化元素少,表达方式也仅限于广告图像。
5.文化信息不能有效传递给乘客,数量最多的广告因大量重复,导致乘客关注度程度低;标识符号作为站域内的指示性要素,虽没有附着文化信息,却受到乘客关注。
6.后期运营对地铁文化表达干扰大。常见一些政治标语和商业广告遮挡了原本的文化信息载体,使乘客无法看见文化内容的全貌,也破坏了整个站内空间主题的连续性。
(二)呈现方式改进的建议
1.注重艺术抽象性。应对文化内涵进行
抽象概括,从中提炼出适合地下空间的内容,以艺术化的形式加以表达。
2.注重平衡性。文化元素过多的集中于一种形式上,相同内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妨碍乘客对文化信息的感知,应该让不同表现方式以一种均衡的状态出现,有效衔接乘客对文化信息的不同体验。
3.注重整体性。不同的呈现方式应统一反映主题,加强各界面联系,使文化元素的传递有规律、成序列。
4.关注标识符号的作用。标识符号是人处于地下空间中感知方位最重要手段,也是乘坐地铁时最先去寻找和关注的内容,是优良的文化载体。
5.增强对过渡空间的利用。过渡空间中乘客距离墙、顶等界面最近,易于感知各类文化信息。利用过渡空间呈现文化信息,既能够有效缓解乘客进入地下空间的压抑感,也能拉近乘客与文化信息的距离。
6.以人为本,强化乘客的感知体验。减少商业广告的数量,增加公益广告和地域文化广告,加强文化信息与乘客的互动,适当增加文化展厅和文化活动的数量,利用站域内使用率较低的空间,布置文化交流窗口,达到乘客与文化的双向交流。
7.减少运营干扰,还原站域主题设计本貌。
结语
地铁交通缓解城市运输压力,站域的文化呈现为城市带来活力。在今后的建设中,地铁站点的设计者应当在功能和文化表现之间找到平衡,为地铁站点找寻特色主题,围绕主题的文化内涵,以人为本,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站域文化,达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E.B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1-23.
[2]王英学,周佳媚,蔡莉.地铁文化与艺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56-57.
[3]李毅.北京地铁重点车站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7-9.
[4]孙静,蔺宝钢,杨铭.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西安、北京为例[J]. 华中建筑,2015,33(9):65-69.
[5]李琛.基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地铁空间公共装饰艺术构建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3):70-72.
[6]武定宇.北京地铁公共艺术的探索性实践──“北京·记忆”公共艺术计划的创作思考[J].装饰,2015(1):112-114.
[7]刘敬博.当代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5:32-35.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