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仁”的思想对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启示

摘 要:“仁”是《论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发端于家庭内部的亲情,升华为对君主的忠、恭,发展为对平辈的信、恕以及对人民的宽、惠,从对亲友的爱逐步发展到对更广泛意义上的广大民众的爱。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急剧转型、功利主义价值观泛滥的今天,孔子“仁”的哲学思想中许多见解对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论语》;仁;道德建设;启示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并沿用至今。儒家学说,又被称为“孔门仁学”。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精妙的育人明理之道,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之多,涉及仁的条目有五十多条。仁是《论语》的核心,已是学术界的共识。什么是“仁”? 孔子认为,“人者仁也”,人的本质就是仁。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就是对亲人的爱,仁民就是对大众的爱,爱物就是对万物的爱。仁在《论语》中出现了上百次,分别对仁的表现、作用以及结果予以一定的讨论,却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定义。孔子似乎只想告诉人们,通过哪些行为和做法能够修养品德,向仁靠近,继而求仁得仁。他希望弟子们达到以礼待人的标准,树立以“仁”的思想为核心的道德培养理念,成为有仁德的君子。孔子的这些思想成果在当代、对领导干部而言,依然可以成为其道德标准要求的重要尺度。
  一、《论语》中“仁”的思想价值体系
  “仁”在《论语》中意义丰富,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最高德目,也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通过统计,我们发现,成为“仁人”要达成的条件包含了“忠、孝、悌、义、忠、勇、恭、恕、宽、信、敏、惠、爱人、恶人、立人、达人、不怨、不忧、不佞……”个体的人本身不可称为“仁”,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仁”,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是“仁德”。儒家思想在人际关系中的准则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准则衍生出了“仁学”的价值体系。
  1.“仁”体现在对亲人的孝、悌,要有“爱亲”之心
  人要爱自己的亲人,再去爱他人,主要表现在爱、敬两个方面。“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父母的孝是“仁”的出发点,然后去爱兄弟、爱家庭、将爱的范围逐渐扩大,获得“泛爱眾”的性质。这种仁爱是以家庭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爱亲人是人的天性,由亲至疏这种量的变化证明了孔子的伦理思想得到质的升华,也使“仁”的思想得以适应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特色、农业家庭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和生活结构。
  2.“仁”体现在对君的忠、恭等,是对爱与敬这种情感的升华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间的关系就是“礼”与“忠”的关系,君臣之间要遵守君臣之“礼”。“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即使是在生病卧床期间,也要穿戴朝服,整齐地见君王或君王的使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仁”体现在对平辈信、恕等,是对爱与敬这种感情的平行发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信则人任焉”,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 “恕”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君子修己成仁的范畴,孔子希望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推己及人,以求仁德。
  4.“仁”体现在对下层人宽、惠等,是爱与敬这种感情的的向下发展
  “宽则得众”,对待百姓要宽厚,这样在用人的时候,百姓不怨恨,才可以团结更多的人;“惠则足以使人”,给百姓施以恩惠,可以使百姓尽力的工作。因此,作为统治者,既要保持统治贵族的尊严与权威,又要善于用人,不使矛盾尖锐化,就是“仁”,即“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
  从对亲友的爱逐步发展到对更广泛意义上的广大民众的爱,让整个人类社会充满关爱,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儒家把人伦关系分为“五伦”: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父子关系是五伦的核心,孝是爱人的第一步,社会的和谐是从家庭内部的伦理教化开始的。因此,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存在差等的爱人观。在“仁”意义的发展过程中,“仁”的意义从血缘亲情扩展到人与人关系层面。在这个过程中中,个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仁”从对自我修养的内在要求,到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最高目标的济天下的理想抱负,行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
  二、充分挖掘“仁学”思想的优秀内容助力领导干部道德建设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向纵深发展,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密切,高科技如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应用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接收外国文化。传统文化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复杂多元,领导干部群体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思想道德问题。当然,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过硬的,但少数领导干部的道德问题也不容忽视,理想信念坍塌、行为失范等问题屡见不鲜,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提高领导干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充分挖掘孔子“仁学”中的优秀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它本身所蕴含的诸多思想和见解对党员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家风清廉,则政风和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发表讲话,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正己修身、俭以养廉是官员道德的基本要求,孔子一生都在主张德政,主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他提出了“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能不正?”,这些体现了儒家的从政伦理文化模式,要求官员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功夫,让一言一行都成为家庭中的模板,成为单位中的旗帜。家风反应作风,作风影响家风,一个清廉的家风,能养成廉洁的作风,如果家风不正,就很容易变成滋生腐败的温床。只有守家规、传家风,才能在家庭中做出榜样,在单位上当好核心。以道德来规范和控制权力的思想是儒家廉政道德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的德治理念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发挥道德在规制统治者行为的作用,促使统治者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并对老百姓推行仁政。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者,如周恩来的“十条家规”都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家风正,民风才能淳朴,政风才能和畅。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带好头,充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重视家风建设,从自身做起,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廉洁从政。
  2.忠君爱民,从“务本”开始
  儒家历来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政治哲学中包含了许多“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这些深刻思想都折射出君主与百姓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告诫君王和百官一定要明白“君权民授”的道理,应树立勤政爱民、执法为民的观念。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这就是“君子务本”。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务本”二字尤其重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古代“忠君”是臣的本分,今日的忠君,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今日的忠君,对于我们共产党人而言,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核心意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务员掌握着公权力,应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利用公权力为人民造福,这就是君子务本。
  全世界四五千个民族,只有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曾中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党,其中一个原因:每当我们这个民族遇到考验的时候,总有一些人站出来。很多共产党员为了民族和国家,置自己生死于度外,比如,叶挺、方志敏、江姐,当理想接受考验的时候,可以把生死放下,这才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革命先烈对于道义的坚守,在面临考验的时候,能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种道义,就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信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3.讲信重诺,塑诚信品格
  “信则人任焉”,讲诚信才能得民心。李克强总理指出:“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决不能随意改变约定,决不能新官不理旧帐。”领导干部本应为守诚信的表率。诚信道德,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讲道德,对于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引领其他领域信用建设、弘扬诚信文化、培育诚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一些领导干部却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出现了盲目决策、朝令夕改,说变就变、言而无信,在决策时热衷于提新口号、出新思路,导致决策缺乏连贯性,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需要充分汲取《论语》中“守诚信”的传统思想。要做到讲信重诺、言行一致,积极践行“诚信”这一核心价值观,带头做到“讲信重诺”。在决策之前,要深思熟虑,做到科学决策、令出必行,保证政策的连贯性。薛煊指出:“或立法之初,不能参酌事情,轻重不伦,邃施于下。既而见其有不可行者,复遂废格。则后有良法,人将视为不信之具矣。令何自而行,禁何自而止乎?”因此,在政策制定之前,要充分调研并征询民意,以周全的考量保障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公信力。
  4.天下为公,树大同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最高理想,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天下为公的博大胸襟。在当前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一些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信心。领导干部一动摇信念,就会在大是大非面前摇摆不定、不敢担当,遇到矛盾问题绕道走,遇到群众诉求躲着行,出了问题上推下卸,对弱势群体漠不关心,甚至将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当做谋取私利、寻租变现的工具。
  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需充分汲取《论语》中“仁者爱人”的传统思想,涵育“天下为公”的情怀,充分认识到“廓然大公”、“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等传统思想的深刻内涵,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树立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诱、不退避,努力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领导干部要具备“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政治情怀,把“小我”融人到“大我”之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做到“扶危济困”,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时刻牵挂困难群众,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实实在在为他们谋取利益,做到“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系群众。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陈开先.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孔子研究,2001
  [4]耿爱英.孔子“仁”理论的到的心里结构视角省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5]李佩馨.论《论语》的“恕”道[J].哈尔滨:学理论,2011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