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吴艳 李丽华
摘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越来越频繁。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当国外文化与本国文化相遇时便会产生碰撞。作为“他者”,外国文化的传入势必会对本国文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文化交流时,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传承本国文化,还要避免被其他强势文化所侵蚀。文章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材建设、教师状况等方面来论述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中国文化教学现状,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关键词:文化安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文化安全观是国家软实力系统的一部分,与硬实力相比,它更加隐蔽和难以控制。面对全球化的文化渗透和冲击,文化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外语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外语教育除了对学习者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外,还要开拓学习者视野,自觉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一、 中国文化外语教学的意义
语言与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在教学中的不可分割性。相对于具有人文属性的文化教学而言,我国大学英语长期以来更重视语言的工具性,重视语法教学和交际性功能。而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和文化传播功能处于忽略状态,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中西文化逆差,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在教学中进行文化安全教育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实现相互包容,不断发展的局面。处于文化交流前沿的中国外语教学,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又要担负起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运用英语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是中国由经济大国向文化大国发展的路径之一。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下,英语文化教学要回归中国文化,其本土化是必然趋势。只有将外语的文化性功能发挥出来,才能够真正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宣传本国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 、“中国文化失语”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文化失语症”一词最初是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丛教授在2000年提出的。他指出目前外语文化教学是片面的,忽视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训练。文章的发表引起学者和教师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中国知网从2000年到2018年之间,以“中国文化失语”为主题词可以检索到期刊文章535篇、报纸文章2份、硕博论文58篇、会议论文6篇,涉及理论研究、成因分析、现状调查、教学途径、方法等多个方面。
(一)教学指南对文化教学的导向性
教学指南是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涵、构建教学体系的指导方针。2007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英语学习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但未设置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标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目标仅局限于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更多强调欧美国家文化的单向输入,中西方文化教学内容比例失调,缺乏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导致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在2017版的《指南》中,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被重新做出了界定,指出大学英语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要充分挖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对课程性质的完善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开始关注语言教学的人文性,提出培养学生既要具有跨文化的国际视野,又要拥有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能力。培养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英语融合的较好途径。这样就能够改变中国文化与英语学习相对独立互不干涉的状况,使中国文化变得更亲切、更有魅力,英语学习变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把握,增强学生对弘扬和传承我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大学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建设状况
教材不仅是教师教英语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来源。除了教学指南的导向影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之外,教材内容的编写也是“中国文化失语”的重要原因。
以“大学英语教材”和“中国文化失语”为主题词,在知网检索期刊文章有31篇,例如张琨(2015)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进行研究,结论为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获取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内容较少,而仅会的表达方式又源于教材。博硕论文6篇,例如路璐(2016)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调查研究》,根据Byram的外语评价标准系统地对外研社出版的《新标准大学英语》进行评析。张艳(2012)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通过调查和采访师生并分析《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的编写,指出该套教材在内容上反应了西方文化的各方面,而中国文化内容比例严重失衡。陶婷(2013)的《大学英语教材文章中的中国文化分析——以〈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分析了“中国文化失语”给个人和国家方面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大学英语教材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以介绍英美国家文化为主,虽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内容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素养状况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注重母语文化的传授,结果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如数家珍,但有关于中国话题时往往张口结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外语教师应该成为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方面的先行者,因为教育是保存和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而现实情况却是大部分外语教师的文化安全意识淡薄,自身母语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一些教师缺乏文化安全意识,教學中鼓励学生忘掉中文思维,以便于形成英文思维;在选择语言文化教学素材时,与中国相关的文化知识涉及较少;在教学策略上,不能用生动具体的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文化理念。由于教师缺乏文化教学细节上的规划,缺乏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挖掘,使得学生对中国文化兴趣不浓,认可度不高。缺乏中国文化的浸入,造成外语教育很难走出西方文化语境,使中国外语教学受到国人的诟病。
三、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建议
(一)呈现多元文化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准备好文化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文化内涵,突破西方为中心的文化视野。提高中国文化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增強大学生本国文化意识,因为本土文化意识是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修养,才能将所学的西方语言,所接触的西方文化内容逐一消化,也有利于文化安全观的形成。
(二)构建互补的课程结构
根据“学科贯连”原则,优化大学英语课程结构,改变英语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与历史、文化等课程各自为政、互相分离的现象,将相关课程融会贯通,打破文化课程之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如将“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概况”等课程与“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整合,根据“相关性、实用性、对比性”原则进行主题式教学或专题讲座与讨论,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三)运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教学方式
对文化内涵进行适当拓展,结合教材内容补充相关文化差异的知识,对中西文化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诠释与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体验微观层面上的文化差异,从宏观层面上理解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文化安全既是发展巩固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根本保证和精神基础,也是民族凝聚力的保障。在构建文化安全体系中,教育是主要平台,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功能。教育不但决定着受教育者个体的文化层次,还在培养文化思维模式和深层的文化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分强调外语的功能主义价值,而弱化本土文化的教育,这对于我国文化安全机制的建立大为不利。高校的外语教育应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使外语教育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协调一致、良性互动,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身份认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张琨,孙胜海.“中国文化失语”对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6).
[3]路璐.《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调查研究——基于 Byram 教材评估模式[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6).
[4]张艳.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6).
[5]陶婷.大学英语教材文章中的中国文化分析——以《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3).
编辑∕姜雯
摘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越来越频繁。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当国外文化与本国文化相遇时便会产生碰撞。作为“他者”,外国文化的传入势必会对本国文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文化交流时,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传承本国文化,还要避免被其他强势文化所侵蚀。文章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材建设、教师状况等方面来论述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中国文化教学现状,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关键词:文化安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文化安全观是国家软实力系统的一部分,与硬实力相比,它更加隐蔽和难以控制。面对全球化的文化渗透和冲击,文化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外语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外语教育除了对学习者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外,还要开拓学习者视野,自觉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一、 中国文化外语教学的意义
语言与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在教学中的不可分割性。相对于具有人文属性的文化教学而言,我国大学英语长期以来更重视语言的工具性,重视语法教学和交际性功能。而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和文化传播功能处于忽略状态,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中西文化逆差,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在教学中进行文化安全教育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实现相互包容,不断发展的局面。处于文化交流前沿的中国外语教学,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又要担负起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运用英语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是中国由经济大国向文化大国发展的路径之一。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下,英语文化教学要回归中国文化,其本土化是必然趋势。只有将外语的文化性功能发挥出来,才能够真正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宣传本国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 、“中国文化失语”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文化失语症”一词最初是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丛教授在2000年提出的。他指出目前外语文化教学是片面的,忽视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训练。文章的发表引起学者和教师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中国知网从2000年到2018年之间,以“中国文化失语”为主题词可以检索到期刊文章535篇、报纸文章2份、硕博论文58篇、会议论文6篇,涉及理论研究、成因分析、现状调查、教学途径、方法等多个方面。
(一)教学指南对文化教学的导向性
教学指南是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涵、构建教学体系的指导方针。2007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英语学习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但未设置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标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目标仅局限于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更多强调欧美国家文化的单向输入,中西方文化教学内容比例失调,缺乏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导致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在2017版的《指南》中,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被重新做出了界定,指出大学英语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要充分挖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对课程性质的完善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开始关注语言教学的人文性,提出培养学生既要具有跨文化的国际视野,又要拥有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能力。培养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英语融合的较好途径。这样就能够改变中国文化与英语学习相对独立互不干涉的状况,使中国文化变得更亲切、更有魅力,英语学习变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把握,增强学生对弘扬和传承我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大学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建设状况
教材不仅是教师教英语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来源。除了教学指南的导向影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之外,教材内容的编写也是“中国文化失语”的重要原因。
以“大学英语教材”和“中国文化失语”为主题词,在知网检索期刊文章有31篇,例如张琨(2015)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进行研究,结论为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获取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内容较少,而仅会的表达方式又源于教材。博硕论文6篇,例如路璐(2016)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调查研究》,根据Byram的外语评价标准系统地对外研社出版的《新标准大学英语》进行评析。张艳(2012)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通过调查和采访师生并分析《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的编写,指出该套教材在内容上反应了西方文化的各方面,而中国文化内容比例严重失衡。陶婷(2013)的《大学英语教材文章中的中国文化分析——以〈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分析了“中国文化失语”给个人和国家方面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大学英语教材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以介绍英美国家文化为主,虽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内容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素养状况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注重母语文化的传授,结果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如数家珍,但有关于中国话题时往往张口结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外语教师应该成为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方面的先行者,因为教育是保存和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而现实情况却是大部分外语教师的文化安全意识淡薄,自身母语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一些教师缺乏文化安全意识,教學中鼓励学生忘掉中文思维,以便于形成英文思维;在选择语言文化教学素材时,与中国相关的文化知识涉及较少;在教学策略上,不能用生动具体的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文化理念。由于教师缺乏文化教学细节上的规划,缺乏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挖掘,使得学生对中国文化兴趣不浓,认可度不高。缺乏中国文化的浸入,造成外语教育很难走出西方文化语境,使中国外语教学受到国人的诟病。
三、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建议
(一)呈现多元文化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准备好文化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文化内涵,突破西方为中心的文化视野。提高中国文化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增強大学生本国文化意识,因为本土文化意识是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修养,才能将所学的西方语言,所接触的西方文化内容逐一消化,也有利于文化安全观的形成。
(二)构建互补的课程结构
根据“学科贯连”原则,优化大学英语课程结构,改变英语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与历史、文化等课程各自为政、互相分离的现象,将相关课程融会贯通,打破文化课程之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如将“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概况”等课程与“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整合,根据“相关性、实用性、对比性”原则进行主题式教学或专题讲座与讨论,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三)运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教学方式
对文化内涵进行适当拓展,结合教材内容补充相关文化差异的知识,对中西文化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诠释与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体验微观层面上的文化差异,从宏观层面上理解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文化安全既是发展巩固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根本保证和精神基础,也是民族凝聚力的保障。在构建文化安全体系中,教育是主要平台,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功能。教育不但决定着受教育者个体的文化层次,还在培养文化思维模式和深层的文化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分强调外语的功能主义价值,而弱化本土文化的教育,这对于我国文化安全机制的建立大为不利。高校的外语教育应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使外语教育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协调一致、良性互动,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身份认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张琨,孙胜海.“中国文化失语”对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6).
[3]路璐.《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调查研究——基于 Byram 教材评估模式[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6).
[4]张艳.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6).
[5]陶婷.大学英语教材文章中的中国文化分析——以《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3).
编辑∕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