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段方程体系起始课教学构想
邢成云
【摘 要】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其本质是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而作为整个方程系统的起始课,要具有统领性和先行组织性,除了实现如何从算式走向方程外,还担负着建构方程基本结构的功能,为此对这一体系的起始课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以实现算式到方程的平稳过渡和方程体系的建构,形成结构性思维,指向数学核心、指向数学本质,落实好方程教学的德化育人目标。
【关键词】 方程体系;起始课;教学构想
1 基本认识
方程在小学已经接触,对此有了初步的感知,但一般停留在“它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形式化定义的外部表征层面上,初中学段再认识方程,应然是立足方程的本质而教.方程的本质是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它将未知数置于和已知数同等的地位,是用等号将相互等价的两件事情联立,并寻找未知数的过程,可通俗理解为“殊途同归”,也可以理解为朝向同一对象“算两次”,它是数学领域的重要内容,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另外,本节课落脚于一元一次方程,其内容既是用“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是代数的核心内容之一;又是“数的运算→算式→含字母的代数式→方程概念及列方程(组)→解方程(组)→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这样的知识逻辑链条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同时,它还是初中学段“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回归基地(根据地),是这两部分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作为整个方程系统的起始课,除了实现如何从算式走向方程外,还担负着建构方程基本结构的功能,为此,笔者通过通盘考虑定位,设计了本节起始课教学.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算式到方程的平稳过渡.由于小学生通过多年列算式的强定势,对方程存有排斥心理,甚者说对列算式情有独钟,怎么办?营造一种用方程比用算式便捷的例子,形成反差,制造认知冲突(因为它能体现数学内在矛盾,又能在消除冲突的情绪倾向下产生问题及思路的直觉,这种直觉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初步体会从算式到方程的进步,在比较中,感知与体验,当然这个转化不可能一节课内完成,需要后续的不断策动、感化,让学生对方程的优越性体会的更深刻,自然就会从“算式陣营”走到“方程阵营”中去,我们不是强拖硬拽,而是定位自然转场.由此启用了以下两例:
(1)猜年龄
李玲今年12岁,去年,她爸爸的年龄与她年龄的3倍的和是69岁,请问,李玲爸爸今年多少岁?
(2)丢番图的墓志铭
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墓碑上记载着: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
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
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
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
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
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
说明 问题1可用两个方法,看不出各自的优势,但2就不同了,算术法也可行但费力,甚至列不出,而用方程就是举手之劳!如此的反差有策动之力.
方程初始课的高立意就是用方程的观念和思想引领学生思考,体会为什么要学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怎样想的、方程相比算式的优越性,让算式的局限窘迫凸现出来,给学生感知的落差,督使学生朝向的转移,进而实现数学育人的高立意.
第二个问题——建构方程体系.借助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渗透符号意识,列出方程,而后发动学生设定标准归类,勾勒出(有理)方程的整体框架,这是其一;而后提出问题,从算式到方程,算式直接获得了问题的答案,而方程不是,怎么办?由此呼出或唤醒解方程与方程解的概念,接着选择蕴有可用等式性质潜质的一元一次方程,提出解方程首先需要研究等式性质(当然也属于唤醒内容,小学研究过).如此,方程的研究思路就呈现出来了.
教学目标:
(1)用方程表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感知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2)通过多次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体会到方程相比于算式的优越性之所在,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渗透应用意识、符号意识;
(3)通过分类方程建构方程概念体系,从整体上把握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的核心内容,知晓这一章节的学习任务.
教学重点:体悟方程模型之用.
教学难点:如何实现算术法到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渡、转化.
2 教学设计
2.1 选准起点,比对凸显
问题1:猜年龄:李玲今年12岁,去年,她爸爸的年龄与她年龄的3倍的和是69岁,请问,李玲爸爸今年多少岁?
问题2:丢番图的墓志铭(略,见以上)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交流体会方程优于算式的地方,顺向与逆向的较量,单纯已知数字参与的运算和已知数、未知数共同参与的运算的对决与反差,应该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冲击力,在对比中瓦解学生的初始认识,为转向方程搭起支架;另外,通过使用丢番图墓志铭这一数学故事,激发学习的兴致,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之所在,并感悟数学的人文性及历史价值,培养善于探索的数学思维品质.
2.2 反思总结,梳理思路
引导学生再次审视问题1、2列方程的过程,梳理出列方程的基本步骤:找等量关系—设元—列方程,简记为“找—设—列”,实现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其中展现的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抽象意识、模型意识.
一个问题需要关注,算术法直接获得了问题的答案,而方程没有,怎么办?自然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这些小学认识过,只不过唤醒而已)
设计意图 没有反思就没有建构,不经过学生的反思就难以沉淀.故在第一环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获得方程的过程与念头,形成共性认识,达成方程法的基本套路.通过与算术法直接获取答案与方程法先是列了个方程比对,把解方程获得方程的解的必要性给倒逼出来.
2.3 典例呈现,勾勒全貌
(1)环形跑道一周400米,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米?
(2)如图1,天平左边放着3个乒乓球,右边放5.4克的砝码和一个乒乓球恰好平衡,求一个乒乓球的质量?
(3)甲种铅笔每支0.3元,乙种铅笔每支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
(4)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3,面积为120,求这个长方形的宽?
(5)一个数的倒数等于3,求这个数?
(6)李英买了单价分别为3元与2.4元的贺卡若干张,一共花了12.6元,问这两种贺卡各买了多少张?
结合前面的2个方程,获得如下8个方程:
教学预设 引导学生给出标准尝试分类,以呈现出初中学段的所有方程类型,并根据外形尝试命名.特别凸显对“元”、“次”的认识.而后作出介绍:元习惯用x、y、z等26个字母中后程的字母表示,首开先河的是笛卡尔,我国古代用的是天元术“天元、地元、人元、物元”来表示未知数(注:“元”因此而得名).
设计意图 进一步熟悉列方程,体验以方程模型为载体的抽象,一是对环节2.2的落实,体验方程模型的有效性以及通过(4)列出一元二次方程⑥的优越性来敲敲边鼓,因为二次方程类的应用很难用算术法解决,以策动学生实现算术法向方程法的转向,其必要性显现出来;二是以此为载体整体呈现初中学段的方程全貌;三是渗透数学文化,给数学以温度.让同类概念在后继的教学中不再重复、另起锅灶,减低外部认知负荷,节省学生的后继学习力量,直击各类方程本质,便于核心知识的凝聚与整体套路的展望.
2.4 整体建构,分享体会
在2.3环节的基础上,类比笔者教材整合后的先行内容有理式分类(整式、分式),把有理方程分成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两类,然后通过追问的形式,把常见的整式方程(一元一次、二元一次、一元二次等)列举出来,建构起有理方程体系:
(有理)方程整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猜测)
然后提出问题:列出这些方程的目的何在?
教学预设 通过解方程去获得实际问题的解决.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问题解决的闭环:
接着启用简单例子(2)获得的方程④:3x=5.4+x尝试求解,目的是导出对“等式性质”的研究.因为小学通过天平已经认识了等式性质.所以对它的研究不会有多大阻力,至此,方程的开篇就整体落地了.
然后基于数学自身趋简的意识,揭开研究最基础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序幕,把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等)明确.
设计意图 布尔巴基学派曾指出:“数学并非是研究数量的,而是研究結构的科学.”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勾勒出有理方程的结构全貌以及形成实际问题获解的化归闭环,整体建构方程体系,前瞻后联,最后落脚于方程基地——一元一次方程.
2.5 聚焦重点,着眼发展
问题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算式与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列举列方程的基本步骤?列方程的目的何在?
(3)你认为研究方程需要研究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 有了问题(1)(2)的铺垫,(3)的展望就有了根基,在概念建构的基础上,指出先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然后通过“元、次”比对,设想出求解基本路径“消元、降次”,整体的化归思路凸显出来.结合2.4的结构完善体系如下:
设计说明 问题单使用元认知问句,用生长性小结,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统摄方程体系,形成策略性知识——列方程,求方程的解,解决实际问题.
2.6 分层作业,各显其能
必做题:(1)列方程:
①某校7年级1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的45多3人,这个班有男生多少人?
②今年上半年某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0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3%,去年同期这项收入为多少元?
③一列客车与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到B地,客车的行驶速度是65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55 km/h,卡车比客车晚到半小时,A、B两地的路程是多少?
④用买10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多少元?
(2)尝试解方程:①x+7=21;②1-2x=5;③2x-1=4+5x.
设计说明 列方程的题目来自于教材或教材改编,解方程的题目有的出自于本节课的教学所得,是一次资源的再利用,尤其是复杂方程,就直接取之于课堂.3 反思评价
3.1 教学的高品位
章建跃博士认为,只有充分地挖掘数学知识蕴涵的价值观资源,并在教学中将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影响融为一体,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育人”.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做到“高立意,低起点”[1].本节教学设计就是对此的一种践行、一种尝试,接轨小学的所识,用方程的魅力濡染学生,力图实现算式到方程的初步转身.
方程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因此,在本节方程体系起始课的学习中,除了建构基本体系外,还应聚焦方程相比算式方程的价值和方程思想,把重心放在关注建模和应用过程,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怎样想的,以涵养学生良好的方程思想及观念等,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应用意识、建模意识,这些应然是方程教学实现数学育人的最重要的目标,如此为教才是高品位、高立意的教学.
3.2 对立的统一体
如果把算式方法看做原始的“石器”时代,方程方法就是在知识、思想和方法上有了重大发展的“铜器”时代[2].但二者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对立,算术法其实是方程法的根脉,是最简单形式的方程“x=?”,就因为负担一边偏,所以思考起来相对费力,对此,孙维刚老师有过经典的论述:
算术方法为什么难?是因为它这个方程的左端是x,于是整个题目思考的劳动量,全部集中到了右端;而列方程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把思考量分担到了左右两端,每端的思考负荷都不大[3].
孙老师的论断很形象,就是说方程的优越性在于把积聚在一侧的思维量实施了分摊,未知与已知和平相处,而算术法往往是集中于一侧,拉大了思维量,若题目复杂会让学生不得思路而失败.从经济的角度选择方程是上策,可我们的学生刚从小学的算术法走来,对算术法的依赖不亚于婴儿对母亲的依赖,初始的教学常会有阻力的产生.如何帮助学生顺利转轨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转得慢就妨碍着进入初中学程的进展.但不管怎样,也得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
3.3 起始的统摄力
作为起始课,具有统领性,整体建构方程的学习体系与研究思路,形成结构性思维,让迁移好发生,让后续的方程教学不再在这些非核心的概念外形上纠缠,便于聚焦力量,指向数学核心、指向数学本质.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建构了方程体系,但没有在不同类型方程概念的识别上下功夫,而是把重心放在了理解方程本质、方程思想,树立用方程的符号意识、建模意识上,以此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指向核心素养,去落实数学学科的德化育人.
参考文献
[1]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3):2~4
[2]项武义.基础代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代序.
[3]孙维刚.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