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党性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余薇

    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党性教育思想的背景

    1.新时期少数党员干部价值观扭曲

    步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执政地位更加稳固、党的肌体活力大大增强,国家经济建设稳步前进。但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因为顺应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浪潮更加错综复杂。从内部来说,“文化大革命”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受到严重破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下降了。大批新成长起来的干部大多没有受过党内政治生活的严格训练,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知之不多,党的作风建设问题也随之突出起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对党的作风建设带来新的冲击和考验,经济领域充斥着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突出表现为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规模走私贩私活动。从外部来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一切可能手段弱化侵蚀个别党员的思想意识,使得他们抛弃自己的理想信念,走上了贪污犯罪的道路。有的党员满脑子想的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如何快速地往上升、如何利用职务之便发财致富。“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在不少地方、不少人中不断滋长。他们经受不住资本主义腐化思想(如个人主义、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的诱惑,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信仰丧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长达九年。在这期间,他不仅开创了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崭新局面,同时也对执政党的作风建设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2.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

    从计划经济转向商品经济的过程,是一场复杂的社会变革。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部分人的懒惰习性。而商品经济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合时宜的经济制度,打破“大

    锅饭”“铁饭碗”。这种破天荒的变革,不仅打破了分配供给制,而且金钱的作用逐渐凸显,带来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一些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党员干部,由于适应了分配供给制所带来的利益,因而千方百计地抵制商品经济制度,背离共产党的宗旨;另一方面,以货币为主导的商品经济制度使一部分党员干部树立了金钱至上的观念,从而丢掉自己共产党员的本色,丧失党性。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思想新潮流纷至沓来,冲击了人的大脑,也使得一些共产党员一时无所适从。更有甚者,部分党员干部盲目地把经济制度与党性修养对立起来,以为党中央搞经济改革就是全力发展经济,所以把GDP当作政绩的唯一指标,忽视党纪党规。综上所述,经济制度的一系列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一些党员干部思想里的阴暗面,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党性意识。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也更为复杂。1984年夏天,当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时候,出现一种“让党政机关干部也尽快富起来”的说法。部分党员干部、党政机关在这种说法影响下,在个别地方同农民搞“搭台唱戏”,进而发展到在不少地方直接参与经商活动,搞

    “权钱交易”,这股歪风蔓延很快。与此同时,其他一些错误思想也陆续反映出来,比如,“不吃不喝,经济不活”,“经济要搞活,纪律要松

    绑”,有的甚至认为纪检部门是改革的“顶门杠”。一些老党员、老干部在歪风面前也未能站稳脚跟,而被卷了进去。以权经商,乱涨物价,乱发钱物,乱放贷款,随意摊派,以及其他违反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外事纪律、宣传纪律的事件不断发生。这些不正之风,严重腐蚀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干扰了经济体制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党内出现的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陈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党性教育的若干论断,力图严肃党的纪律、端正党的风气。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党性教育思想的论断

    党性教育旨在帮助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培养优良作风,不断强化对党忠诚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返中央领导岗位的陈云,始终关注着两件大事:一件是干部的新老交替,另一件是执政党在新时期的党风建设。对于党风建设,陈云曾提过不少著名的论断,这些论断对党的队伍建设、作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警示和指导作用。

    1.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在党内一些干部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而这些问题又缺乏解决经验的情况下,1980年11月,中央纪委召开第三次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座谈会。陈云在会上严肃地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论断一经提出,很快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并在全党形成共识。邓小平在1980年12月25日的工作会议中指出:“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要严格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坚持不懈地纠正各种不正之风。”

    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城市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走私活动十分猖獗。1981年,国务院连发《关于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的指示》《关于坚决打击走私活动的指示》等文件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但是,党内有些人特别是一部分领导干部对反走私斗争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政策不明”“人多面广”“这类问题不好处理”;“来

    路不正,用途正当”“为了集体,没装腰包”,因而放松甚至反对查处违法乱纪的行为。中央的指示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东南沿海的走私贩私活动没有被制止,还在不断蔓延。这些情况引起陈云的高度重视,1982年1月5日,陈云将中央纪委报送的题为《广东一些地区走私活动猖獗》的一份简报批给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并指出:“我主张要严办几个,杀几个,判刑几个,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为此,他带领中纪委严肃查处了航天部广宇公司走私案、海南走私汽车案、晋江假药案等,引起了全国震动,尤以晋江假药案最为著名。中纪委发文要求:对于违法人员,特别是党政部门单位的党员绝不姑息养奸,必须要嚴厉解决。福建省委在中纪委的支持下,基本查清了制假售假的情况,处理或判刑了40多名党政干部。1987年10月30日,中纪委向十三大作报告提到,严打取得重大胜利,提高了干部和群众的改革积极性,增强了党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抵制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挽救了一大批党员、干部。

    2.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

    1984年10月17日,在《加强纪律检查工作,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报告中,陈云针对部分党员干部把党性原则、纪律与改革开放对立的不正确做法,指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共产党不论在地下党时期或执政时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纪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伴生了一股歪风邪气,诸如官商勾结、弄虚作假、行贿受贿等乱象层出不穷。这股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干扰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败坏了党的组织和声誉,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与此同时,一些错误思想也浮出水面。陈云注意到此类问题,并严肃指出:纪检部门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严肃查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个人或者小团体利益而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绝不姑息纵容。陈云还曾在1985年1月23日的一份通知中说:从全国来看,有些地方和部门对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行为清理得很好,但是有的却窥测风向、行动迟缓;有的改头换面、敷衍塞责。这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做法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不正之风,是党性不纯的表现,是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中央应该明确发文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否则,党的组织、党群关系必将受到巨大冲击,改革也难以继续开展。”对此,中纪委协同政法机关,认真清查处理了在招生、提干、出国等领域的不良风气,改进了党风民风,为全面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大好局面。陈云的这一“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思想,赢得了党心民心,加强了全党统一,严肃了党内生活。

    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陈云在会上作书面发言,阐述了系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他提醒全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陈云列举了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典型乱象:“二

    菜一汤,生意跑光;四菜一汤,生意平常;六菜一汤,生意兴旺;八菜一汤,独霸一方。”接着,他指出这类现象处理不好,势必会给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灾难。他还一再强调: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全党同志一定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要狠狠抓,天天抓;不管牵涉到谁,都要依法惩处,不能心慈手软;杀一儆百;杀一些可以挽救一大批干部。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中纪委、中央机关端正党风领导小组和政府有关各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查处了一批涉及高级干部、高级干部子弟的案件,真正达到了治病救人、教育全党全社会的结果。比如,原中共中央委员、国家民航局局长沈图,严重违反外事纪律,损公肥私。中纪委对沈图所犯错误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免去了他民航局局长职务,给予撤销中央委员的纪律处分。再比如,上海一些高干子弟违法犯罪的案件。案件处理后,陈云表示态度说,家长要开明,管家要严。陈云主张的一起抓好两个文明,对纯洁党员队伍,增强党员党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党性教育思想的实践

    1.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

    陈云对提拔中青年干部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议要成立中央书记处,希望比较年轻一点的干部走上第一线。1979年3月,他在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又提出,我们这些人都快要“告老还乡”了,要找几个四五十岁的干部到财经委员会当“后排议员”,参与讨论决定大政方针的事,培养这样的年轻人很有必要。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是老干部的心愿。但当时不少老干部对这个问题的紧迫性还没有清醒的认识。有些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重新出来工作不久,就要他们退下来,思想上一时难以接受。选拔人才时,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旧观念的影响也很大,总对中青年干部感到不放心。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这项工作的收效不大。但此时,陈云对提拔年轻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的心情是紧迫和急切的。

    1981年5月8日,陈云在杭州撰写了《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他在文中指出: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老干部对他们实行传帮带,使大量的中青年干部成为我们各级党政工作强大的后备力量。1981年6月8日,陈云主持起草的《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指出,为了做好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的工作,必须妥善处理老干部的问题。1981年7月2日,陈云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在座谈会上,陈云着重提出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的三条理由:工作的需要;保证干部交接班稳定地进行;兴风作浪的分子搞不起大乱子。德才兼备是陈云在用人问题上的一贯主张:五湖四海,再加一个德才兼备,这是我们提拔干部的大方针。

    从1982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到1985年12月,有126.8万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办理了离休手续。同时,全国已有46.9万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县级以上领导岗位,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实现了陈云所说的“成千上万”。

    2.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风问题的核心是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983年10月12日,陈云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发言,指出:党在全国执政前和执政后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党在全国执政以前,做一个党员就有杀头的危险,大家忙于打仗和支援战争,根本谈不上什么物质享受;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从中央到基层政权,从企业事业单位到生产队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党员手里了,党员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对此,他严肃地指出:对于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人,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对于如何解决党员被资本主义腐蚀的问题,陈云强调,“要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共产党员的素质”,“端正党风的关键是提高党员素质,尤其是提高中高级党员领导干部素质”。而且“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領导干部要重视,要真正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希望所有党的高级领导人员,在教育好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好头。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成为特殊人物。”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3.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和惩治腐败

    陈云的党性教育观点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切中时弊、鞭辟入里,是有很强批判性的。

    在谈到处理经济犯罪分子时,他主张要大办严办,以达到杀一儆百、纯洁党员干部队伍的目的。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犯罪案件,有不少的党员干部卷入其中,一些涉案的党员干部贪污受贿、包庇纵容,但是量刑却比较轻。陈云发现了这种情况,作出批示:“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于杀几个罪大恶极的,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他不仅是这样指示的,而且还是亲自这样做的。比如,他亲自处理广东省海丰县委书记王仲一案。王仲被判处死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因贪污腐败被枪毙的县委书记。再加上化工部一位副部长的案件,可谓是“老虎苍蝇一起打”。被查处的原化工部副部长杨义邦,是改革开放后受到查處的第一只省部级

    “老虎”。1983年10月,陈云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公布:“就从打击经济领域犯罪以来,中央纪委统计的经济犯罪案件中看,开除党籍的有9000多人,受党纪处分的有1.8万多人,两者合计2.7万多人”。

    在谈到党风中存在是非不分的问题时,陈云提倡党员干部要秉持是非分明的态度,不能和稀泥做老好人。为此问题,他还专门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当前的情况下,是非不分、颠倒黑白,是我们党风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坚持原则,态度鲜明,分清是非,只有这样党内和社会上才会出现风清气正的局

    面”。然后,在谈到对外开放带来的问题时,他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他说,对外开放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我们既要发展好的方面,又要抵制坏的方面。问题恰恰出在,坏的方面的预防工作,我们做的还不够。有些人看到别人发展的那么好,就开始怀疑党坚持的理论信仰。我们要有信心,不能怀疑自己。对于那些高唱资本主义赞歌的人,我们要批评教育,坚定他们的信心。

    四、陈云党性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加强党员干部党性理论教育

    习近平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对党员干部的党性问题就给予了高度关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指出,要不断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知识上的教育。

    一方面,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进行党的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这是党的建设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提升党员党性的基本实现路径,也是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最基本要求。1983年7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陈云1939年12月撰写的文章《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一文,对党员干部加强党性理论学习提供了指导意见。在陈云看来,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老干部要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把它提到理论的高度,来指导以后的工作。伴随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落实到每一名党员干部身上,就需要其不断加强学习,发挥好先锋带头作用,这是从根本上对党员干部的党性的考验。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与人民大众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大力倡导共产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习近平同陈云一样,强调对党员干部开展思想层面的价值观教育。

    另一方面,明确党性教育的学习内容。最基础的就是对党的指导理论思想进行系统深入学习,陈云明确说过,掌握了马列主义的原理和思想方法,就会自然地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把具体经验提高到一般理论,再拿这种一般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1985年9月24日中央纪委全体会议上,陈云发表《必须纠正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强调各级党委、党员特别是老干部要对对外开放侵入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的警惕,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真理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蚀。1987年7月17日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陈云也谈到,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代,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外,更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

    2.有助于提高党员干部防腐拒变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新形势与国内新变化,党经受着国内外的诸多方面的考验。陈云审时度势提出,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是自觉应对西方腐朽思想侵蚀,提高党防腐拒变能力的万全之策。

    陈云治理腐败,特别重视领导干部的榜样作用。他对领导干部提出期望,希望他们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引导人民群众的行为,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陈云曾提出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充分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品格;在生活上,陈云注意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禁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及其子女搞特殊化;在工作中坚持“不迎不送、不请不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发展,部分领导干部开始为自己更换汽车,陈云对此要求,要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要首先从机关做起,从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做起,提出党内不允许有“特殊任务”和“特殊组织”。陈云还希望所有党的高级领导人员:“在教育好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好头。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成为特殊人物。”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反腐做出重要指示:要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我们必须全面推进改革,不断健全党内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党员干部的特权腐败行为,从而确保权力始终为群众谋取利益。

    3.有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靠的是人民的支持。早在1956年的《做好商业工作》一文中,陈云就提出,商业工作天天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管吃、穿、用,管油、盐、柴、米;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983年在《现代化建设和接班人培养问题》中又强调一要吃饭,二要建设。陈云时刻联系群众,关心的都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活问题。党的力量来自人民群众,所以党要贯彻群众路线。领导干部一旦脱离群众,就容易腐败;而密切联系群众,则能够体会人民群众的力量,则不容易腐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扑下身子深入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因此想要顺利实现从严管党治党,就需要高度重视党员党性问题,使广大党员接受人民的监督,吸纳人民提出的建议,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4.有助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现

    陈云提出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和

    “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等十分重要的论断,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伟大战略布局,其中的全面从严治党,就有力印证和延续了陈云重视抓好党的纪律的思想。

    重视在思想层面上增强党员党性、加强党的建设,以及推进制度治党等措施和观点,都为当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陈云认为,要实现从严治党这一目的,首先是必须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党规党纪,同时,必须下大力气净化党风和社会风气。此外,遏制和治理腐败,必须依靠民主集中制。

    (作者单位:陈云纪念馆)

    (责任编辑 方 卿)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