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课堂学习的问题呈现与改进思路

    汤瑞丽 蔡运荃

    [摘 要]通过对武汉市新洲区思源实验学校课堂教学长达一年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中小学生课堂学习主要呈现出三方面问题:教师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关注和指导,学生学习呈疲软之态,学习内容乏味、缺少有趣的故事。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传统教育不合理因素地过度表达、政策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学校管理过程中对师生实践智慧方面凸显不够、师生对知识技能纯粹的实用取向等因素。可通过依托思维变革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凸显“学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借灵活丰富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式改进课堂学习现状。

    [关键词]课堂学习;教学方式;学生文化;创新;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2-010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2.020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主要阵地,即便有MOOC、翻转课堂、网易公开课、微课等新型学习形式与虚拟学习资源的存在,但完善、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设施尚未普及至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对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来说,课堂学习状况依旧是检测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因此,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与武汉市新洲思源实验学校签订委托管理项目时,便将关注重点指向了课堂学习,以每一节45分钟真实的课堂学习作为研究的切片,旨在揭示当前中小学生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切合实际的改进建议。

    新洲思源实验学校属于捐建类寄宿制学校,由四个农村中学合并而成,主要接收阳逻周边5-9年级的学生;学校现设置了24个自然教学班,可容纳约1 200名学生,多数教师年龄在40-50岁之间。课题组成员以挂职校长和研究员的身份进驻学校,与师生群体同吃同住长达一年之久。

    一、中小学生课程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通过对多节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仅有一位数学教师会在学生未回答出问题的时候,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想法,并通过多次发问、回忆教学细节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难题。这位教师愿意为遭遇思维桔梗的学生留出充足时间,并以适当的点拨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认知通道,值得鼓励和提倡。但是在大多数课堂中,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做不到这一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纯熟的教学经验让多数教师对答案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急切感,由此造成的思维定势,使教师较少预设除标准答案之外的其他回答内容。教师如同课堂教学中的一把“筛子”,仅告知学生正确答案,却较少为学生讲解错误答案的缘由。这种知识聚焦、答案聚拢的思维习惯,不利于教师养成批判、怀疑、求真等发散性思维素质。

    第二,缺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关注和引导。在应试教育背景影响下,高考仍旧是乡村学校、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唯一公平的晋升渠道,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课堂学习几乎占据了其所有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教师过度强调任务优先,知识点优先,教学实践中多依靠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作业练习等途径完成其自身的教学任务,较少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在单一且集中的目标任务指引下,教师和学生都无暇顾及创新思维、反思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三,教师群体失控的情绪惯性,致使知行不一、双标人格等现象普遍存在。观察发现,很多教师与20世纪80、90年代的教师在某些方面相差无几,拥有极大的权威和相对急躁的脾气,多数教师即便熟知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思想,但却不能将其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反而将学生学习成绩差单纯的归咎于生源质量、校园环境等外部因素。告诫学生勤勉用功的同时,自己却很少进修提高;警示学生要淡泊名利,心无旁骛地对待学习,自己却对绩效考核、工资发放等适宜颇有怨言。

    (二)学生学习呈疲软之态

    由于寄宿制学校的特殊属性,一些年龄较小、性格内向、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易出现不适应寄宿生活的现象,在生活、学习上呈疲软之态。加之教师精力有限,监管实有不力之处,学生学习与发展参差不齐。

    首先,受成绩论的影响,复刻学习成为学生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式。学生是教师思想的延续和映射,即使复归其“主体”名号,也没有“自我决定”“自己做主”的勇气和能力。教师为赢得足够的复習时间,只能加快教学节奏,但只有少数聪明的孩子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大部分学生即使勤奋、刻苦,也显得非常吃力与被动。最快提高成绩、最容易得分的方式当然是以牺牲学生独立思考为代价,照搬教师的讲授内容和思维模式,将已经总结好的规律和技巧直接套用于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持久的压力并不会带来持久的动力,压力持续时间较长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抑郁等情绪,甚至造成精神萎靡等严重问题。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中,多数学生表示课堂学习内容多、老师讲授进度较快且课后作业量大。持续地讲授提问和繁重的课后作业占据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另有部分成绩差的学生直接放弃了学习。可见,知识学习、被动学习、复刻学习占据了课堂学习的主导地位,而师生对文化学习、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等也没有明确的概念和期待。

    再者,知识的转化效能较低甚或无转化,致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呈分割状态。专断、保守、滞后以及“优良学生文化”缺场等问题层出不穷,如有一位学习成绩在年级前5名的学生,却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原因在于他的每一个同桌都无法忍受其咄咄逼人的说话习惯。可见平日里所学的道德伦理、核心素养等内容在其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得到有效转化[1]。思源实验学校的“反学校文化”现状也非常突出:学生常以弱者的姿态对校园中的各项管制进行无声的反抗,对校规表现出的各种“不合作”行为、对教师的要求“阳奉阴违”的态度、不文明语言的使用、形形色色的课桌文化、帮派文化以及作弊、抄作业等。[2]种种因素间接妨碍了课堂学习的整体环境和班集体氛围。

    (四)师生对知识、技能纯粹的实用取向

    多次访谈后发现变革无门是教师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多数教师表示日常工作繁忙,扯着嗓子上完课之后,已经非常劳累,还要负责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人生安全,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学习、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完美的求知体验等事宜。此外,大部分外出学习教师指出纯粹的理论培训对其自身教育教学无任何帮助。如一名数学教师回忆,某次他满怀期待前往某大学进行有关教育技术方面的学习,希望学到如何使用投影仪、如何制作精美的PPT、如何用Flash制作动作视频等,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培训的多是有关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应用前景、基本原理及理念等方面的内容。立竿见影是教师对教授的期待,同样,也是他们对学生的期待,这显然是是不合理的[4]。

    中小学师生普遍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价值,缺乏长远眼光,多以“实用性”作为评价各项事务的唯一标准,导致课堂学习只重视知识,忽略求真求理的科学精神;只重视伦理,缺少对教育终极价值的追求。另外,据了解高校培训确实有敷衍之嫌,毕竟中小学教师与大学生属于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其各自所需不同,提供的内容也应有所差别,教授在对一线教师授课时不能只关注理论,忽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方面的内容。

    三、课堂学习的改进思路

    影响中小学生课堂学习涉及文化、政治、学校管理、教师、学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各因素层层交织,复杂混沌。本文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学习中的现实问题,基于对以往经验的思考,主要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方面要素对课堂学习的改进提出一点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依托思维变革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教育的前瞻性应极力保持下去,虽无法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不能抱残守缺,无视新科技的出现[5]。在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主力军,是学生最亲密的接触者,思维要变、观念也要变,通过教师思维方式、教学观念等方面的变革来带动课堂学习变革,终将会引起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一,帮助教师构建丰富多元的知识体系。融合课程将成为未来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学科教师需要全面发展,不仅要钻研所教授学科方面的知识,同时对其他专业书籍也应有所涉猎,进而打开教学视野,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观察发现,年轻的新手教师相对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毕竟新教师没有过多的经验积累,也就不存在先前观念对新思维抑制的现象。但对教龄较大的教师而言,让其进行自主变革、自我否定,重新开始后喻学习,相对较难。因此,校领导要通过搭建跨校、跨地区的交流平台、组织文体活动等方式帮助老教师摆正心态,找回活力与激情,降低他们的心理年龄,引导其知晓新时代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第二,激发教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进行自身学习方式的转变,前提是要拥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较高的求知欲。有研究表明,好奇指数(CQ)的高低可以预测个人的发展潜能,CQ指数高的人散发着更加明媚的磁场,非常吸引人。如果教师无心学习,消极怠工,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无兴趣,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怎么会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呢!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活动,也是教师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各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教师应合理利用学习资源,不应仅限于教师随笔、百度、知网等简单渠道进行学习,还可依托实践进行教育科研,深化思想等方式來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

    第三,倡导发扬身为人师的教育操守。教师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应尝试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要人云亦云,盲目复制、套用名师名家之言。教学不仅要迎合学生,更要迎合自己,只要教师找准了自己的风格,不断创新和延伸,无论是激情澎湃,还是温婉如玉,都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师之为师,一方面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则要怀有一颗爱学生的仁者之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追求卓越的职业操守,都不应该被淡漠消亡。

    (二)凸显“学生文化”的核心地位

    第一,发挥信任、期待的心理效益。课堂学习中学生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获得普遍发展。教师要做的不是管制与灌输,应是引导与尊重。一般认为,创新、创造不可教,或是相当难教。如果提前教给学生写作思路、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依葫芦画瓢,充其量只能达到迁移水平,远远算不上创新。就如同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了《曹冲称象》之后都知道如何巧妙的称大象,但有创造力的仍是曹冲一人。沈从文当年教授写作课时,首先让学生随意书写,他再批改、给建议、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为学生写评语,评语字数经常比学生作业还要多。现在的教师也可参考一下,放弃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这样教师会轻松很多,学生也可获取更大的成就感。

    第二,营造宽容、认同的文化氛围,满足学生自由生长的文化诉求。当孩子逐渐走出婴儿期,开始尝试体验生活,拥有独立想法的时候,常会与教师、家长间产生严重博弈的行为,他们的行为或观念虽然欠妥当,但也是其在深思熟虑、分析比较后得出的结果。教师或家长不能急切地打着“为孩子好”的名号进行盲目的纠偏和频繁说教。在宽容土壤中自我构建的文化是最适合的,也是矛盾最小的。优胜劣汰作为生物进化的决定因素,会自动淘汰课堂学习中不合理的成分。如果校园文化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到轻松和舒适,那么“逃逸”事件的发生概率将会大大降低;学生的精力和自制力也不会被其他反抗行为所消耗,进而转向学习、阅读、交流等更有意义事宜上来。

    第三,顺应自然、健康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自然表现提炼学校文化与发展特色,就如同设计师不刻意设计一条路,而撒下种子一样。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并且路不只一条,应是四通八达的。当学生种群文化不断聚集与扩大的时候,鼓励其中健康的部分,消极对待有害的部分,让其有选择的壮大,最终才能形成贴近师生喜好的特有文化系统。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建造者与主宰者,都应该是被认可和拥戴的对象。在此环境下,多彩的课堂学习方式自然生成,学生成长不扶自直。

    (三)借靈活多样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综合学习内容代替单元学习素材。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偏科倾向,数学学得很好、语文却不及格,作文得满分,却不会算数。很大程度上,课堂学习的迁移存在障碍,优势学科的学习方式无法用来弥补劣势学科的学习。因此,从打破学科界限出发,以综合性课程、教材代替分科课程、教材,有意识地调动学生跨界思考,使其在多种思维交互、碰撞的过程中使其融会贯通。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只有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编订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因此学校应抓住机遇,发展特色,在校本教材之中融合多种学科知识,以综合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来应对未来社会的多样变革。

    第二,以灵活多变的学习资源代替纯粹的文字呈现。基础教育阶段,视频、游戏、漫画等对学生的吸引与诱惑远远多于书本或文字对学生的影响。一是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热衷于体验,喜爱冒险。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视频、游戏等能够全面调动青少年的各种感官,充分满足其较强的探索欲和感受欲;二是年少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消化博大精深的世界名著、文学经典等高深内容,难以沉浸于纯粹的文字之中,感受人间百态。既然动态的学习内容比静态的文字素材更能吸引学生的感观,那么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考虑不同年龄的不同需求,在教材之外添加动画、游戏、漫画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让多种课堂学习方式适应学生需求,为其找到释放天性,感悟人生的平台[6]。

    第三,以有意义的延展学习代替无意义的机械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终身学习理念日渐人心,只有不断学习,持续攀升,才能拥有潇洒轻松的生活。无意义的机械学习内容应该淡出学生的视线,如果整日所学内容无法与未来发展建立联系,而只是考试、升学的工具,学过即忘、没有希望与美的感受,那么生命中最美的年华便如同虚度。中小学生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可塑性强,以有意义的、延展性的学习内容如新闻热点、社会现状、国际对比、观点辩论等填补空白,对改进课堂学习、唤醒师生自强意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2]唐小俊,徐文彬.“规训”视角下儿童反学校文化现象探析——基于N市某小学的田野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6(1):30-33.

    [3]蔡运荃.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学习链条个性化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6(12):44-47.

    [4]王玉芹,卢倩一,钱玲.美国K—12虚拟时间线网络学习平台应用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6(8):93-97,119.

    [5]严晗,张际平.O2O教育空间及其绩效化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8):129-134.

    [6]李保强,汤瑞丽.孔子的课程思想体系及其教育改革启导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16(1):71-75.

    Presenting Problems and Improving Thoughts of Classroom Learning abou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ased on the Principals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TANG Ruili, CAI Yunqu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rough observing and thinking for a year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Siyuan Experimental School in Xinzhou District of Wuhan City, it is found tha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lassroom learning mainly shows problems about three aspects: teachers lack attention and guidance to students thinking, students are in a weak state, and learning content is boring and lack of interesting stories. To sum up, there are mainly the following reasons: the overexpressed unreasonable factor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 insurmountable gap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of policy, the inadequate practical wisdo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the purely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orient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other factors. It can change teachers teaching mode by relying on thinking changes, highlight the core status of “student culture” in schoo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classroom learning status by means of flexible and rich learning content and arousing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Key words: classroom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 culture; innovation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