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就该“下课”
李湘运
“脱贫急躁癥”产生的原因,一是急于完成脱贫任务,但又不下真功夫,想投机取巧;二是条件太差,压力太大,于是降低脱贫标准,蒙混过关;三是担心不能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影响政绩,不利于个人前途,于是急于求成,采取一些“短、平、快”的办法应对脱贫攻坚考核,糊弄群众,欺骗上级。
如何防止“脱贫急躁症”?抓作风是必须的。不过,此举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以县为例,每个县的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不一样,但是完成脱贫任务的时间点一样,这种不公平的“比赛”现实引起了部分干部的焦虑。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各地的基础和发展条件不一样,基础和发展条件好的地方容易完成脱贫任务,基础和发展条件差的地方就会感到脱贫任务压头,容易患上急躁症。
所以,防止“脱贫急躁症”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是科学制定脱贫考评体系和规则,尽可能保证公平公正,让各地干部心服口服;二是上级政策倾斜和帮扶要有差别,即根据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程度、区域条件等给予政策倾斜和不同的帮扶力度,促进各地区平衡发展和脱贫,缩小贫困差距,增强落后和贫困地区干部完成脱贫任务的信心,加快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确保深度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责任编辑 王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