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心理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
心 立
提要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尤其关心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江泽民总书记、李岚清副总理曾多次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发表讲话,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教科所于1999年牵头组织的全国20多个省市参加的大型教改课题《创新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业已启动,其中一项子课题是关于学校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研究。日前,我们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问题采访了课题的总负责人,教育学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
问:阎所长您好,近来我们注意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在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央教科所去年组织全国20多个省市共同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其中一项子课题是关于学校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研究,请您谈谈此项子课题的情况好吗?
答:好的。从国际方面来看,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1989年又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60年代以来,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发展和壮大起来,它与学校教学、学校行政管理共同构成当前国际上学校教育的三大势力。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建了独立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这四个方面都涉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心理教育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深入开展,心理医师、心理教师在人群中占一定比例,学校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工作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改革开放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教育内容,渐渐深入人心。我国的心理教育工作在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这与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各级领导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分不开。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的心理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未建立起完备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现在的心理教育还很稚嫩,有待于进一步地开拓和发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是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时代背景之一。
青少年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动荡的时期。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带来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离异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这些都是家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的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在接受、选择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困惑、冲突和不适应等等,这些现象使得中小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复杂,随之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变化。这是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腾飞,也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全面的能力、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关注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背景之三。
问: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如何?
答: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从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地位看,应该是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其它素质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长期以来,在德育工作中只重视向学生灌输政治思想的内容,忽视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规律,造成的结果是直接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智育方面,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认知发展规律,以及情绪、情感、兴趣、动机、自制力、求知欲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口向,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在身体方面,重视身体的锻炼和营养水平的提高,忽视身心的相互作用,尤其忽视心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可见心理素质贯穿在其他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并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问:今年初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是否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一个良好契机?
答:是的。教育部于今年1月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一文件的出台,正是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减负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减负绝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让学生不做作业或少做作业那样简单,它是涉及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一个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在减负的同时,更多的是要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实质上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入手,不断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习的影响,促进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改善,形成学生乐学、会学的氛围,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问: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有力配合,请您谈谈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各承担什么角色?
答: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三者的有利配合。学校承担着育人的主要功能,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在学校教育中应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班队会、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全面渗透,使学校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的成才观、人才观以及他们对子女
的期望、教养方式等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最近一段时间,各大新闻媒体连续报道了不良家庭教育所酿成的悲剧,这些都是由于部分家长只重考分,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因此,家长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全面的人才观培养孩子。在重视智育的同时,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挫折的承受力,自信、自强的性格,使家庭的悲剧不再发生。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实践的大舞台,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源泉,社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学校、家庭所不能给予的教育环境。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在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例如街头黄色刊物、光盘的传播,影视中宣扬色情、暴力的内容都在侵蚀青少年的心灵。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改革开放和新技术革命为我们带来进步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青少年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心灵也受到污染。青少年代表中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将决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问: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上搞得很热,您认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正如您所说,心理健康教育现在确实搞得很火热。去年6月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教会,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为落实《决定》精神,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但是我们冷静分析一下可以看到,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人人都可以搞。有些地方听说教育部发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老师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盲目上马,不但无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甚至会对学生造成伤害。
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化、治疗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向应该是面向全体、关注个别。我们应该相信,中小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心理都是健康的。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往往属于发展性的,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咨询和治疗个别学生身上。那种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就专搞咨询、治疗的做法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也不符合学校实际。
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但有些学校把心理教育当一门学科课来上,给学生灌输心理学专业知识,甚至还进行考试,这样做不但无助于学生负担的减轻,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在心理教育中一定要注意以上三种误区,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谢谢您接受我刊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