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游戏系列化园本研修的组织与实施
忻文奕
近年来,随着教育界对幼儿教育的日益重视,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时间相对减少了,区域游戏的时间大幅度增加,有效地保证了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获得更多自由、自主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在各类区域游戏中,建构区游戏集操作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具有自由和开放的特点,因此深受幼儿的喜爱。孩子们在搭建过程中不仅能丰富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动手能力,更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然而,我们在半日活动的跟班调研中发现,建构区游戏在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创设大同小异,材料投放比较单一,幼儿搭建水平较低,等等。有的教师在区域设置理念上有一些认识,但在实际创设中仍然是传统的做法;有的教师在行为上能体现出一定的新观念,但更多的是简单地模仿和跟从,并未真正理解这样做的原因。
幼儿园的园本研修应该是一种草根化的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师在日常带班中的困惑与问题。“建构区的创设与指导”是一个朴素而自然的研修话题,只有来源于实践、基于问题的研修主题,才能引发教师的共鸣。
一、体验先行:让教师入“戏”
体验是主体亲历活动过程,对其中所隐含的道理和意義形成自己的感受和领悟的历程,这种感悟是直接且富有个性的,同时也是印象深刻的。研修活动开始阶段,主持人提供了大量黄、蓝两色纸杯和一些辅助材料(如报纸),让教师玩纸杯搭建,走进建构游戏。
教师们拿到纸杯后都跃跃欲试,不断想象和尝试。有的教师把纸杯摆成一横排,两个杯子间叠放一个纸杯,逐渐向上垒高,形成下大上小的三角形造型;有的教师将纸杯围合成圈,向上向圆心叠放,呈锥形塔造型。但是,因为个体搭建时纸杯数量有限,教师们纷纷表示不能较好地进行创意搭建。
见此情景,主持人提出新任务:“我们用抽签的方式来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建构,纸杯数量不够可领取,还能使用辅助材料,请每组完成一个建筑物的创意搭建,体现出明确的主题,限时5分钟。”
第一组:“娃娃城堡”。纸杯杯口朝下叠放呈矩形,用多层报纸作夹板层层叠高,折叠报纸做台阶和滑梯,表现出大小不同的城堡玩具。
第二组:“圆形歌剧院”。纸杯呈环状垒高,叠放至一定高度后,其中一边呈阶梯状摆放,表现出歌剧院的雏形。
第三组:“海天一洲”。纸杯平卧同向连接作为跨海大桥,纸杯环状连接成塔形作为海上观景平台,纸杯杯口两两相对用报纸连接表现出一艘艘的轮船,整个建筑物栩栩如生。
思考与感悟:
全员参与的纸杯创意建构,从个体创作到小组分工合作,让教师不仅体会到建构游戏的快乐,也感悟到其中的一些道理:建构材料种类与数量对建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必须投放充足数量的材料,才能满足幼儿搭建和创作的需要;投放的材料不必琳琅满目,在一个阶段内要有一个主体材料,且操作难易度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本次体验活动中的建构材料“纸杯”,更适合投放到中、大班。
二、分享技能:让教师识“戏”
教师是一个发展的个体,在带班实践中有观察,会反思,能逐步形成对幼儿发展能力的经验判断,这些个体的经验往往具有实践操作性,对其他教师也会有很多启示。
体验游戏后,主持人引导教师们分享在日常建构区游戏中观察到的幼儿建构技能。许多年轻教师面露难色,在其他教师的启发下才逐渐有点眉目,说出了“连接、围合、垒高、架空”等常见技能,但对“桥式、塔式、转向、穿过、平式连接、交叉连接”等建构技能不太了解。主持人请大家现场用积木分组演示各种建构技能,并通过PPT的照片呈现来验证技能表现是否正确,使全体教师了解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所具备的建构技能。
思考与感悟:
教师缺乏对幼儿日常建构行为的观察,对建构过程中用到的建构技能也不太了解。在研修现场,教师通过经验分享重新认识了幼儿的建构技能,并利用团队的力量予以演示,将个人经验与集体智慧进行交融、修正,熟练掌握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建构技能,这有利于教师今后更好地观察和解读幼儿的建构行为,在孩子们需要技能支持时提出指导建议。
三、讨论跟进:让教师悟“戏”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建立起学习和研究共同体,才能使园本教研更加深入和持久。为此,在接下来的研修活动中,我们通过异质分组的形式展开头脑风暴,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
主持人抛出三个问题:“如何合理规划建构区的游戏空间?可以提供哪些游戏材料?如何激发女孩子的建构兴趣?”各组教师分别领取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世界咖啡”的形式参与到其他两组话题讨论中。通过分享和梳理,教师们明确了空间规划上的具体做法。为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应提供多样化的建构材料,主体材料以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大中小型成套积木为主,并按颜色或形状分类摆放在玩具架上。此外,还可以提供纸盒、塑料管、卷纸芯、纸杯等生活物品,以及一些人物、动物、交通工具、花草树木等模型作为辅助材料,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
思考与感悟:
研修中的讨论环节往往是最热闹的,教师不同的经验背景和思考角度使得观点各不相同,然后在思维碰撞中归纳形成各组的主要观点。在集体交流分享中,主持人要发挥好穿针引线的作用,鼓励教师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求得新的发现,形成双向的、动态互补的交流,使教师的思路更加清晰。
四、实践推进:让师幼创“戏”
园本研修是一个不断回归实践的过程,教师要从教育实践中来,回归到教育实践中去。因此,我们分别以年级组和班级为单位,进行了新一轮的建构游戏实践尝试,鼓励教师欣赏幼儿的游戏创意,支持幼儿的建构需要。
例如,在中班建构区,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纸盒、纸筒、纸板和纸杯,鼓励他们搭建所居住的小区。幼儿从搭建单幢楼房到搭建小区的围墙,再到分工搭建不同楼房和小区辅助设施,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建构技能,从连接、垒高到四方形塔式,再到穿过、交叉连接,小区作品渐成规模。然后,孩子们拓宽思路,提出要增加小区里的绿化和健身游乐设施,教师根据幼儿的游戏发展需要,又提供了纸箱做成的树木模型,并鼓励幼儿把餐后自由活动时间搭建的雪花片玩具作品保留下来,以丰富建构区的游戏情节。
思考与感悟:
研修活动中群体思维的结果是否合适,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我们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鼓励同伴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对平行班幼儿的游戏行为和现象进行对话与商讨,彼此提出策略和修正建议,使研修探讨的话题始终和教育实践连接。此外,在沟通交流中不断生成新的研究空间,体现了研修活动行动研究的特点。
五、案例解码:让教师懂“戏”
在系列化研修活动中,追随教师,把握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和新困惑,借助集体诊断研讨适时推进,有助于将研修主题推向深入,使经验梳理更趋于合理。一段时间后,教师对建构游戏中如何更好地介入指导提出了困惑。为此,我们围绕“建构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再次展开研讨。
主持人根据搜集的信息编写材料,教师对材料中所描述的幼儿建构行为进行“超级解码”,从个体思考到群体分享交流,从健康、社会、科学及语言等多领域进行解读,懂得从幼儿的表征行为、建构行为、合作行为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接下来,教师们以小组形式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交流,思考案例中教师的介入是否合适,以及是否有更好的介入指导方式。经过交流研讨,梳理出建构游戏中“立即介入”和“暂缓介入”的不同适用情境,以及“有效互动”的相应指导策略,
思考与感悟:
以问题为核心的案例解码,让教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容易发现存在的不足,从而引起重视。研讨从问题切入,在教师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共享,梳理出建构游戏介入指导的方式方法,使教师更容易吸收和消化。教师也将带着新的认识与思考继续建构游戏实践,在实践中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建构水平,从而提供有效的指导,支持幼儿的游戏发展。
园本研修是教师领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使教师重新认识建构游戏,并对园本研修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第一,园本研修源于实践。园本研修前期需要合理把脉,了解教师的需求,关注教师一日活动组织中的真问题、真困惑,确定研修主题,开展系列化研讨,以解决问题、优化实践。第二,园本研修活而不散。研修活动要调动教师的研究热情,變单向的、静态的教研活动为双向的、动态的、对话型的活动,运用多种形式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营造教师之间的互动氛围,使研修活动焕发勃勃生机,真正起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第三,园本研修重在跟进。有效的园本研修活动要关注教师理念和行为的跟进,注重研讨与实践过程中的“任务导引”,促进教师深入思考,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连续性研究,让全体教师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