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性教学法的医务社工实践能力培育策略研究

李梦莹 刘博
摘要:研究性教学法是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互动和共同发展为其本质诉求,以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以实际问题为主线,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得出探索性结论为基本方法。文章尝试将这一方法引入医务社工实践能力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并以两者契合的优势路径为导向,通过设计新型教学模式、规划课程教学方案和制定研究项目实施策略等方式构建起本土化的实现进路。为促进医务社会工作从业者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培养途径。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法;医务社会工作;实践能力;培育策略
医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工作重要的分支之一,它主要通过运用成熟的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与工作方法来协助病人解决有关社会、经济、社区、心理、家庭等领域的问题与困境,进而提升医护人员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的专业服务活动。医务社工与其他社会工作的分支领域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从业者不仅需要掌握必备的社工基本理论与实践能力,还需掌握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体悟和了解疾病对案主、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满足案主对医疗和社会资源的获取,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受制于我国独特的医疗卫生体制,当前医疗机构中仍然普遍存在“医务人员为主,专业社工为辅”的结构性服务格局。因此,只有进一步增强医务社工的专业实践能力才能强化其服务水平。而研究性教学法的重要特征则是将研究性的主题与内容渗透和融入实践培养过程之中,以此增强教学活动的分析性和科研性,对提升医务社工实践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以增强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和学习过程的主体性为基本诉求的研究性教学法的应用成为提升医务社工实践能力的有效进路选择之一。
一、 医务社工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与现状
医务社工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使从业者充分体悟角色期待,将社工理论与实践技能充分融合。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来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际服务之中。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地整合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规范,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服务于差异性的案主和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和从业者潜能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医务社会工作蓬勃发展的时期,更须在实务工作中进一步提炼和明晰从业者的核心实践能力并加以培育。
(一)医务社会工作者实践能力体系内涵
自2001年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多部委就曾联合颁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政府不断充实社工人员数量并提升其业务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这对当前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能力提升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成为在新时期构建医务社工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重大机遇。在实务工作中,医务社工的实践能力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秉持利他主义的精神原则,以助人自助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帮助案主提升自助能力,回应《里斯本宣言》中所提倡的医学的人道主义原则。充分调动与患者案主相关的生理、心理、家庭和环境资源来保障和提高治疗的效果。第二,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技能。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实务工作中对案主、社会环境和医疗制度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以此依据案主不同的情况满足其“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多层面的需求。因此必须充分保持对社会环境和制度的敏感性,更须在专业方法的基础上达成此类服务。第三,在实践中推动和促进各参与主体的相互支持与配合。现代医务社会工作已由包括医护人员、心理专家、法律人士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团队建设中整合团队专业的资源、化解彼此之间的分歧,协力为案主及其家属提供服务。此外,医务社会工作者还须在团队成员面对死亡议题产生心理和情绪压力时对团队内部成员提供相应的关怀与辅导服务。
(二)当前医务社工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困境
作为社会工作学科体系中专业性极强的分支领域之一,医务社工兼具跨学科特征,需要从业者掌握实务工作中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帮助的临床医学知识、社会工作基本理论与方法、社会及医疗政策和专业伦理准则等实践知识能力。正是由于其较为专业化的实践能力要求,当前我国医务社工主要是由专业的医疗机构来提供此类志愿性服务,并主要依托于院内培训来满足实践技能培养的需求。此外,少量开设社工专业的医科院校也提供一些专业化的实践课程体系,但是仍然存在实操性不强、讲授方式单一、临床导向弱化等痼疾。此外,当前国内医务社工实践技能的培养多数仍然限于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忽视了实务技能的养成,造成其课程体系未突出专业特色的困局。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制的限定,即师资多数是由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的教师担任,具有丰富实践技能的社会工作专业师资一直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另一方面就是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依旧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手段的缺位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长期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最终造成从业者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临床问题处理能力和实务服务技能。
二、研究性教学法参与医务社工实践能力培养的优势路径
作为当前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新型样态,研究性教学法借鉴和吸收了20世纪逐渐发端的交往教学论、创造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和发展教学论等理论思潮,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互动和共同发展为其本质诉求,以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的一种教学手段。将研究性教学法引入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培养过程可以极大地改善专业人员的培训效能,将以往独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養过程贯通。这一教学模式依托课程结构设置的改革和讲授方法的创新,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夯实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引领医务社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从事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实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研究性教学法参与医务社工实践能力培养的优势路径所在。在教学方法层面,研究性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法的特色在于并非是以单纯性的知识讲授为主,而是凸显对医务临床领域社会工作研究主题和工作过程的模拟和把握来加深学生对所涉及知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层面,研究性教学法告别了传统教学法中“教与学”这种单向度和一维的学习过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实践问题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和研讨,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新的研究进路和研究方向。在教学目的层面,研究性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知识掌握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引导学生独立进行与主题相关的调查、文献、实验、访谈等,多种途径完成解决研究问题,形成学生之间有差异性的研究结果。
总体而言,通过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与兴趣度,研究性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效果,也能够以较为恰切的方式与临床的社会工作项目运作相结合。最终实现患者案主及其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提升,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医务社工从业者在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以及社会公众中的知晓度和认可度。研究性教学法参与医务社工实践能力培养是以实务临床服务项目为平台,让培训者观察临床服务中出现的伦理困境、方法不足和技能缺失的现状,然后根据服务过程的不足自己探索如何优化服务程序和操作规范,如何运用专业化技能和评估标准科学地服务案主,如何在坚守伦理底线的前提下契合本土化的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头脑风暴、座谈会、研讨小组等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分别汇报自身的研究成果与感悟。将实践学习和研究的主题融于课后的学习研究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社会工作是近代以来缘起于西方的专业化助人服务工作,以高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其特色,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教学与训练。研究性教学法由于其创新性的学习手段,可以较好地培养从业者专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而,研究性教学法成为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过程的一个优良选项,由此来实现医务社工理论与临床实务的无缝对接,真正达到培养应用型高端社工人才的目标。
三、研究性教学法在医务社工实践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因循上文的研究逻辑,可以发现研究性教学法是旨在促使学习者主动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参与者自主建构和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同时需要调动教师和学员双方的动力与积极性,还须构建起符合医务社工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设计。在充分参考国内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和医疗卫生制度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的路径有效推进研究性教学法在医务社工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 科学规划教学模式设计
由于研究性教学法是一种“在真实情境中具有具体对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此成为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范式。这一范式强调学习者在项目过程中结合临床实际遭遇的问题与困惑,自主选择理论框架与实践技能来解决自身的问题。根据这一过程,欲达成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效果,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设置科学规划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应该由创意、目标、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阶段构成。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典型的教学模式设计应该至少包括研究主题的形成、研究计划的困惑、项目执行问题、理论框架选择和评价反思等阶段。也有学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应当依据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认知差异分工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法实践过程中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即学习者的项目研究过程和教师的研究指导教学。教师要针对学习者的实际程度提供研究教学督导,指导学生自主构建完成医务社工项目的全过程并及时反馈评估,在双向的互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纠正和引导学生依靠自身的学习与探索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
这一模型较好地衔接了教师基于研究问题进行指导和学生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学习的全过程,它包含了教学模式设计中教师应承担的拟定教学方案、制定研究实施策略、开展课程学习评价等内容,也包含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需确定的参与服务项目方式、案主抉择原则、项目计划制定、临床评估与总结等反思阶段,包括了研究性学习从确定主题到获得结论的全过程。
(二) 规划课程教学方案
专业化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操作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技能是医务社会工作从业者开展專业化助人服务的基本能力要求和素质准则。研究性教学法参与其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方案设计目的是让接受培训的学生获得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案应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来凸显研究性教学法在这一教育进程中的实操性。一是课前医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方法的讲授和优秀案例展示。让学生对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既有的成功案例获得概况性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后自主学习和探索实际问题提供基础。二是拟定实践问题研究项目。在结合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针对自身遭遇的实践服务问题进行研讨,同时要以讨论会或师生交流等形式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开展自主性的研究学习活动。三是规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指导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解答学生对理论框架选择和实践技能探索过程中的专业疑问。四是项目结束后规范化的评估与反思阶段。要构建起包括各种交流分享和指导形式的反思阶段,将学习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成果进行专业化督导评估并形成书面化反思报告,促使后续学习者得以明晰研究方向。
(三) 制定研究项目实施策略
研究项目的实施策略是研究性教学法在实践领域得以落地和培养医务社工人员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合理全面的研究项目实施策略是保证学习者有效取得临床技能的关键,具体包括医务社工实践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实施情况和过程督导、项目效果评估反馈等环节和内容。其实施策略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规范和完成以下内容的建设。第一,如何有效对接案主和业务实施单位,在研究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与项目相关单位负责人之间的沟通和对接,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第二,教师要按照项目特征和研究内容对受培训的学习者进行必要的分组和分工,根据研究项目的主题特征以小组的形式发挥研究性学习最大的效用。第三,协助受训学生制定研究性学习项目计划,要综合考虑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难易度,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案主、家属、医护人员等参与主体的反应做科学性的预判,使项目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第四,制定项目督导方案,针对研究性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行政督导、教育督导和情绪督导的具体内容,并以定期举办的项目实践分享会为平台交流项目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问题。第五,提升评估总结权重,要改变传统意义上重服务轻评估总结的习惯,组织受训者进行项目总结并得出科学化的总结报告,并与相应的服务对象和医院进行反馈和对接,协力提升临床医务社工服务的绩效。
本文以医务社工服务项目为依托,探讨了研究性教学法参与医务社工从业者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优势路径,并从教师指导与学生研究学习两个维度强化了科学规划教学模式设计、规划课程教学方案和制定研究项目实施策略层面的实践路径。通过将理论学习融于项目实践与研究,明显推动了实践领域的医务社工工作发展。从总体上看,研究性学习法以其创新性的路径改善了制约医务社会工作实践能力培养的困局,对促进这一职业的专业化教育和本土化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婷婷,王彩霞.医务社会工作伦理价值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1.
[2]刘斌志,符秋宝.论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育策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60-68.
[3]徐延辉,林兰火.社区能力、社区效能感与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路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
[4]甄炳亮. 中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研究[J].社会工作,2005,4.
[5]曾茂祯. 医院从业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态度之研究[D].台湾:东吴大学,1989.
编辑∕杨波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