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戏曲,创新“一篇”到“一本”的教学路径

    张钱江

    【摘? ?要】古典文学名著是学生语文学习与阅读积累的重要素材,众多戏曲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经典。将“戏”与“文”相融合,通过教师的导引与推动,从对比荐读到全面深读,能有效实现从“一篇”到“一本”,为学生打开名著共读的新窗口。

    【关键词】戏曲;古典名著阅读;整本书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施行,丰富而优质的阅读必将作为学生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优质的语言范例,历来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这些古典名著情节复杂、人物繁多,多采用古代白话文写作,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许多学生甚至不能坚持读完,甚是可惜。笔者基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巧借戏曲,由戏及文,以文观戏,戏文映照,开展了由“一篇”到“一本”的共读尝试。一、品比诵,搭建“一篇”到“一本”的桥梁

    在引领学生学习《孔明智退司马懿》时,笔者将京剧《空城计》的表演片段和剧中人物诸葛亮的唱词片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引入课堂,主要通过品“智”、比“读”、诵“白”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品“智”,从唱词与课文语句中读懂诸葛亮的沉着冷静与急中生智。比“读”,比较戏曲剧本与名著文本的异同,着重比的是情节、人物、语言、表达等。诵“白”,对于戏曲语言的教学不必拘泥于一定要学唱几句,这在课堂上还是很有难度的,但学一两句古典念白还是可行的,当然,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在课文学习的最后阶段,笔者和学生合作用京剧的“韵白”念司马懿与他儿子的对白,学生很感兴趣。

    上述三个方面,重点是“品”与“比”,学生发现戏曲中的人物形象突出,细节表现丰富;点缀是“诵”,学生亲近了戏曲,更亲近了古典语言。对于同类课文,教学中可以紧扣情节、人物、语言,将这三个方面作为“戏”读名著的基本方向。二、发邀请,做好“一篇”到“一本”的向导

    《三国演义》是小学高段的推荐阅读书目,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没有指导的阅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进行《孔明智退司马懿》的教学设计时,笔者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发现可以由一段唱词去对应一个重要情节与人物特点,从而引出一出戏去对应一个或几个章节,再拓展到整本书,用这样的方式去读,会别有一番滋味。

    以《孔明智退司马懿》为例,它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笔者通过唱词片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设计了一张“阅读邀请函”,引导学生重读这一回目。

    首先,看关键之处的处理有什么区别。《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唱段是书中“孔明登城望之”之后即刻“传令”的复刻,原著强调的是孔明“一望而生计”的淡定从容,而戏中则强调孔明的闲散之情。

    其次,引导学生细看戏中唱词,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唱“等候了司马到此谈谈心”“早预备下羊羔美酒犒赏你的三军”,特别是为什么要把真实情况“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说出来。这是情节解读、人物理解以及语言教学的一处难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戏曲文学中语言材料的安排目的,从而明了戏曲文学是以人物语言来表现情节、人物的,不同于原著中的第三者叙述角度。

    最后,看过了关键处与疑难处,还应再引导学生重讀易忽视处。原著中有一句:“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这句话在阅读中是很容易略过的,而戏曲中则将此处作了扩容,有一段诙谐生动的表演,是观众特别喜欢看的,代表了他们朴素的赏戏意愿——“坏人的无奈与失败”。这充分展示了司马懿的“疑”与“败”,也更好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智”与“胜”,对于以文观戏的比照深读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阅读,引领学生设计“阅读邀请函”,能使他们在或关键处、或疑难处、或易忽视处等找到突破点,从而促进原著阅读的深入。在结课时,笔者给每个学生下发了一张不同回目的“阅读邀请函”,请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去读一读书中相应的章节。三、赏戏文,提供“一篇”到“一本”的手杖

    戏曲不只是艺术,它还有强烈的文学性,剧本原本就是非常优秀的文学样式。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离不开对戏文的阅读与欣赏。将戏曲与名著进行融合比照,能使学生的阅读倍添韵味,让二者互为影响,互补有无。尤其是三国戏,原本就是在《三国演义》这本极为成熟与成功的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有着先天的文学优势。从第一回到最后一回,它有一整套完整的戏文,而且京剧、昆曲、越剧、川剧、秦腔等多个剧种都有演绎。听一段词,看一出戏,读一章节,由此日积月累,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学生对古典名著展开深入的阅读,而不再只是粗知情节、略晓人物、忽视语言的浅阅读。

    笔者对于《三国演义》的阅读就是从戏曲开始的,因此很想把“戏文欣赏”这根手杖也交与学生,帮助他们提起全面深读名著的兴趣,借此读通读懂名著,获得阅读的方法。无论是《捉放曹》《小宴》,还是《群英会》《甘露寺》,抑或是《失空斩》《哭祖庙》,戏曲的“普及化”演绎,能促使学生去阅读原著“一比究竟”,进而还原故事、分析人物、习得语言。

    在教学《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文时,师生一起欣赏了一个戏曲表演片段,两个老兵出来打扫街道时风趣幽默的表演与对白在原著中只字未提。但在京剧中,这两个人物往往是由著名的丑角名家来扮演的,既增强了戏曲的趣味性,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交代了前情,更衬托了孔明这一主角的“智”。所以,欣赏戏文,将直观的戏曲表演片段引入课堂,既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增添一点阅读的韵味,又给学生提供了新的阅读内容,开辟了新的阅读视角,从而唤醒他们的阅读探究力,使整本书共读走向纵深。

    古典文学名著是学生语文学习与阅读积累的重要素材,众多的戏曲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经典。将“戏”与“文”相融合,通过教师的导引与推动,从对比荐读到全面深读,能有效实现从“一篇”到“一本”,为学生打开名著共读的新窗口。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心小学? ?31205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