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建设与实施
【摘 要】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是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对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分析当前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进而提出了深入建设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理性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建设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1-0088-04
【收稿日期】2013-09-10
【作者简介】方黛春(1981-),女,浙江金华人,硕士,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就是指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现在学生的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我国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主要由人文素质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社会学科教育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针对目标是理工科学生,重点对他们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其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以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自然科学教育主要针对的是文科类学生,对他们进行自然科学、数理化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其成为综合型、全方位的人才。虽然我国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其还不够完善、不够健全、缺乏有力的保障措施,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所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构建科学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新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 国内外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现状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探索和研究中都取得了突出成果。例如:英国政府在1987年发布的《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中,把坚持基础科学研究、增进人文学科学术成就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英国学校在教育上,非常重视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如果哪个学生为了突出自己而在集体活动中连累了大家,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没有团队精神”的学生。美国人认为,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是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能力,是宽容精神、合作精神等,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是人文精神,所以人文教育被视为美国的教育之魂。因此,美国学校历来都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精神纽带关系,它们把学生的人文素质看成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日本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被称为教养教育和一般教育。2004年,东京大学就制定了“平民化的精英” 的教育目标,其目的就是要把东京大学变成实现社会公正、科技进步、为文化创造作出贡献的“平民化精英”的培训基地。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12年,教育部发布《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要求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也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可见,世界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
二、 我国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当今的社会,除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也越来越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而文化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十大紧缺人才岗位中,高端技术人才排在第一位。而那些不仅具备较高专业技能,而且具备较高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具有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的高端人才,才能真正肩负起社会重任,成为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紧紧围绕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职业教育主要任务就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技能型、应用型、职业型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这种思想的左右,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切实的保障。
(一) 存在的问题
笔者就学生人文素质在宁波市7家职业院校内开展调研,分别就人文素质教育状况、学生人文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对人文教育认识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全部有效。问卷回收以后,对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目前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错位和缺位
尽管国家、地方很多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但在执行和实施中却差强人意。在对学校是否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调查中,虽然都有开设相关课程,但没有形成体系。在“你认为职业学校应采取哪些方法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问题回答中,有50%的学生认为应该改变教学模式,19%的学生认为应该增设人文课程,23%的学生选择参加实践和交流活动等。这说明,目前,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存在错位现象。在“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的看法”的问题回答中,13%的学生认为开设的课程能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高达78%的学生则认为开设的课程缺乏系统性。另外,查看近几年各级各类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没有一项指标是关于学生文化素质的。
2.文化素质教育方法不得当
在“你觉得最有助于提高人文素质途径”的调查中,30%的学生认为由高素养教师上课是最好的途径,20%的学生选择了系统全面的人文科学课程,45%的学生选择参加社会实践,这说明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更有益于提高人文素质。而80%的学生都反映,学校根本没有给学生提供这样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在对“提高人文素质对你的成功有何作用”的调查中,50%学生选择有很大作用,20%学生选择有决定作用,30%的学生选择有作用,这说明学生们对提高人文素质作用都持肯定的态度。但是在调查学生是否喜欢目前学校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时,却有80%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单调、乏味,很难吸引自己的学习兴趣。
4. 教学效果不显著
在学生掌握的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等知识方面调查中,了解四大名著的学生仅占42%,能背诵30首唐诗的学生仅占10%,能按时间顺序排列朝代的学生仅有28%,对文艺知识了解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在调查“目前学校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对你的成功是否有作用”时,38%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30%的学生认为有一些作用,32%的学生认为有作用。这说明,传统的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实效。
(二)原因分析
1.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职业院校开始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却存在计划缺失,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在教学安排上存在随意性。由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部分学校没有列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课时,只是穿插在其他专业课内,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没有独立的身份和地位,仅以选修课或者讲座的形式出现,在教学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课,仅仅安排一两个学期,缺乏对学生三年统一的教学安排,教学课程安排上无体系性。在课程形式的设置上比较单调,没能更多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所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认识缺位,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和对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认识不足等因素,目前多数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只停留在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科知识的传授上。其实,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很多个相互联系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有机组成的一个整体,其教学任务不单单是一个学科所能承担和完成的,各学科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如果将其脱节,或者仅仅开设一门单一的课程,那么文化素质教学的目的必然很难实现。
2.教学设计中没能科学分析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
影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因素就是教育活动认知主体——学生。“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是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成长经历、情感意志和个性特征等因素,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没能从为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出发,更不可能认真地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他们仅仅根据教学任务安排简单的教学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忽略实践教学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很多职业院校认为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就是教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做人”不是职业院校教学所应承担的任务。这一切都是职业院校教学理念的错位所致。正是因为很多职业院校把片面地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对人才培养的唯一目标,致使很多学生人文素质低,虽然在人才市场上,其对某项技术操作表现出了较娴熟的技艺而得到录用,由于其文化底蕴不足,个人品德素质较差, 缺少发展后劲,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同样会面临被淘汰的威胁。
3.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缺乏系统制度保障
首先,某些职业院校的领导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障碍。其次,教育资源的不足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健全和完善缺乏保障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任务量大,很难有精力去研究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人文素质的匮乏,也是此项教学任务难以落实的重要瓶颈。最后,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考核机制和激励办法的缺失,以及整个社会人文教育氛围不够浓厚,也是导致人文素质体系不健全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学校对文化素质教育授课要求不高,管理不严,又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只是应付了事。因此,文化素质教育也很难形成教育目标明确,阶段性任务具体的教育体系,这也就出现了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只重知识传授这一急功近利的目标,而人文素养培植和人文形态塑造的长远目标都被忽略的尴尬局面。
三、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理念与目标
(一)基于职业院校学生智能特点确立实践育人的理念与目标
基于职业院校学生智能特点确立实践育人的理念是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目标是: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提升它们的弱项智能。高职学生的入学分数,一般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这并不能说明它们的智能就比普通高校学生差,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形象思维要比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强,适合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带到实践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二)基于素质教育理论确立全面全员全程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基于素质教育理论确立全面全员全程教育的理念是 “培养个性、全面发展”,因为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此,我们应确立高职院校学生金字塔文化素质教育目标:金字塔最底层的培养目标是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金字塔中层的目标是要完成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情、意三个层次的协调统一,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具有健康的体魄等;金字塔最高层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学生的社会价值。
(三)基于教育面向现代化理论确立立体化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基于教育面向现代化理论确立立体化教育的理念是 “全方位、全过程、多手段”。目标是:让职业院校的学生真正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高职学生毕业后,多数都会走向生产工作的一线,将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攻坚力量。要让职业学生能真正承担起社会建设的大任,就需要高职教师进一步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思路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才。除了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外,一定要开设专门的人文素质课程,并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采取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育等优化教育方式方法,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四)基于统筹协调思想确立体系化工作的理念与目标
基于统筹协调思想确立体系化工作的理念是 “制度健全、机制完善”,总体目标是深化教育改革,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工程。首要目标要健全领导机制,这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体制保证。其次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再次要完善运行机制,包括制定规划,落实任务和经费,整合教学资源,组织实施各项任务,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等。最后要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这对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具有强劲的保障作用。
四、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探索与实施
(一)转变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建立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远目标,更加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并把对人的培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对人的长远发展需要引入教育思路和理念中。著名科学家拉比曾经说过:“只有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我们才能期望达到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相称的智慧的顶点。”两种科学的融合,是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落实科学教育观,实现职业教育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学工部门统筹管理,二级分院组织实施,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全员参与,学生骨干带动的系统化工作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师资力量的积累,逐步建立一支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较强的社会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文理兼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目标的首要任务。
(三)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进行系统化的运行
职业文化素质教育应融入各个教育环节中,与专业教育、技能训练水乳结合、相互促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前所述,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首先,要健全领导机制。其次,要完善运行机制,开展系统化运行。通过课内认知引导、实践活动提升、日常养成固化、专业学习渗透、顶岗实践应用等环节循序渐进地组织实施。最后,要在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上做文章。
(四)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按照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给予学生合理的教育,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课堂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中,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五)把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智力因素,文化素质教育应以活动为基本渠道。重点开展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活动、文学文艺主题活动、社会团体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增强社会洞察力,培养敬业奉献的精神。
(六)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考核体系
这个考核体系应该以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效果为标准,不仅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校、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的评价,而且要注重多方面的考量,这个考核体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
(七)健全制度规范加强保障
职业院校应从学生发展的高度出发,将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并制定具体的工作规程和保障制度,保证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日常各个教学环节,确保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0):58.
[2]黄紫华. 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33 -35.
[3]曾令琴,葛玉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念的启示[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6,(4):72-733.
[4][美]L R 韦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33.
[5]汪为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 2012,(5).
(编辑/樊霄鹏)